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荀子「礼义治气养心」之养生诠解

ji****n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38.63KB
约20页
文档ID:47442275
荀子「礼义治气养心」之养生诠解_第1页
1/20

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十七期2011 年 12 月 1-20 頁1荀子「禮義治氣養心」之養生詮解Politeness & Justice achieving Manner」by Xun Zi蕭麗娟 Shiau Li-Jane摘要摘要荀子學術博大精深,並涉及到養生等思想,本文一本荀子之儒家關懷,經世治國以禮義之道為其核心,並轉作養生的詮解;得窺荀子糅百家之說,其養生之道並汲取道家之自然與修煉觀;保生、養生為人存在於天地間的責任,融合儒、道等家思想與天地相參,而人生從生至死最終著重生命的道德使命光輝本文扣緊《荀子》文本闡述,希以詳實徵引闡明文旨,是以鋪陳如下:一、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一)人有禮義最為天下貴,與禽獸差別(二)心居中虛為神明之主,知禮義之道(三)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禮義以化性二、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義三、治氣養生,則後彭祖四、養心清明,則配堯舜五、結語故以禮義治氣養心之修養為個人的內在工夫,繫聯生命之壽夭;退而言可以遠禍,進一步言生命因而不息,荀子帶領吾人生命價值的道德使命,對於現世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關鍵詞關鍵詞::荀子、禮義、氣、心、養生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生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十七期2AbstractFor thousands years all the s t u d i e s r e f e r r i n g X u n K u a n g ’ s p r o f o u n d a c h i e v e m e n t not only the literature, but also the philology aspects.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Xun Kuang from Confucianists through his core assertion politeness & justice to be the r u l e s t o m a n a g e f r o m h u m a n ’ s l i f eall through the world, then moving to the r e c u p e r a t i o n o f h u m a n ’ s m i n d s j u s t l i k e T a o i s m . F i n a l l y t h e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f h u m a n getting the ultimate comprehensions to Confucianists and Taoism and mixed in the harmony to Heaven, Earth and Nature. Xu n K u a n g ’ s assertion to human recuperation stating human was born under the balance of “Negative” and “Positive” f r o m t h e N a t u r e , a l l t h r o u g h h u m a n ’ s life the balance between “Matter”and “Mental”will be the very importantcourses. The way to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will be through practicing “politeness” & “justice”to raise the “Manner” to daily livings, then finallyto achieve the highest wisdom in the life, either away from disasters or even the eternality of life.This is the truth Xun Kuang inspires people even thousands years later from his philology and literature assets.Key word::Xun Kuang、、Politeness & Justice、、mental、、mind、、raise荀子「禮義治氣養心」之養生詮解3一一、、前言前言荀子1一生「序列著數萬言」 ,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糅百家之說,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其融獨特之論,構建了博大精深的荀學體系,後人編為《荀子》 。

其中除小部分為其門人所作,絕大部分為其著作,共二十卷 《荀子》現存文章計三十二篇,涵涉哲學、邏輯、政治、道德、倫理、自然、教育和養生等諸多方面的議題「養生」一詞包括攝生和意志情性的培養,不僅是一種養護生命使之長壽的思維,亦是一種如何提高生命質量的人生哲學綜觀先秦儒家孔、孟、荀對於生命的價值思想,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 《論語·先進》 ) 、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表明其入世的主張,標舉「仁」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中心思想為「義」 ,為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揮;荀子亦道: 「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然而有從生成死者,非不欲生而欲死也,不可以生而可以死也」 ( 《荀子·正名篇》 ,下引 《荀子》 不再引書名,只注篇名及頁數)其論一個人的道德理性價值遠比生命的苟存重要,捨生取義、殺生成仁的觀念,這一崇高的價值觀指導了中華民族幾千年至今故儒家的重視生命,是為了去實現他們所主張的人生價值與社會抱負,生命非在乎長短,乃著重於德稱其名為得一精神性之不朽2春秋戰國時期,爭霸競雄,干戈不息,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找尋生命的意義,肯定生命的價值,就成為當時思想家最為關注的問題。

儒家經典如《論語》 、 《孟子》 、 《大學》 、 《中庸》 、 《易經》 、 《尚書》均以言「修身」 、 「養身」或「安身」 、 「殉身」等諸辭,為維護完整活絡的生命,蔚成卓絕高尚的人格為重心,3儒家的養生觀念,偏重維持生命所需的東西,使人民安生送死無所缺憾,為王道之始;因此研究荀子的養生思想,大體可以看到先秦儒家這一系的養生思想特點儒家的核心課題為人文精神,其表現在人道為貴生重義傳統,追求的是內聖外王、修齊治平、立言、立功、立德等方向實現生命的終極價值;孔子中心思想為1荀子(西元 313~238 年)是戰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名況,字卿,時人尊稱 「荀卿」 ,屬戰國末期趙國人(今 山西省) 他曾在齊國講學,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稷下學宮「三為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 蘭陵)令,在楚國蘭陵定居,專心著書立說,最後老死於楚國 2徐復觀說:「永生是人類共同的要求,也是各種宗教向人類所提供的一個最動人的口號而其內容,則 常指向超現實的彼岸永生,在春秋時代,稱之為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晉范宣子以其家世之世祿 相承為不朽,此已異於宗教之永生而魯孫叔豹則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是直以人文成就於人類歷 史中的價值,代替宗教中永生之要求,因此而加強了人的歷史地意識;以歷史的世界,代替了彼岸的世 界。

宗教係在彼岸中擴展人之生命:而中國的傳統,則係在歷史中擴展人之生命」徐復觀著:《中國 人性論史先秦篇》,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75 年 1 月 2 版,第 55 頁引自鄭基良:〈荀子生死學研 究〉,空大人文學報,第 9 期,2000 年 10 月,頁 1903周群振:〈儒家心、身位階之衡定-讀楊儒賓《儒家身體觀》書後芻議〉,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7 年 7 卷 2 期,頁 161–169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十七期4「仁」 ,孟子中心思想為 「義」 ,荀子雖非儒家傳統之重仁系統,仍一本孔孟立場,從生至死,著重張揚生命的存在意義與價值,其繼後提出「禮」 ,禮法教化對人的精神與價值學術上之理論,確為人文精神的偉大成就,而其當中包涵了極其寶貴而豐富如何使人的在生命過程中能圓滿俱足的養生之法觀荀子以身國一體的理念發展其禮義與治國二種面向,為《荀子》一書的重要思想,其以禮義修養內在工夫,完成 「心」對「身」的統攝,而達到心身一如的境界,使身體成為一個內在的統一體4環顧學術界之文論多以荀子成就德性生命為議題,筆者遂以荀子以君德修養治身、治心之另一側面思考探討詮解其養生之道荀子以禮義之道之核心思想來調理、養護身心,而戰國後期諸子思想蓬勃發展,荀子有 〈非十二子〉 批判各家學說,難免從思辨中並有所影響與接收,比如黃老之術道家雲集,道家之自然觀影響,天道陰陽氣化的修煉觀念,荀子也頗汲取,成為本文撰寫的主軸。

本文是以荀子「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5開展其思想基礎,復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 、 「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6養生之法,扣緊《荀子》文本予以闡述,希詳實徵引以不同思考方向闡明荀子之禮義統攝身心為人類養生之大原則,荀子有著道家自然與天地相參的思維理路,而人類的自然本性需遵禮重義,以禮義治氣養生,可以長壽;以禮修身,可以名配堯禹,故為「扁善之度」7,乃為無往而不善達養生、樂生之大道二二、、養生安樂者養生安樂者,,莫莫大乎禮義大乎禮義儒家貴生重義,乃本著人生之可貴,是因為人類的責任重大,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本主義,是儒家的唯一基礎荀子提出禮義為其重要核心思想之一,他提出禮義為人生遵循的依歸,禮為綱記法則與規範,義為公正合理能理性辨別判斷做出合宜事宜,故行義遵禮是無往而不善之道也荀子的養生之道,亦是以每個人務必以禮義修養內在工夫,使成為德行優良、理智堅定的善人,為個人自生至死立命安身一輩子的踐履工夫,退而言遠禍,進而言能經世治國,生存的意義乃「生者立焉,死則入焉」8,生命因而不息〈彊國篇〉說: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所以養生安樂者,莫大乎禮義人知貴生樂安而4祝平次:《從禮的觀點論先秦儒、道身體-主體觀念的差異》,頁 275。

收錄於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 思想中的氣論與身體觀》,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 年 3 月第一版5卷十一,〈彊國篇〉第十六,頁 3386二句同見卷一,〈脩身篇〉第二,頁 18、217荀子於〈脩身篇〉曰:「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 處窮,禮信是也」扁善之度:「扁」通「遍」,謂遵循禮法則無所往而不善卷一,〈脩身篇〉第二, 頁 18-198卷二十,〈堯問篇〉第三十二,頁 652荀子「禮義治氣養心」之養生詮解5棄禮義,辟之,是猶欲壽而歾頸也,愚莫大焉9意謂禮義乃用來養護每個人最寶貴的生命與保障人類最希望擁有的安逸快樂之根本,〈王制篇〉提到:「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10社會如無禮義此大經大法以規範綱紀,社會必然放蕩紛亂,荀子故以只知貴生命又樂安逸,卻不知禮義之重要者,喻此行為即猶如欲求長壽,卻又刎頸自殺為最大愚蠢之事荀子的哲學基礎,重視人道的關懷,他說:「禮者,人道之極也」11說明禮是人道最高準則,吾人的生死存亡皆靠聖人君子以禮義治國,謂「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12古代的聖王以禮治國,禮存則國寧,禮亡則國亡;而禮應用在個人身上,惟有倫理道德修身養性工夫的君子能夠享有生命的最高價值。

〈儒效篇〉說: 「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13皆明確提出以禮義此禮法道義修養,為人人應行的大道一一))人人有禮義有禮義最為天下貴最為天下貴,,與禽獸差別與禽獸差別〈大略篇〉說:「禮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顛蹶陷溺所失微而其為亂大者,禮也」1414荀子明確指出禮法道義為個人立命安身的踐履工夫,知禮行義,必能遠離禍患,為養生之道之一然人如何知禮義,以達養生之道?人具有成就道德仁義存在的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