姓名潘玉君性别男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人文地理学、 民族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 方法等职称二级教授 /博导电子邮箱 13888346995@通讯地址昆明市呈贡区聚贤街 768 号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潘玉君,二级教授,博导1、主要学历与学术简历:1986 年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即在高等学校从事地理学和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等的多学科教学和研究工作2、承担课程:地理科学导论(本)、综合自然地理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原理(本) 、自然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硕)、人文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硕)、人文地理学原理与方法(博) 、教育地理学(博)和地理学思想方法(博)等课程3、研究领域:(1)区域经济学(含区域与城市发展、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2)人文地理学(含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主体功能区与区域发展);(3)边疆地理学(主要为民族地理学);(4)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含地理学思想史、地理学方法论、地理学哲学)4、承担项目:(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2)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5 项(其中,排名第一 2 项,排名第二即实际主持人 2 项);(3)主持国家教育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其中,排名第一 1 项,排名第二即实际主持人 1 项);(4)主持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 1 项;(5)主持国家教育质量工程项目 1 项;(6)主持全国经济普查重大项目和省主体功能区重大项目等 20 余项;(7)作为主要人员承担国家重大知识专项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九五”重大出版项目等。
5、社会任职:(1)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地理学会理事;(2)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理学》总编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理学•人种和民族地理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地理学•地理学史》副主编;(3)《中国人文地理系列学术著作》总编委会副主编,中国人文地理系列学术著作《中国民族地理》卷主编;(4)《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系列学术著作》总编委会委员,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系列学术著作《地理科学导论》卷主编;(5)《中国自然资源通典》总编委会执行委员,中国自然资源通典《云南》卷编委会主任和主编;(6)《云南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云南大百科全书《地理•生态》编委会副主任和主编,云南大百科全书《地理》主编6、奖励及荣誉:(1)学术奖励主持完成或通讯作者的成果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人,排名第一)、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独立)、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人,排名第一)、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人,排名第一)、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主持人,通讯作者)、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术奖励(独立)等国家和省部级学术奖励;(2)学术荣誉被授予云南省高端人才(云岭名师)、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潘玉君工作室首席导师、省优秀教师和省民盟“十佳”盟员等荣誉称号。
7、代表性论著:(1)学术著作独著和第一作者学术著作主要有《地理科学导论》第一版、《地理科学导论》第二版、《地理科学导论》电子版、《地理学基础》第一版、《地理学基础》第二版、《中国民族地理》、《省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研究》、《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上、下卷)、《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上、下卷)、《区域发展与主体功能区系统研究》(上、下卷)、《区域现代化实证研究》、《义务教育区域均衡系统研究》(上、下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评价与预警》(上、下卷)、《教育地理区划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原理》等 20 部,第二作者和副主编等学术著作主要有《区域经济学导论》、《新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发展论》等多部;(2)学术论文独立、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中国社会科学》(独立)、《光明日报(理论版)》(独立、第一作者)、《地理学报》(独立、通讯作者)、《地理科学》(独立)、《地理研究》(通讯作者)、《人文地理》(独立、第一、通讯作者)、《自然辩证法研究》(独立、第一)和《中国大学教学》(第一)等发表主要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他论文 50 余篇多篇论文收入《新华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地理学》、 《历史学》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科学技术哲学》等。
8、致谢:在学习和研究以及出版中得到钱学森院士、吴传钧院士(生前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陆大道院士(曾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现为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郑度院士、陈传康教授(生前为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博导)、朱小蔓院士(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蔡运龙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博导)等的关怀和指教,被称谓为“青年地理学家”和“地理专家”等如果没有他们的关怀和指教,那么我可能什么研究和成果都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