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2 (素材)我爱这土地《我爱这土地》相关资料索引一、艾青生平简介1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2三、《我爱这土地》赏析(一)2四、《我爱这土地》赏析(二)3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4六、阅读延长一:艾青《北方》赏析5七、阅读延长二: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9一、艾青生平简介1910年诞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哺育到5岁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激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真诚,诗风清爽,轰动诗坛以后接连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剧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斗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吸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1101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1101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二、《我爱这土地》节奏划分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颂: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恒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三、《我爱这土地》赏析(一)郭宝臣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剧烈的震撼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始终关怀着、思索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诗人诞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对于这片生育、哺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剧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合成了诗《我爱这土地》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很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诗人采纳了“干脆”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肃穆,又像“血”一样庄重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颂: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恒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我”是一只鸟,要歌颂,始终到死为谁而歌颂?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这四句诗并没有详细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验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顺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宏大的时代歌颂!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终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震天动地的撼人力气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什么是好诗?这种疑问经常在读者脑中回旋的确,这样一个简洁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不过,好诗终归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简洁地说,看得懂的诗不肯定不好,不肯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看不懂的诗不肯定就好,不肯定就是含意深刻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艾青曾说过:“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当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这就清晰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工力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记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注:本篇赏析材料选自互联网,仅供老师作参考运用四、《我爱这土地》赏析(二)曹津源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志向和美妙生活的热情追求,经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志向;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袤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夫、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动1、点出土地情结先观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颂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洁朴实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洁朴实的往往是最真诚热情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漂亮悦耳清亮好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这里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恒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知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苦痛、躯体上有太多凝聚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阔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像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伤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画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凄惨境况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其次层,隐喻人民抗拒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拒精神,神州土地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哺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抗拒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气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溢朝气的解放区的象征,宏大的民族解放斗争的象征。
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向往,表现出坚决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顺”安静的“黎明”的观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恒久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慎重庄重的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三、升华土地情结其次节的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太“深厚”太剧烈的土地之爱,已使诗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厚”一词或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好像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炙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注:本篇赏析材料选自互联网,仅供老师作参考运用五、《我爱这土地》赏析(三)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颂: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恒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赏析:对熟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唯恐没有人会不知道艾青的名字;而对熟识艾青诗歌的读者来说,又唯恐没有人会不记得艾青诗歌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厚……”读着这两句诗,联想到这首诗的开头:“假如我是一只鸟”,便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那泣血啼鸣的杜鹃鸟的形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那哀伤幽怨的鸣声《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写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过只有十行的短诗,却已经成为既具有显明的时代特色,又显示出诗人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斗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裂,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面对这样一场民族的劫难,诗人艾青的心里涌动着满腔的悲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恶的魔爪刚刚伸向中国的华北地区的时候,他就悲伤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以诗人颤抖的心灵,感受着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难:“北方是悲伤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阔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北方》)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在不行遏制的苦痛之中,让自己的感情仅仅停留在哀痛欲绝的悲叹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着人民的苦痛,另一方面却又把自己的深切的哀思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永不变更的忠诚,在《北方》里,他写道:“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诅咒”,“它的广阔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敞的姿态/坚毅地生活在大地上/恒久不会灭亡”。
在这首《我爱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恋,寄予在对“土地”的爱恋之中,表达出了一个中国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始终不渝的赤子情怀因此,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却既传达出了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苦难,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