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外服装史第一,二章做业及答案2800字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7.91KB
约12页
文档ID:322981071
中外服装史第一,二章做业及答案2800字_第1页
1/12

    中外服装史第一,二章做业及答案2800字    第一篇 总论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距今300万年前—公元前2100思考:原始社会的人穿什么?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分三个时期:☆“裸”态生活期;☆兽皮叶草与装饰期;☆纤维织物期 1、裸态生活期(距今300万年前—20万年前左右)属旧石器时代早期①人类进入猿人即直立人阶段②“裸”态一意指原始人类利用自身体毛生活的状态当时的人类赤裸身体靠自身体毛和火抵御寒冷,以果实根茎为食2、兽皮叶草与装饰期(距今约25万年前-1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1)人类进入智人阶段2)御寒衣物:兽皮、羽毛、树叶、茅草(3)晚期智人能制造石器、骨针、骨锥,能用兽牙、贝壳、石子制作项链等饰物4)原始社会的人体装饰现象①皮肤着色②文身(刺痕、瘢痕等)③人为变形(穿鼻、穿唇等)刺痕文身用于肤色较浅的人群,瘢痕文身用于肤色较深的人群3、纤维织物期(1)约从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进入野蛮时代,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2)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用麻、蚕丝、毛和棉等纤维织布做衣进入纤维织物阶段,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衣服发展历程①人类最早的羊毛织物出现在欧洲及北美大陆;②在印度发明了最早的棉织物;③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亚麻织物是在瑞士发现的约1万年前的亚麻残片。

④中国发明了最早的丝织物(蚕丝织物)蚕丝的利用是我国为首距今5000年至1.5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利用野蚕⑤苎麻的发源地是中国苎麻发现是在距今6000年前世界上80%的苎麻产在中国,因此,苎麻也称“中国草”第二节原始人类的着装动机(服装起源的诸种理论)思考:人为什么要穿衣和装饰 ?一、生理需求论1、气候适应说气候适应说:为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2、身体保护说身体保护说:认为穿衣可保护肌体不受损伤保护说:当人类直立行走时,原来处于安全的性部从身体的末端位移至中央,男性尤为敏感,最易受伤,因此,为了保护这个部位就需要腰布故为男性最先使用二、心理需求说1、护符说(1)保佑和避邪保佑和避邪:将特定的物体戴在身上以示保佑和避邪2)作为信仰的“图腾说”图腾说:以服装上的图腾纹样做本氏族的标志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2、象征说象征说:穿衣是象征身份地位认为人类的衣物最初是作为某种身份象征来使用的显示等级和地位)3、装饰审美说装饰审美说:认为穿衣是对美的追求三、性需求论1、吸引说亦称吸引异性说、性差说吸引说:认为男女为了吸引对方,把身体的某一部分装饰起来以突出性别、刺激性欲。

衣物产生于人们特别喜欢装饰最惹人注目的部分的欲求据此,腰衣(缠腰布)是最初的衣物,最初为女性穿用2、遮羞说(羞耻说)遮羞说:认为服装起源于人类出现了性羞耻之后人类出于道德感和羞耻心产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装第二篇 中国服装发展史第二章原始社会服装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一、最早的缝纫工具1、骨针骨针:用骨制作的针2 、我国骨针出土遗址我国旧石器时代,已有骨针出现,其主要的出土遗址有距今3万年前辽宁小孤山洞和距今2万7千-1万8千年前北京山顶洞 3、骨针的意义在中国小孤山洞穴和山顶洞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人类告别了赤身裸体时代,已掌握手工披绩技术和手工缝纫技术,可利用兽皮之类的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服装从朦胧中走出,揭开了服装史的第一章,服饰文化史由此开始二、身体饰物(装饰品)(1)项链中国原始人类最早的饰物是颈饰中国古人在距今大约3万年前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用穿了孔的贝壳、鱼骨与兽齿等串成项链,钻孔技术是原始人类最先发明的技术之一2)耳饰、手饰、臂饰新石器时代,从颈饰发展到耳饰、手饰、臂饰等3)装饰材料旧石器时代材质主要有兽牙、骨管、贝壳、鸵鸟蛋壳、石珠等。

在新石器时代有碧玉、玛瑙、石英、大理石、象牙等第二节 纺织工具与麻、毛、丝织物1、纺坠(1)纺坠:是由纺轮和捻杆两部分组成的纺纱工具,纺纱时利用自重和连续旋转将细纤维纺成纱2)纺坠是最早的纺织工具最早的纺轮出土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距今约有七千多年(7400年),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用石片制成的后用陶制成,即用粘土制坯pī烧成,并绘饰纹最早的纺轮出土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距今约有七千多年(7400年),是新石器时代初期用石片制成的后用陶制成,即用粘土制坯pī烧成,并绘饰纹2、骨梭(1)骨梭:用骨制作的用于穿纬引线帮助编织的工具2)骨梭意义骨梭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手工编织技术用植物皮纤维编织网衣3、织机(织布机)(1)织机:织布的机器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有了腰机和综版式手工织机,利用织机进行织布(2)织机的意义织机的出现证明距今约七千年前人类开始运用自然纤维(麻和蚕丝等)进行纺纱、织布,开启了布帛服装时代的到来,进入了纺织品时代,原始腰机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的重要成就之一4、纤维和织物(1)纤维中国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 ①麻麻是植物纤维,是最早被发现和利用的纺织材料, 最早利用的麻有葛、苎麻、大麻、苘(qǐng)麻(俗称青麻),其中苎麻的质量最佳, 成为后来各个时期广泛使用的材料。

葛衣是质地很差的服装一般为百姓穿着,当时葛是作为主要纺织材料的一个时期②毛毛纤维主要来源于家畜,兼采于野兽,后经长期实践,渐渐以羊毛为主以毛为纺织原料的使用地主要在我国北方在青海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兰诺木洪)中出土了一块毛布和一块毛毯的残片,经线粗0.8毫米,纬线粗1.2毫米表明四千多年前我国少数民族已具有一定的毛纺织水平③丝a我国最早使用丝的年代在河姆渡(7000-5400年前)遗址中出土象牙蛊上,刻有四条蠕动的蚕纹说明至少在7000-5400年前丝已成为我国原始人类的衣着材料丝织物的使用过程:先使用野蚕,后来使用家蚕传说皇帝的妻子嫘(léi)祖发明了养蚕b至今发现最早的丝织物在我国浙江钱山漾yàng发现47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一块丝品残片,是迄qì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丝品实物c出现丝织物的意义我国是世界上使用蚕丝最早的国家,蚕丝是我国最值得骄傲的优良纺织材料,它的发现和利用, 改变了我们祖先的衣生活状况,是中国服装史上极其重要的成就,是对世界服装和纺织业的一项伟大贡献第二篇:中外服装史 1700字※<学习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外服装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不同时期中外服装艺术设计的主要思潮与理论、典型风格及代表作品,掌握服装演变的发展规律,提高基础理论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开拓创造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服务。

※<内容提要>本课程从服装艺术和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外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和装饰美,阐述了中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运用大量的中外服饰资料,系统地揭示了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以把握服饰发展规律,启迪设计灵感,促进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发展人类的服饰文化课程内容有:绪论、服饰起源、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服装、外国古代、中世纪、近世、近代、现代服装、中外服装文化比较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知识 ※<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比较新颖,能够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时反应到教学内容中去,做到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第一,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国史与外国史相互交流的科研成果增加进来,说明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发展具有本土的与外来的两条线索,并且外来的线索在上海、宁波、天津等沿海开放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沿海开放城市向内地逐步推进且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这个成果在过去的服装史的教学内容中是被忽视的,而今我们将它补充了进来第二,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服装评论史、服装广告史、服装摄影史、服装表演史与化妆史、产业史等相关分支史的内容,改变了以往的服装史教学只是回答什么时间、什么人物穿什么服装的问题,而是将服装演变的内容进一步深入细化,进一步加强了与服装设计的实践关联,也满足了部分优秀学生的学习信息量加大的要求。

第三,加强了中国服饰史与西方服饰史的比较研究,在教学中增强中国史与外国史的比较意识,从比较中看出双方在交流与影响方面的渊源关系,从而增加知识点,为设计工作实践作出良好的铺垫※<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第一,将“江南大学民间服饰博物馆”的建设与中国民间服饰史的演变教学结合起来,从实物到实证,立足科研,加强教学过程学术思想的严谨性与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使教学内容更加准确生动,使学生不仅在书本中学,而且在服饰的实物中学,直观地充满兴趣地了解与研究服装的演变过程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第二,将课内的民间服饰史论与课外的民间服饰采风相结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对服装史课程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课外的采风、收藏与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学生在课堂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增强,因为要进行相关的采风与收藏工作,就必须先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有鉴定方法而这正是传统的教学组织活动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第三,将课内的民国服装史教学与课外到无锡图书馆古籍部检索相关文献史料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接触第一手的史料,改过去的喂饭吃为现在的自助餐有关这一点的积极意义应当不仅仅体现在服装史课程的教学上※<实践教学>传统服装史课程的实践环节是比较薄弱的。

对此我们进行了下列改革: 第一,进一步强化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理论教学并与设计实践挂钩因为这一部分内容与设计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将历史上经典的服饰与服饰现象作为母题,结合民间服饰采风,将其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的实践中去第二,让学生参与到民间服饰抢救与保护的实践工作中去冯骥才的“中国民间艺术抢救保护”手册,就是以大学生读者为对象、希望广大大学生参与其中的我们“江南大学民间服饰博物馆”的筹建,为江南大学的学生参加此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客观条件,也为我们服装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优越的基础第三,我们设计了“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消费心理变迁”研究的问卷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装史的变迁是中国现代服装史的重要内容现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消费、对品牌的认识等相关栏目进行调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