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德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 导 学 概 述 教 材 重 点 练 习 答 案 图 片 ▇ 导 学 (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照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普法战争、德意志帝国时期、共和时期这样的历史阶段,概括理解德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档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 概 述 (返回索引) 德国是欧洲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发源地,宗教改革后来新教教派在德国占据优势并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从16世纪末起,德国的众多封建邦国先后将教育改由国家管理,一方面是初等学校,然后才是中学和大学,于19世纪初基本实现了国家管理教育各个封建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从16世纪起,特别是在十七八世纪竞相颁布逼迫教育法令,并于1872年将6至14岁的八年初等教育定为逼迫义务教育阶段在很长时期里,接受这种教育只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德国级别性很强的双轨学制始终到19后来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德国教育的古典主义突出地表目前文科中学上,文科中学在德国始终是最受注重的中学,它那纯正古典主义的性质虽然在洪堡德改革时略有变化,但后来又一度随着封建专制的强化而加强,始终到20世纪初仍然带有一定限度的古典主义。
德国较早产生了实科中学,自然科学也较早进入德国大学的课堂,洪堡德开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后来成为世界各大学改革的楷模,德国大学在世界上曾经处在领先的地位德国有着注重师范教育和教师的老式,早在18世纪普鲁士就创立了师资训练中心,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小学教师已改由高等学校的师范院校培养,中学教员则由大学直接培养,还须通过国家考试,因此师资水平较高应当指出,德国教育中始终贯穿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的精神 ▇ 教 材 (返回索引) 张季娟、袁锐锷 编著《外国教育史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5月修订版: 第十二章 德国教育的发展 一、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德国教育(一)教育世俗化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在分裂状态,300多种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特别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因此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倡导逼迫义务教育 16世纪末17世纪初,各封建邦国就开始把初等学校由新教教会管理(16世纪宗教改革使新教教派在德国占居优势,路德派和虔信派等新教教派控制着德国的各级教育)改为国家管理。
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逼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出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小朋友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至于中档和高等学校则仍在一种较长的时间里由教会管理,直到1787年,普鲁士才正式成立了高档学校委员会,使普鲁士境内的中档和高等学校也由国家管理起来,其她各邦不久仿效普鲁士1794年颁布的《民法》明确规定,不管公立学校还是仍由教会办理、管辖的学校,或由政府和教会共同管辖的学校,都得按照国家既定的立法行事,学校事务的最后决定权在政府这表白了到18世纪末期,德国学校教育在向世俗化的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二)初等学校 早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路德派就建立和发展了初等学校,后来通过虔信派的努力和倡导,这种学校在17世纪中期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学校,在18世纪它成为全德国(特别在乡村)初等学校的重要形式1774年奥地利国王不仅以法律形式规定在其境内广办平民学校(德意志学校那样的初级小学),并且在都市设立中心学校(高等小学)这种高等小学,不久传到俄国和欧洲其她某些国家 这一时期德国初等学校的设备甚为简陋,最初设在乡村教堂附近,由牧师任教,但教师更多的是教堂的仆役、裁缝、鞋匠、退役士兵等等。
教育质量很差,学生重要是在学习教义问答、赞美歌的过程中得到某些简朴的读写算的初步知识接受这种教育是劳动者子弟的义务,但她们没有升学的权利,由于中学、大学与初等学校是不衔接的三)中学和大学 文科中学在德国中档学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由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教育家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开办的文法中学演变而来,古典色彩甚为浓厚,专门训练王公贵族的子弟它的任务是为大学输送新生和为政府培养一般的官吏,唯有文科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升入大学 骑士学院是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存在于德国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档学校它的任务是把贵族子弟训练成为可以担任文武官职和从事外交事务的人员,因而它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除了现代语言(当时欧洲通行的语言和法语等)、拉丁文和神学外,尚有数学、机械学、物理、军事科学、法律、历史地理、伦理等学科,并且注重训练举止礼仪、舞蹈、骑马、角力、射箭等等这种学校是中世纪骑士教育在德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活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种世纪17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开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专家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
此后,德国各都市陆续有人开办此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一般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生产方式的较劲,但德国资产阶级在这时的力量是很弱小的,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 同欧洲其她国家同样,德国的大学也产生于中世纪到15世纪,全德国已有威登堡大学等九所大学17世纪和18世纪初,德国又创立了哈勒和哥丁根等某些新的大学德国大学在宗教改革后来就开始按照新教的思想和规定进行改革,宗教神学和古典主义的性质逐渐有所削弱,人文主义精神占有一定地位,增长了某些新的人文学科(历史、政治学、哲学、法律等)和实用学科(数学、物理、地理及实验课等)的内容,教学上容许使用德语(此前只能用拉丁语或希腊语),并注意进行学术探讨到18世纪,德国大学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处在领先地位,并酝酿着新的改革二、18世纪末至普法战争(1870)的德国教育(一)18世纪末德国的泛爱主义运动 到18世纪末,德国各邦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有所发展,加之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软弱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谋求体现国家统一和反对封建的规定的方式。
由于处在法国革命大风暴之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德国资产阶级具有既向往革命又胆怯人民的两重性,她们所选择的体现方式不是实际的政治斗争,而是“抽象的思维活动”,这就是表目前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科学领域的新人文主义运动它在教育上的突出体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 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特别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觉得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增进人类的现世幸福,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注重,采用让小朋友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她们热爱小朋友、肯定小朋友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 1774年,巴斯多在德梭(Dessou)开办了一所“泛爱学校”,贯彻她的教育观点,得到康德的声援泛爱主义教育家们还通过她们的著作广泛宣传泛爱主义,巴斯多所著《措施论》成为康德讲授教育学的课本在她们的影响下,泛爱学校在当时的德国不断涌现,竟形成一种运动 泛爱主义的许多观点虽然并非巴斯多等人所首创,并且其中也有谬误,但是在当时的德国它起到了反对封建教育、传播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历史作用。
二)19世纪初的洪堡德改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鲁士、奥地利等邦正式成立教育部,教育管理开始走向世俗化,从由教会管辖逐渐转归国家掌管到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初等义务教育进一步实行,初等学校迅速增长,师范学校因此也大有发展,但此时的德国教育具有强烈的专制主义,宗教性仍很明显 1807—18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她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大、教学措施有所改善,浮现了第斯多惠等出名的教育家在中档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文科中学先前那种纯正古典主义的性质略有变化,减少古典语文的学时,增长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她开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三)“神圣同盟”存在时期(1815—1848)德国教育的倒退 18拿破仑“百日政变”失败,彻底倒台,欧洲封建势力重新昂首。
为了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避免发生新的革命运动,189月俄、奥(地利)、普(鲁士)三国统治者在巴黎共同刊登宣言,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当时的欧洲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之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已不可避免,因此神圣同盟的所作所为乃倒行逆施 “神圣同盟”一浮现,普鲁士的反动当局就迫不及待地着手遏制19世纪初期教育方面的改善和发展在初等学校中,她们大力宣扬皇帝的至高无上和上帝的神圣,加强教育的君主主义和宗教的性质在中学,凡经新人文主义者改善的地方,统统重新“纠正”,自然科学教学内容被削减,古典课程和神学课程大大加强,师生言行受到严格的控制,避免“危险思想”,培养绝对服从大学也不例外,专家的言行和生活、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同样受到严密的监视四)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德国教育的反动 重要由无产阶级参与的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欧洲大陆各国的封建统治者进一步趋向反动表目前教育方面,普鲁士于1854年颁布初等学校法规,宣称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向学生“灌输对皇室的敬爱”,指令小学必须特别加强宗教的教学,禁绝一切启发式的教学措施1856年后来,文科中学的科学教育干脆被取消,由于科学破坏信奉,实科中学则加重神学课分量,增长拉丁文课程,从而产生了文实中学,但此时文实中学的毕业生仍不准升入大学。
至于此时的德国大学,又由科学哲学中心,倒退为仅仅从事实验研究和史料收集、贮存的场合了三、德意志帝国时 期(1871—1919)的教育 普法之战,法国失败,普鲁士得以最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的统一给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发明了条件,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德国的统一是经由王朝战争的道路完毕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封建残存势力大量保存下来,普鲁士容克的地位更加巩固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盟的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老式,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这一时期的德国教育布满着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僧侣主义 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意志帝国从1872年就开始对教学进行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是以普鲁士的教育制度为基本进行的 到19世纪中叶,普鲁士形成了级别性很强的双轨学制通过8年的国民学校再进入职业性质的补习学校,这一轨是供劳动人民子女上学的,另一轨由家庭教育直接进入中学,但只有为封建贵族子弟开办的文科中学是与大学相连接的,为资产阶级子弟开办的实科中学的毕业生是不能升大学的 1872年,帝国当局发布一般学校法,规定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