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劳动力需求和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 白雪秋 张晶[摘 要]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技术进步的具体形式,通过产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种类的增加影响着经济体中的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收入和就业以及最终消费通过构建产产的两部门模型,分析过程创新和产品创费影响的具体路径,并根据中国省际1995—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技术进步通过中介变量劳动力就业影响费水平,其中就业人数在过程创费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就业人数在产品创费小样本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效应;进一步的,当前我国过程创新降费的收入弹性,产品创新则提费的收入弹性[关键词]过程创新;产品创新;劳动力需费[]F126.1[]A[] 1673-0461(2021)06-0027-09一、引 言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显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产业结构逐步演进,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向高附加值的转变,物质性消消费转变,进而实现新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1]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对比美日韩三国的发展经历,在人均GDP达到10 000美元后费比重基本达到或超过了40%[2],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而我国城乡费的比重远低于这一数值。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中,技术进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将成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不同技术进步方式对消费升费的影响,对解决我国当下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协调发展的问题尤为重要二、研究述评关于技术进步和消费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研究,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指出,为了获得相对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更新机器设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造成劳动力剩余和消费不足,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不能容纳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将最终埋葬自身马克思这里分析的“资本家不断更新机器设备”的过程即为技术进步中的过程创新或者工艺创新然而,作为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形式产品创新,马克思对此论述较少,这主要是因为产品创新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形式,过程创新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剩余价值,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资本必然不会出现闲置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受限于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对相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促使资本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采用机器生产以及机器的升级换代,从而造成固定资本投资不断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品创新对应的新产品的生产由于面临着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因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能力有限。
另外个别资本的产品创新同时面临资本周转慢,风险加大的问题因此为获得最大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选择过程创新的形式应用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中国学者如吴易风教授、孟捷教授和高峰教授等,多从理论角度分析产品创新在资本积累和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中的作用和地位,他们认为产品创新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继续进行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以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为结果的过程创新,为资本主义生产快速积累了大量属于资本家的财富和相对于资本需求过剩的人口,导致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并最终使剩余价值的难以实现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在初始阶段爆发了数次经济危机,对生产能力造成巨大的破坏,但后来随着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产品的生命周期更多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随着过程创新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但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增长速度[3],劳动生产率越高,相对剩余价值的边际增长率越低,并最终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明显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越困难因此,个别资本追逐相对剩余价值过程本身意味着这一过程的不可持续性,资本主义生产的继续进行促使资本减弱自身对最大剩余价值的追求,向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新产品转移。
受马克思思想的启发,熊彼特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产品淘汰旧产品,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其后,Grossman、Helpman(1991)[4]以及Aghion、Howitt(1992)[5]等学者推动了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发展,以质量梯子模型为基础量化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理论同时与质量梯子模型或垂直创新(vertical innovation)相对应,将新旧产品同时存在于市场上的创新过程称为产品种类扩张模型或水平创新[6]之后,众多研究者跟随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Acemoglu(2009)[7]在“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一书中系统分析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模型,将技术进步模型分为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向其中,过程创新表现为中间投入品生产效率的提升,或中间投入品质量的提升,产品创新表现为中间投入品种类的增加当前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思想认为,企业持续在产品和过程研发中的投资能够保持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提升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對企业利润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产品创新通过降低产品间的替代性影响了产品差异度,满足了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8-9]。
过程创新是企业定价策略的主要决定因素[10-11]Lambertini等(2017)[12]从动态模型的均衡分析出发,认为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企业不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关于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技术选择策略,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几年较多地集中于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13-15]Benavente和Lauterbach(2008)[16]发现产品创新刺激了智利就业的增长,而过程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却没有关系在技术进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这方面,直接研究较少相关研究主要针对技术进步和劳动力需求的关系上[17-19],包括技术进步造成的劳动力剩余[20]和劳动收入份额降低以及收入不平等的研究[21-22],劳动力剩余和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均将造成消费需求的减少这一观点被凯恩斯及其之后反对技术进步的学者所接受,然而另一些研究者持相反观点,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印证了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技术不仅淘汰了一些产品和就业岗位,还同时新创造了之前没有的工作岗位[23]Acemoglu、Restrepo(2018[24],2019[25])最近的研究认为,自动化过程和新出现的任务(工作)一方面降低原有任务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新任务的劳动力需求,进而两者达到一种稳定的均衡状态,而对福利的影响则取决于劳动力边际供给成本和工资的关系,当劳动力边际供给成本与工资不等时,自动化将降低代表性家庭的福利,自动化的负向效应将大于生产率提高的正向效应。
因此,技术进步对消费需求的影响路径既包括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包括劳动力需求的改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能够整体上提高劳动者收入,进而促进消费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能够整体上降低劳动者收入,抑制消费的增加;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小于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时,则会导致整体劳动者收入降低,抑制消费的增加;当劳动生产率提高大于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时,则会带来整体劳动者收入提高,促进消费的增加结合技术进步方式,以效率提升为主导的过程创新往往对劳动力具有挤出效应,但生产效率的提高又同时能够带来劳动者工资的上涨;而以新产品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对人力资本的需求,能够增加劳动需求,但新产品的生产往往面临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具体在我国技术进步和消发展的关系分析上,既有可能存在过程创新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作用,也有可能存在过程创新的劳动力替代作用,同样既有可能出现产品创新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作用,也有可能出现产品创新对劳动力的需求作用,需要依据实际的数据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基于上述理解,本文拟采用1995—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作为不同方式的技术进费的影响,分析技术进步影响费的路径。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证明我国技术进步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明确就业人数在技术进费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不同技术进步方费收入弹性的调节效应,同时检验工资提高对消费升级的积极作用三、技术进步费的路径分析(一)模型设定采用Autor、Dorn(2009)[26]构建的效用函数,分开考虑产品消费引入Acemoglu、Restrepo (2018)的生产函数设定形式,并构建包含两种技术进步方式的两部门模型假设产别由生产产品企业和业提供,劳动和资本在两类企业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消费者具有多样性的消费偏好,故采用只有一个且价格为1的最终产品,并由完全竞争市场提供,具有如下形式的生产函数:Yt=∫Nt0yt(i)σ-1σdiσσ-1(1)其中σ为常替代弹性取值在(0,∞)空间内,yt(i)表示第i个产品i∈[0,Nt],Nt的增加代表技术进步导致的新产品种类的增加,即产品创新同时,每个产生产不仅需要特定的资本和劳动力,还需要代表一定时期社会技术水平的中间投入品q,且价格为常数ψ技术进步外生时,q增加到θq时,ψ增加到θ′ψ,且θ′=θ,θ>1,>1,ddθ>0,为技术创新部门的市场垄断力量。
完全竞争市场下产品生产函数形式如下:yi=qiη(ki+αgili)1-η(2)式中η∈(0,1)表示要素收入份额,αgi为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完全竞争市产函数形式如下:ys=qsη(αsls)1-η(3)式中η∈(0,1)表示要素收入份额,α产过程中的劳动生产率消费者效用函数:u=cgρ-1ρ+csρ-1ρρρ-1(4)式中cg,cs分别表示产品消费费量,ρ∈(0,∞)表示产替代弹性考虑在技术外生的静态模型中资本和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根据预算约束最大化效用水平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生产企业满足自身利润最大化,得到产品价格为:pi=θ′θηη-ηψη(1-η)η-1rwαg-η(5)产企业利润最大化下的产品价格:ps=θ′θηη-ηψη(1-η)η-1wαs1-η(6)量为:ys=θθ′ηBwηαs(1-η)ls(7)其中B=ηηψ-η(1-η)-η当劳动力成本价格和就业人数不变时,过程创新增量消费者效用最大化:max:u=cρ-1ρg+cρ-1ρsρρ-1s.t.wL+rK≥cgpg+csps根据理想价格指数公式,pg由1变为θ′θη,得到产求为:cg=wL+rKθ′θη+θ′θρηps1-ρcs=wL+rKpρsθ′θη(1-ρ)+ps产品的比值为:ysY=θ′θρηps-ρ=Bρ(1-η)ραsρ(1-η)wρ(η-1)(8)一般均衡条件下市场出清,cg=Yt,cs=ys,L=lg+ls,lg=∫Nt0lidi,K=∫Nt0kidi得到均衡工资w=w~(Nt,θ),满足:Bσ-ρ(1-η)σ-ρ+1αs(1-ρ)(1-η)αg(η-1)(1-σ)w~(1-η)(ρ-σ)Nt-ηθθ′-ησ=B1-ρ(1-η)1-ραs(1-ρ)(1-η)w~(ρ-1)(1-η)θθ′η(1-ρ-σ)(9)根据Ngai、Pissarides (2007)[27]① 和Dixit、Stiglitz模型(1977)[28]的研究成果,設定替代弹性均大于1,资本和劳动呈现出总替代关系,且部门间的替代弹性小于部门内部的替代弹性,即产的替代弹性ρ<σ。
代入均衡工资等式,得到:wθ0过程创新与工资的反向关系体现了过程创新对劳动力的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