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人民日报媒介融合路径探索 李杨慧摘 要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正在全面深刻地改变社会的发展,传媒业生态被重新定义改写人民日报作为主流媒体,积极在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媒介融合与用户体验上探索新的道路,使传播效果最大化,继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关键词 5G;人民日报;媒体融合2019年6月6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拉开了5G时代的大幕5G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与以往技术相比具有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低能耗的特点从人与人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通信,5G开启了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业的发展形态而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典型,人民日报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的理念,通过自己平台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在守正的基础上提质、尽责,实现高质量的发展1 5G技术对传媒生态的影响从移动通信的角度看,2G实现从1G的模拟时代走向数字时代,3G实现从2G语音时代走向数据时代,4G实现IP化,数据速率大幅提升[1]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我们正在迎来万物互联的5G时代媒体的报道从单独的文字、图片到图文、音视频、超链接等多媒体内容的结合,用户接受消息的方式也从报纸、电视转向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传统的纸质媒体丧失了大部分的用户。
据2019年《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核心产业的细分领域排名,移动数据以及增值收入达6 674.6亿元,而报刊行业收入仅为353.6亿元,传统纸媒日渐衰落,新闻传播的格局已然发生重大变化1.1 新闻传播内容的改变如果说4G改变了生活,那么5G则改变了社会与4G相比,5G使数据传输提高了10~100倍,峰值数可达10Gbits,仅有1~10毫秒的端到端延时,这意味着网络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以视听为主要的特征的4G时代催生了UGC(用户生产内容)的产生,推动了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的蓬勃发展,改变了以往的图片和文字的传播内容据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统计,人们了解新闻热点主要是通过、微博及今日头条客户端,信息获取形式的视频化将成为未来网络内容发展的一大主流趋势[2]目前,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端最火爆的阅读形式,未来的新闻报道不再是单纯的图片和文字,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然发生改变并且,视频的现场感、即视感、画面语言,能够更加直观、鲜明的反映新闻事实在埃航飞机坠毁事件的报道中,新京报《我们》栏目进行视频播报,播放量达1 376万次,多角度、全景式呈现了现场的环境以及对受害者家人的采访2019年报道中,人民日报推送了H5互动页面《点击!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模拟“视频通话”的互动场景,体现出“汇聚你的梦想,关注你的关注”的精神,拉近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为读者提供了更好的内容体验。
1.2 新闻传播方式的革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3]以社交媒体为主要分发渠道的新闻传播模式逐渐主流化,传统党报的社会影响力降低用户逐渐从报纸、电视转向客户端、社交平台等,点赞、转发和评论等机制也让用户自身成为了传播网络的一个节点高速率、高容量、低时延的技术为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提供了支撑,4K超清画质可以进行实时传输VR、AR技术的应用重新定义了“现场”,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场景,沉浸式体验使得不在场的观众也能获得“在场感”今年全国上,多家媒体均采取了现场直播的方式,受众积极参与,反响良好沉浸式、交互式的新闻传播是对以往重要事件和重大场景的报道形式的颠覆,打破参与表达的界限,有利于多元对话其次,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内容也开始在各大行业流行,给人际传播带来新的形式与体验1.3 新闻生产的智能化5G促使人与人的连接转变为万物皆媒,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场景有了时刻、互联互通的现实可能新闻业出现了机器人生产、AI主播等新型产品2019年8月,国内最大的媒体机器人生产商新华智云对外发布了自主研发的25款媒体机器人,它们可以自动生成字幕、实时进行直播剪辑、制作视频新闻……通过机器帮助新闻业进行生产、分发,极大的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时效性,降低了人工成本。
同时,算法和智能推荐也被广泛运用到平台当中,相对于傳统的新闻生产与分发机制,算法机制具有更加精确、高效的功能在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获得用户精准画像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的途径不断优化,提升产品或服务与用户匹配的精准程度平台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长等各种数据分析受众喜好,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内容,加强了用户黏性,牢牢吸引了用户的注意1.4 新闻用户的全新体验近年来,多家报纸广告商转向互联网,用户也纷纷流失,面对这种情况,报纸采取了裁员、缩版、降低发行量等方法来降低成本,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一些大报例如《北京晨报》停止发行纸媒的版面容量有限,报道的新闻数量固定,覆盖区域有限,而新媒体具有内容丰富、传播速度快和互动及时的特点,这也导致了不同媒体受众结构的变化移动网络高速发展使用户媒介使用习惯与新闻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新媒体赋予了受众话语权,受众不再是单纯的被接受,他们变得积极主动,开始寻求社交平台的互动,同时,用户时间碎片化趋势加深,娱乐化需求明显万物互联时代,媒体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是“5A”原则,即任何人(anyone),无论何时(anytime)、无论何地(anywhere)、无论需要什么内容或服务(anything)、无论通过哪种手段(anyway)都能与媒介平台进行连接,[4]媒体必须全天候、多场景的满足受众需求。
2 人民日报转型路径探索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契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的概念,即“媒介融合”我国学者蔡雯将其介绍到中国,提出“媒介融合”是多种媒介形态之间包括内容、渠道和终端的融合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已经从内容生产、多媒体平台逐渐发展到媒介产业层面,不再单纯是数据资源的整合张志安认为不同定位的报纸在转型的理念和路径上也有差别,党报应该强化舆论的引导,发扬主旋律面对智能媒体时代的新闻业发展与变化,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媒体转型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自创刊之初,一直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传递人民呼声,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在新媒介生態环境下,人民日报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依托自身平台与资源优势完成了报网融合、终端融合,建立起全媒体平台2.1 前5G时代转型过程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推出了《人民日报》网络版,标志着党报开始朝新媒体转型,同时,也带动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报纸的网络化2000年,人民日报更名为人民网,报网融合的阶段到来不再是将报纸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网络上,人民网有选择地刊登报纸新闻,融合多方面信息,推出不同板块,受众可以查阅资料、浏览不同的专栏,极大地满足了其多方面的需求。
随着智能的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增加,为了抓住受众的社交需求,2012年,人民日报发出自己的第一条微博截至2019年11月,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已有9 930万粉丝,共有106 503条微博,每日阅读量均为100万+,互动数达186万官方微博以“参与、沟通、记录时代”为使命,紧跟时代潮流,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与社交平台的及时性相结合,做到新闻事实的准确报道2013年,人民日报公众号问世,目前其关注人数已达2 885万,设有新闻、FM、国铁出行等服务板块,每天推送6~8次,每次1~4条,日均浏览量为10万+,推送头条在看人数平均破万,做到了及时推送与优质内容的深度结合秉承“做有品质的新闻”理念的人民日报客户端于2014年上线,界面简洁,设计人性化,在提供多服务的同时不断完善用户使用体验[5]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2.56亿,位居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下载排行榜单之首客户端始终坚持以原创内容吸引受众,将报纸版面的新闻重塑,创造出符合互联网特征的热点话题,吸引受众参与201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即“中央厨房”正式上线中央厨房是实现一次采集、多元加工、多次发布的智能生产和传播平台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认为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定义为面向受众、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新一代内容生产、传播和运营体系,它设置多个部门,对采集的资料进行二次加工,有效提高运行效率。
在2019年全国报道中,人民日报社采用5G客户端设备进行直播,“AR看”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提供在场感同时,人民日报结合短视频、H5和动画也推出一系列产品:3月3日推出的微视频《我们都是追梦人》讲述快递员、退役军人、扶贫干部3位普通人的追梦故事,至3月5日播放量已超过2.5亿次;微视频《每一帧都是屏保!中国24小时》点击量过亿,并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对外传播;动画片《孙悟空的三个锦囊》生动的讲述人大代表为解决民生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上线6小时,点击量超1 000万2.2 5G时代人民日报转型趋势传统媒体如何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迭代升级,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占据稳固地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新闻业必须面对的挑战《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牢牢关注通信技术改变对新闻业的带来的影响,及时做出调整与规划,探索行业的发展2.2.1 聚集视频化,优化传播内容可视化越来越受到用户欢迎,移动化传播的大屏连小屏优势显现视频相对于文字而言重新建立了叙事模式,短视频聚合平台“人民日报+”由普通用户和专业用户生产内容,以“人民问政”为主要特点,致力构建兼具主流价值和创新活力的短视频平台201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致读者》进行创刊以来第15次改版,意图在于实施精品化策略、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社交媒体的崛起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新闻市场上鱼龙混杂,消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谣言或虚假信息的扩散也更加容易传统媒体作为专业新闻人,拥有较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人民日报》严守自己的阵地,做好优质内容与渠道的扩展,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产品,把握传播规律,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十九大召开当天,人民日报客户端将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以合理的思路用一张思维导图呈现,以深度内容填充用户碎片化阅读的不足,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2.2.2 走向智能化,拓宽传播渠道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自媒体的井喷式发展, 5G技术带宽的扩展、时延的降低为互联网平台吸引了大量的受众从无人机实拍现场、智能主播“果果”的出现到可穿戴移动智能设备的慢慢兴起,人民日报开始寻求“人工智能+新内容”,在新闻线索、内容生产、内容审核以及用户反馈等方面运用AI智能,结合OGC和UGC,拓宽传播渠道此外,人民日报也加强对个性化分发平台的研究,做到精确分发,并结合一定的场景内容,牢牢抓住用户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人民日报推出H5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上线仅10天,用户突破10亿人次2018年10月推出“时光博物馆”展览活动,线上讨论数量达65亿,参与人数超过70万人次。
2019国庆期间,人民日报推出的H5互动产品“爱国民族照”迅速在朋友圈走红,据生成了超过7.38亿张照片,网友互动次数超1.8亿次人民日报以创新为立足点,立足时代特色,让传统的东西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活力2.2.3 深化融媒体,内部边界融合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走媒体融合之路,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集体共识和必由之路[6]人民日报在党的领导下推出“中央厨房”模式,构建以总编调度中心为指挥中枢,打通“报、网、端、微、屏”各种资源,在内容上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