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蛤养殖技术(2011-07-02 17:14:17)转载▼标签:旅游蛤蜘是野生动物药材,长期以来,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产量又不断减少,出现供不应求 的现象早在五十年代后期,中国蛤蛤的主要产地广西,就曾进行了蛤蛤人工饲养的试验, 以期变野生为家养、家繁,借以增加产量由野生动物变为家养家繁的动物,往往需要经过 长时间艰苦反复的试验才能成功,因此最初遭到失败,是不足为奇的整个六I•年代,广西、 广东的一些地区对蛤蛇的人工饲养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但无多大进展;至二十世纪七十年 代第二年,广西贵县医药公司又建房试养,继之,横县、崇左、龙州、田阳、隆安、靖一西、 武鸣等县医药公司及广西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等单位也先后进行了养殖试验,广西商 业部门还多次召开“蛤崎生产”专业会议,总结交流经验许多产区开展的养殖试验,探索了 一些方法,简介于下:(1)生活习性蛤蜘栖息于悬崖石壁洞缝中,树洞中、房舍墙壁顶部特别喜欢栖息在周围昆虫多,有 草木生长,高几米至几十米的山岩上在石山辿的坟墓中以及七山石洞中也有栖息蛤蛤喜 温怕寒,冬季多栖息在向阳避风的洞中,入洞深夏季多栖息在背阳凉爽处,入洞浅昼伏, 夜出喜几条或单独栖息。
性机警,遇惊四处逃逸,嘴能自卫,若突遇异物则咬之不放,被 触怒时,常发出咯咯之声并张口|门|击蛤蜘遇险能n切其尾,弃尾而逃蛤蜘不喜水且能游 泳,被困在水中时能游水离开蛤蜘能在峭壁、侧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视力不强,畏光, 白天可见5、6m的距离,但有好的听力蛤蚣不论雌雄老幼,都喜头向下栖息,贻蛤能鸣 叫,古书中己有记载,鸣叫与个体发育、温度变化、光线强弱、生殖活动有一定关系蛤蛇 每年蜕皮1〜2次,与生长有直接关系,蜕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体弱者脱皮时间长些, 幼蛤蜘蜕皮较快脱皮的顺序是,从头、肢、背部先蜕,然后躯干、尾,脚趾脱完时间较长 与蛇类脱皮不同的是,非整张脱出,而是成块状脱落温度对蛤蛤的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常与蛤蛤的生长发育、活动状态、生存、数量 和分布关系密切在冬季,当室内温度下降到8C以下时蛤蜘呈麻木或冬眠状态,当室温|门I 升到18C左右时,麻木或冬眠状态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节亦恢复活动不同季节的活 动强度具有显著差别,以5、6、7月为最强,8、9、1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蛤蛤虽属喜温动物,但不耐高温对低温特别敏感,不能生长在冬天有冰雪 的地方。
据观察,蛤崎耐低温的能力与个体大小,体质强弱、肥瘦有关肥壮者能忍受5C 左右的温度;瘦弱的只能耐受8C左右的温度;小蛤蜘遇13C的温度即冻死水对蛤蛇的生存也关系密切,不仅有降低体温的作用,而且还可满足体内代谢之需要, 食物虽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蛤蜘还需饮水夏口运送蛤蛤时,因气温高,失水增加, 故除给以饮水外,还要进行体外淋水,以免发生过热缺水而死亡蛤蛤在冬、春、秋季可适 应不低于55%的湿度环境,夏季则要求的湿度环境在65%以上蛤蜘对光线的反应特别敏锐,瞳孔能随光线的强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缩小的调节,在全黑 的情况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圆形,在白天,瞳孔完全关闭蛤蜘取食与活动是一致的,在野外,蛤蛤全年取食,但冬季胃肠内发现食物的频次少, 胃充塞度少,夏季则相反取食强度与昆虫的季节性变化相一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取食时间,天黑开始取食,口出停止活动,取食活动呈现出昼夜变化,蛤蛤专吃活的动物, 食物儿乎全部是昆虫,昆虫中除大型而体硬的及体小如浮尘了、飞虱等外,其他蛤蛇都能吃 在饲养条件下,蛤蛤一次可吃7. 6g重,6cm长的炸蠕食物的消化由吃入至排出约需12 小时以上蛤蛤在缺食的情况下能耐饿较长时间而不死,耐饥长达二百多天。
在正常情况下,蛤蛤需到3〜4龄时才能达性成熟,此时体长约130mm,体重约50g 从5月至9月这段时间,都可见到蛤蛇产卵,但以6、7月份产卵最多,5、8、9各月产卵 较少,10月也发现有个别产卵的怀卵待产的蛤蜘,腹部膨大,两侧卵巢各有一个成熟的 卵及7〜1()个未发育成熟的卵蛤蜘每年仅产卵一次,每次产卵两个,一般两卵相隔几分钟 产出,但也有相隔30分钟至数天甚至数月的有个别蛤蜘,一年仅产一个卵由此可见, 蛤蛤的产卵力是很低的,这可能与营养不足有关蛤蛤在天黑之后交配交配时雄性靠近雌 性,并爬到雌性背血,雄尾根部绕到雌尾根部下面与之对合,儿秒钟后各自离开在野生条 件下,蛤蜘卵产在洞内伸手不及处在饲养室中,蛤蛇喜将卵集中产在天花板、墙角、墙壁 暗角处,卵大多重叠堆积,互相粘连不可分开铁丝笼内的蛤蜘大多将卵产在笼壁上,也有 产在笼顶的,但极少产在笼底,这与保护卵的安全使卵免遭敌害有直接关系蛤崎产卵时, 头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刚产出时,卵壳柔软具黏性,蛤蛇用后腿或后脚不 停地将卵往墙壁或笼壁上挤压,约经儿分钟,卵就粘于壁上卵产出儿十分钟后,蛤蜘白动 离开,没有护卵的习性蛤蛤卵最大卵径值是长30mm,宽25mm。
最小卵的径值是长22mm, 宽20mm3最重卵为7. 8g,最轻为3.97g,多数为5〜7g卵的质量与孵化率有直接的关 系没有破损的受精卵,只要温度和湿度适宜,都能正常孵化早产卵、未受精的卵、受霉 菌污染的卵和破损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60%左右孵化率较低的原因还与其在 胚胎发行过程中温、湿度不适宜造成死胎有关孵化出的小蛤州KJ大小与卵的大小相关,一 般体重为5. 25~3. 63g;体长为59〜51mm蛤蛤的尾对于蛤蜘的价值关系极大,断了尾不够67mm长的蛤蜘,不能供外贸出口, 内销降价40%,甚至列入等外药用价值也随之降低,影响疗效《开宝木草》(公元973 年记载:“蛤崎药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功在尾之说仍为现今中医临床所习用有些地方 仅以尾入药,可见蛤蛤贵在其尾蛤蜘尾细而长,基部较粗,越向后越细,呈短鞭状,长度约为体长的70〜90%,具有5〜 7个浅灰白色环带尾背部和两侧具有成行排列的疣粒,每行6个,尾基部下侧每边各有一 个大形鳞突雌性较小,雄性较大,此是鉴别雌雄的一个重要特征尾折断后,断面有8个圆 锥形的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见尾椎骨再生尾与原尾有显著的区别,再生尾粗而短, -般长度约为体长的70%以下,没有成行排列的疣粒和浅灰白色环带,但具锈色纵条纹, 尾折断后横断面有20个左右圆柱形肌束,排列成一圈,中央可见软骨质尾椎,不分节,成 条索状。
在自然情况下,尾的长度差别很大,短的为67mm,长的可达144.5mm原尾断下 能弹跳弹,跳动作E持续4分钟,而后减弱,仅作扭动幼小蛤蜘尾弹跳力弱,再生尾无弹 跳力再生尾断后,仍能继续再生,再断又再生,只要蛤蛤活着,不管年龄多大,尾部都有 再生能力过去有人曾设想并试图利用活体取尾,作药材生产,但由于饲养技术不过关,未获成功 后通过反复试验表明,蛤蜘每年可取尾两次在采收蛤崎时,可将不合格的断尾蛤蛤,再经 过短期饲养达到全尾标准后,再进行加工,就可提高质量,增加产值2)捕捉诱钩蛤蜘是野生爬行动物,因此捕捉蛤崎肖先要了解蛤蛤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这样才能 达到预期效果凡是能听到蛤蛤叫声的石山,说明有蛤蛤,南方凡是有峭壁洞缝的石山可能 栖有蛤蛤,炎热暑天或久早之年,蛤蜘多住山腰,天凉时多住深洞,天暖时多住浅洞,刮风 天多住山背经常有蛤蜘活动的石缝,缝口无蜘蛛网,洞口有新鲜的呈长椭圆形的黑色或褐 绿色,褐黄色粪便如果粪便陈;I」变硬,则蛤蜘可能迁居他处初步确认洞内有蛤蛤时, 可探洞察看,然后准备捕捉捕捉方法产区有下列几种1) 昆虫诱钩法:在观察洞内有无蛤蛤时,要注意里面有无毒蛇栖息,蛤蛤尾部有6〜7 个白色环,细看易辨认。
此外,蛤蜘眼发亮,如果洞内什么也看不见,可用草茎伸人洞内拨 动以诱其出来蛤蜘常将草茎误为昆虫,从深处爬出此时用一根Im长的粗铁丝一端磨尖, 弯成钩状,钩尖挂蝗虫1只,慢慢伸入洞里,蛤蜘见食,就会一跃而起张曰咬住,未等吞食 的片刻将铁丝扭转90度,使钩尖钩住蛤崎的下领,为避免钩伤蛤蜘上频,不能直接将蛤蛤 拖出,须另外用一根Im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直角,但不磨尖钩入蛤蜘眼眶,然后把两根 铁丝一起拖出洞口2) 铁.幺幺.钩捕法:用Im长的粗铁丝,一端弯成2cm的直角钩,利用蛤蜘对异物有张口 反击和咬之不放的习性,在蛤蛇头前晃动,待蛤蜘张口还击时,将钩伸入蛤蜘口内钩住下领 将其拉出有时蛤蛤不张口回击,反而往洞的深处躲去,此时可用细竹竿深入洞内将蛤蜘去 路挡住,然后用铁丝钩钩住慢慢拖出3) 木棒扎发诱捕法:用木棒,竹竿或铁丝一根,顶端捆扎头发或马尾,使之紧缠成团, 伸人洞内诱咬,一旦蛤蜘张口咬住,头发便会卡住牙齿拉得越紧,蛤崎就咬得越紧,这时便 可将蛤蛤拖出洞外捕捉不过千万不得松手,否则蛤蜘就会松口,如果那样就休想再捉到它4) 烟熏捕捉法:当蛤崎窜入洞缝深处,既不能用饵诱,又不能用钩钩时,•时用烟攻。
把干草一小束,塞进洞口,外端点火,吹烟入洞,蛤蜘难受,便会出洞,这时常会去咬干草, 当所到咬干草之声,立即把干草猛地抽出,蛤崎也被拉出但烟熏会伤及大小蛤崎和卵,又 易引起火灾,所以不是好方法相比之下还是采用诱捕法或灯照法捕捉为好5) 灯照捕捉法:入夜后,蛤蛇出洞,有的鸣叫,有的四出觅食此时持手电简,最好 使用矿灯,携一根6m长的竹竿,顶端系一铁丝钩,钧上挂一只蝗虫,入山捕捉如见到数 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蛤,可将竹竿伸去引诱蛤的上钩,如不咬还可用竹竿将蛤蛇快速击落地上 然后捕捉用此法还可将较高岩洞中的蛤蛇引诱出洞如果在低处,蛤蛤会被灯光照得停步 不前,此时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灯光照射下,蛤蜘也有爬|门1洞中的,此时稍等片刻,它们仍 会爬出洞外,夜间入山捕捉蛤蛤,不能只顾头上,也应谨防脚下的毒蛇3)饲房设计建立饲养房要选择虫源丰富的地方,这是最重要的,切不可把饲养房建在城市中,或无 虫源的地方考虑到这一点,地点宜选在地势较高、周围比较开阔的地方,或水、旱地交界 处,或果林、灌木林边这些地方昆虫多,便于灯光诱引过去广西田阳县医药公司曾与附 近生产队联合在水稻[□区建造了简易的饲养房,他们以田园昆虫供给蛤蛇食用,从而消灭了 大量螟虫、蝗虫、蛾姑等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对农业生产来说,这不愧为是一种生物 防治病虫害的好方法无虫期可将蛤蛤集中关养在专门的饲养室里,喂以人工饵料饲养房的结构,根据蛤蜘的生活习性,设计与自然环境相类似的栖息环境可因陋就简, 只要具备合适的隐蔽场所和容易取得丰富食物的环境就可以关于房了的结构,普通的各式 平房,不拘大小、高矮,只要稍加修缮或改装都可以使用旧房要堵死洞缝,使老鼠不能窜 入,蛤蜘不能外逃,地面需铺一层三合土;房顶需加天花板;墙壁上都要钉上儿块横置的木 板,好供蛤蜘栖息;在面向虫源的一边,需加铁丝网罩,晚上让蛤蜘到网内取食活动,网内 (外)还需再挂一盏20W的黑光诱虫灯一间2. 2m高,4m长,2. 5m宽的饲养房,可放养蛤崎400条左右,房子加大,饲养 数量增加,但房了不宜太高,太高管理不便整个房了可分四部份,①大蛤蜘饲养房;②小 蛤蛇饲养房:③工作室;④蛤的活动场大小蛤蛤饲养房要用砖或片石墙分隔开,内壁上半 部砌横沟,沟高5〜6cm,长25cm以上,南北两面开窗,窗上钉铁丝网,加设可开闭的百 页窗,房顶设1〜2道缝隙,作为蛤蜘出入活动场的通道活动场设在房顶,用铁丝网围成 大蛤蛤活动场的铁丝网孔径为1. 5X1. 5Cm,小蛤蛤活动场网的孔径0. 6X0. 6cm;活动 场设木板门或铁丝门,以便饲养人员出入。
黑光诱虫灯安装在大蛤蜘活动场上面,灯下设收集漏斗,漏斗管长约50cm,昆虫可以 落入活动场,但蛤蛇也能从此管逃出,因此在漏斗管下需安装一个能El动开闭的薄铁片,昆 虫落下后,薄铁片自动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