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模式的建立赵 沛(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方文化研究所威海264209)摘要: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就 其政治形势而言,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 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这是汉初政治依制创立过程中的首要问题本文认为:“白马之盟”所定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 共击之”、“非有功不得侯”的政治原则,是刘邦与他的核心层军功大臣之间的一种政治契约它一方而保证刘氏宗室的皇权 以及分封同姓为王的特权另一方而保证了军功大臣阶层可以因功封侯并在汉皇朝政治中的保持其政治支柱的地位;通过“白 马之盟”建立的这种政治模式又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的继承,若就其对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影响而言:“白马之 盟”后确立的中央集权依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甚至可以说是为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基本的范式 关键词:白马之盟;政治合作;契约;政治模式作者简介:赵沛(1965 -)河南武陟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东方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史学博士从事秦汉史研究Trial Discussion About "BaiMa Covenant " And The Political Patternof The Early Han DynastyZhao-Pei(Shan 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Abstract:To what extent can Rus feudal dynasty accept to shave the political authority with the military bloc? And To what extent can the official of military merit be willing to and be possible to undertake the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share power with (ill's dynasty ・ this is the first important of the early Han Dynasty・'The whole country would send a punitive expedition against him who is not flu's clansmen and proclaims himself as the king of the country^. This principle of "BaiMa Treaty is the political contract LinHang and his care of the official of military merit. It ensured the enfeoffed king' privilege of (lU s imperial clan. On the other hand it ensured the prop position of the official of military merit in the politics of the Han feudal dynasty.Key Words; BaiMa covenant; political collaborate; covenant; The Political Pattern从刘邦定陶即位,到平定异姓诸侯王,与大臣共立’'白马之盟”,可视之为汉初政治模式的调幣吋期。
通过“白马之盟”所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国并行的政治模式,可以说是为两汉四百年乃至秦汉以后中 国封建社会政治模式确立了一种范式安作璋、孟祥才二先生曾指出:“谭嗣同在其《仁学》中曾断言:'二 千年Z政,秦政也;二千年之学,苟学也’……实际上,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二千年Z政,汉政也; 二千年Z学,汉学也……因为正是汉朝较多地从经济、政治、思想上损益了秦政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部分, 奠定了后来历代中国封建皇朝所遵循的基本模式这无疑是颇具洞察力的见解问题是,汉初为什 么会出现以血腥的屠杀、族灭异姓诸侯王为代价的政治模式的重新调整?要知道,分封制度仍是符合这一 特定时代的价值观念的一种政治模式是为君臣-致接受并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何以仅仅数年之间,这套 政治模式就匆匆止位于“白马Z盟”所确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Z”的政治原则呢?其二,所谓“非 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以及“非有功不侯”的政治契约,是否意味着汉初所确立的政治模式,就是对古 代分封政治传统的彻底否定呢?抑或是对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有限的继承?本文是対上述问题的一点思 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止一,从刘邦分封到铲除异姓王刘邦分封,始于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
公元前204年十二月,刘邦的大军被项羽包围在荥阳,形势岌 岌可危,郦食英向刘邦提出遍封六国后裔,以为项羽广泛树敌的建议刘邦当即采纳,并命人刻制王印, 准备付诸实行但在张良的坚决反対下,没有实施但是,张良反对的并不是分封本身,他反対的是封六 国之后,而对于分封追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士和谋臣,他是举双手赞成的事实上,刘邦的分封,实际上 受到了两大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出于战争形势的需要;其二,则是受古代分封政治传统的影响,而且, 这种传统的影响作用是不应该被忽视的在楚汉战争中崛起的韩信之类实力派军人,止是抱着裂地分封、子孙永享的观念,來要求和对待已经 得到的十•地和权利这是中国传统分封政治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上的延续当然,这种政治要求与刘邦希望 建立的专制皇权是南辕北辙的事实上,刘邦之分封异姓王,尽管说在理念上是符合当时整个时代的价值 观念的,尤其是对那些希望通过分封来达到裂十•称王目的的臣子们来说,这种价值观念所具有的诱惑力是 不言而喻的如韩信就一再强调:"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2】(饶信催)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颇具时代 特征的但是,从刘邦分封几个异姓王,尤其是韩信、英布、彭越三王的情形來看,与其说是刘邦君臣对 这一特定的价值观念的实践,莫如说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的权宜之计。
韩信可以两次以拒不出兵相 要挟,向刘邦要求封号,实是最典型的说明这里实际上再清处不过地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政治条件下的尖锐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处理分封政 治传统与现实的集权政治的关系? 一方面是古代分封政治传统所赋予军功大臣“裂十-封王”的政治理想, 另一方而是战国以后,尤其是秦王朝的政治实践己经确立的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所赋了封建帝王的集权理 想当然,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理想的冲突,更反映在双方对国家政权中的实际斗争斗争的结果是刘邦所分封的异姓王被逐一诛杀这些异姓诸侯王一则跨州连郡,划地自治,一则自领 军队,手握重兵,这些都使刘氏皇帝如芒刺在背,实际上也的确形成了一•种半独立的割据政权,对西汉中 央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异姓诸侯王最终被铲除,实际上是当时政治局势的必然结果刘邦从主要出于战争需要和政治传统的分封异姓王开始,最终以铲除异姓王为结果,汉初的政治舞台 尽管经历了一•次次的血雨腥风然血,异姓王被铲除了,但如何调報刘氏宗室与其它军功大臣之间的政治 关系,还句话说,如何和建立怎样的政治模式的任务到此时还远远未能完成,或者说这一任务才刚刚开始 为此,刘邦与军功大臣所定立了 “白马之盟”,可以说,这是为完成这一任务所进行的初步尝试。
实际上 这也是刘邦对汉初政治模式所进行的初步调幣二,白马之盟的订立及其内容《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记载刘邦与其大臣订立白马之盟说:“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 若历,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师古注白马之盟 曰:“谓刑白马欷英血以为盟也关于白马之盟的具体内容,在这里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倒是《史记》、《汉 书》的其它章节保存了这一盟约的些内容,据《史记・吕后本纪》载,吕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曰:'‘高 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又据《史记•周亚夫传》载,周亚夫 反对景帝封王皇后兄王信为侯,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此事在《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亦有明确记载,其文曰:“汉兴, 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王,若有无功非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Z'是以高后欲王 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条侯犯色据此,所谓“白马之盟”的内容似乎可以归纳为以下儿点 其一,王与侯之分封之权,只能在皇帝j人(非上所置……云);其二,封王只能在刘氏皇族内进行;其 三,封侯者必有功,“无功、侯之,非约也。
其四,若违反上述誓约,天下共击之⑶不难看出,这一盟 约的核心内容,也是这-盟约订立的根本目的,是在于为如何处理刘氏皇族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关系,找到 —•个稳妥又可以为双方都接受的政治模式因为血淋林的诛杀异姓王的现实,就发生在刘氏皇族与开国功 臣们的眼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从盟约的内容看,刘邦希望通过这一盟约所建立的政治模式,并不是对传统分封政治的彻底否定很 显然,分封政治中报核心的内容——分封制度被继承下來只不过分封的对象和等级又重新做出了调整而 己从对象看,盟约所规定的分封对象包括同姓宗室和异姓的军功大臣,就等级而言,明确了同姓宗室与 军功大臣各自的分封等级区别在于,军功大臣所受封的侯,从开始就没有’'封土治民”的政治权力当 然这样的区别,对于异姓的军功大臣而言,毕竟被剥夺了成为自C所拥有的土地的主人的权力,他们的政 治权力被限制在一定的政治框架之中,只能受制和服务于这一政治框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军功大臣 对刘氏宗室的政治妥协,也止是这种政治妥协,为如何处理刘氏皇族与功臣之间的政治关系,找到一个稳 妥又可以为双方都接受的政治模式三,“白马之盟”与汉初政治模式的确立前文指出,随着异姓王势力被铲除,对刘氏皇室的最大威胁尽管已不复存在,但汉皇权的统治秩序并 没有因此而得以理顺。
如何尽快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补充异姓王被铲除而留下地方统治的空缺,另外,如何 在新的政治框架之卞安置随刘邦建立政权的军功集团成员们,这些问题还摆在刘邦而前显然,刘邦建汉 的政治基础之一是在七年的反秦和处汉战争中建立的军功,而这些武功的収得,自然离不开随刘邦征战的 军事将领们这其中的一等功臣被封王,接着又被逐一诛杀了,这反映了受封的异姓诸侯王与汉皇朝之间 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军功集团毕竟是汉初政治的支柱这就使得汉初军功集团与汉皇室之间实际上存 在看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严重威胁汉皇朝中央集权的并姓诸侯王代衣了双方关系对立的一面, 这主耍反映在异姓诸侯王的地方割据色彩与中央集权的孑盾血另一•方面,汉初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又 事实上掌握在军功大臣之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治框架之下,还不可能有一•个全新的阶层來取代军功 大臣在汉初政治框架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地讲,刘氏皇朝与军功大臣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政权分享的 关系这里实质上存在看一个刘氏皇朝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与军功集团分享政治权力,军功大臣又在多 大程度上愿意和可能与刘氏进行政治合作和分享政权的问题如何调整这种关系,这是"白马之盟”所以 产生的背景问题,也是定立"口马之盟”所要解决的政治课题。
"白马之盟”按师古的解释,是“刑白马献其血以为盟也°”盟,即为盟约、约信是春秋以后尤其 是战国时代伴随看合纵连横的霸业政治而流行的一种政治结盟方式山余庆在《说张楚》一文中⑷,精当 地分析了陈胜首倡到楚汉战争时期的政治关系,说:“陈胜张楚之后,可以说是诸侯旧地皆王的开端,是 兴灭国;项梁之楚怀王,可以说是诸侯王室后人皆可复兴的标志,是继绝世,陈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