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的赏析(优秀10篇)过程与方法: 篇一 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赏析 篇二 《从军行》原是汉代乐府旧题王昌龄沿用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然而王昌龄却用来表现征戍者剧烈的的爱国感情,而艺术成就也充分证明白王昌龄不愧为“七绝圣手”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充满;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耸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两句绽开了东西数千里广袤的长卷,是对当时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俯视,也描绘出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为什么特殊提及青海湖与玉门关呢?唐代西北边陲的强敌,一是吐蕃(bō),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诗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身任务的骄傲,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都融合在这悲壮、开阔而又迷漫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干脆抒情黄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决不破楼兰终不还”,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表达了身经百战的将士们豪壮的决心 楼兰在汉代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国名可能来自牢兰海(即罗布泊),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以后,就在历史上消逝了有人认为楼兰城的消逝是由于斗争的破坏,或因塔里木河改道断了水源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气候变迁的结果,众说纷纭唐代时候已无楼兰国王昌龄借来代指敌人,表达了爱国的激情,也反映了维护丝绸之路平安的艰难 这首诗借荒漠、雪山作背景,恢宏壮阔,有力地陪衬出战士们抗击顽敌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 注释 篇三 ①青海:指青海湖 ②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③孤城:代指青海湖北戍边之城 ④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⑤穿:磨破 ⑥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⑦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译文 篇四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战胜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的赏析 篇五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吟咏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观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苦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苦痛,本篇也是如此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英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剧烈的斗争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斗争的消息,军情紧急,令人担忧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这里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西汉闻名将领李广接着,诗中便描绘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惊慌的征战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下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汉代典故,汉大将霍去病出征西域,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表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英勇的将士,才取得了斗争的成功 诗的前半部着重塑造了飞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时的征战将士,实行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赞扬汉代名将李广的业绩,又是当时征战将士生活的写照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际一去无穷已起先,写将士和他们妻子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征战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北方的地名,在这里都是虚指连年的斗争使将士家中的`亲人,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斗争的长期和残酷。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寒冷的塞外,远隔千里,因此人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行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叹息《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亲人,谁能独自观赏那漂亮动人的月亮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他们悲切的怨情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远离故土的异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思乡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总结,龙庭是匈奴祭祀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倒戈了,再到哪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来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中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面作为隋代的诗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南朝和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英勇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奔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从军行》 篇六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其五)》 篇七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 篇八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特别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假如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斗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象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当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词形式取得胜利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示意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实行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削减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燃眉之急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绽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示意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既衬托出前锋的成功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干脆交手的后续,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
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假如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斗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特长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精彩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会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会、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当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忱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纳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红旗”代指戍边;“半卷”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戍边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浩浩荡荡的如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隧然变得昏暗日色昏”三字,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
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脚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待援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突然传来前方报捷的喜讯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知我们:生擒敌酋的成功来之不易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将士乍闻喜讯、喜不自胜的尽情欢呼声,敌酋没精打采的抽泣声,先头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呼喊声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将士们智勇双全、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含蓄深厚,耐人寻味诗的第一句写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干脆写人诗的其次句也没有干脆写戍边将士如何开拔出征,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红旗来喻指这两句都写行动的情景,好像都没提到人,但画面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从而使诗句显得格外含蓄、深厚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不说前军获胜,但是成功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敌酋被擒,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