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口古镇介绍:沿口古镇地处武胜县城,古称封山镇,始建于宋代,现多为明清建筑,为回民聚居地沿口古镇为嘉陵江流域第二大回民聚居地,美丽的嘉陵江从其脚下蜿蜒流过,镇中有一小溪顺流而下,汇入嘉陵江数千间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清真寺、禹王宫、老戏院、酿酒作坊、回民屠牛场等建筑古色古香,规模宏大,极具伊斯兰特色整个古镇依山而建,总长约 4 公里,面积约 0.5平方公里古镇昔日之繁华,源自于嘉陵江畔的沿口码头它上至王爷庙,下抵红庙子,长达千余米,江面之宽阔,河床之深,水势之平,构成了天然良港,每日在此停泊的船只上百凡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自贡井盐,本阜杂粮等,莫不囤积于此,等候上运至南充、阆中,下运至合川、重庆如今的码头经改建后,旧貌换新颜,虽仍为通商要道,但运输工具却早已“鸟枪换炮” ,日夜穿梭其间的大多是机动船只,虽少了昔日的白帆点点、环江晚渡的诗意,却又多了些现代港口的喧嚣和繁华,为武胜融入都市之列再添新景数千间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清真寺、老戏院、酿酒作坊、回民屠牛场等建筑古色古香,规模宏大因水路交通便利,古代商贾云集,日常商船往来汇集100 余艘,昔日岳池、武胜、广安三县产品出口皆汇集于此。
逢场天市散人归,客家满载,夕阳照射江面,波光粼粼,轻舟摇曳,形成一幅“环江晚渡” 的天然美景图胜利街游记:码头之后,信步踏进老街,这是一条叫胜利街的小巷,“胜利街” 其实不叫街,它是一条长约 500 米的石梯小巷,为山梁上的石家湾与下面河边街的连接走廊拾级而上,清幽的巷内,人迹廖廖,两边几乎都是木屋建筑和断墙,许多房子已人去楼空,回民的黄家清真寺就座落于巷内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时间尚早,只见一些人家门前坐着个姑娘或老太太,很仔细地梳理着一头瀑布般的秀发,头发没有多余的装饰,那份朴素唤醒了我们久违了的感动,嗅惯了现代都市种种化学气味,还能遇见如此淳朴沿石径走向山顶,蓦然回首,只见老街两边屋檐骤合,参差错落胜利街之后便是民主街,民主街建在山顶上,因有所小学,所以少了宁静难能可贵的是,这理居然还保留有吊脚楼立在楼下我不禁心驰神往,想象夏夜沐浴之后,躺在脚楼凉椅上,蒲扇轻摇,山风徐来那等惬意,自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的建筑特色:一、黄家大院及其他建筑的周边环境:据地方史料记载,武胜的回民以马、黄两姓为主,均是明末清初从湖南迁来,最初他们以宰牛、贩卖牛肉为生,后来便渐渐从事其它行业,比如,码头搬运、船只运输、其它买卖生意等,为沿口古镇的繁荣兴旺做出了贡献。
黄家大院的街道以地形取势,高低衔接,曲折有致街面狭窄幽深,石板铺地,宽约 1.5 米沿街的其他房屋为木结构,多样式二进或四合院,少数檐廊,临溪多为吊脚楼在黄家大院的隔壁是始建于清乾隆 43 年的马家清真寺,于道光 8 年续建,木结构建筑,规模宏大,四合院布局,由山门、礼拜堂、左右厢房、内外天井构成,具伊斯兰特色尚存于此的黄家清真寺、禹王宫亦属清代建筑千年古寺永寿寺,有大桥直通,规模宏大,庄严肃穆,雕梁画栋,殿内雕塑栩栩如生在民主街眺望我们还可以看到定远古塔巍然耸立,如果登塔而望,嘉陵江美景尽收眼底,古镇也可以尽现眼前二、建筑分析:自然形态:要形成一个古镇,自然要依附山和水,是一个城镇选址的基础物质的环境条件,水源是人类日常饮水、清洗、觅食的保障山体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庇护场所,为人类遮风挡水对于黄家大院,从整个胜利路上看,它是追从线性民居构成的道路方式来建筑此院,它的建筑界面有强烈的空间表现力,它表现的凹凸感和进退效果,不仅表现出建筑立面的质感和材料肌理,同时反映出它的光影变化它的界面随自然环境有所表现,或融于清水山林自然可亲,或与山石古树相得益彰在黄家大院往高处的梯道望去,沿街小楼屋檐连着屋檐,高墙依着高墙,一片整齐的青瓦灰墙。
建筑虽然井然有序,但可以看见一些变化,时高时低,局部凹凸有致,都显出建筑的灵动空间形态:通过空间形态分析,可以将胜利街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然水域,它对城镇的整体影响尤甚,整个城镇的第一印象来源于此,第二主体以建筑为主体,形成一个共同的面,但它的内部有不同的建筑物共同构成,彼此叠加,当之无愧的扮演者主角第三层次是作为背景层次的自然环境,有时为自然山体组成更多时候为自然植物,通常十分朦胧,有时只剩下一条清淡的轮廓线,这条轮廓线起伏变化,意义深远当然各个层次有他们的虚实属性,第一层次的水,赋予流动的变化,倒影着建筑的影像,展现着它的柔美,是一层虚景第二层次的屋,占有最大的比重,为人工所建造,色彩、凹凸、转折、加之高低错落的变化,为一层实景最后一个层次,是随着四季产生出色彩上的变化,作为背景和衬托,起到虚景的作用街道形式:传统中以街道的形式所构成的空间,它的尺度感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不同的街道空间中,街道和建筑的高宽比是多种多样的而街道的分段是以人们步行尺度为限,距离在 300—400 米据数据表示,人的愉快步行距离为 300 米,当步行超过了500 米时,人们会产生一种疲惫感,需要有休息的场所和设施。
因此古镇中为了减少人们的疲惫感,除了把街道变得更蜿蜒,还有就是加强建筑立面的观赏性,转移人类的疲惫感,使之行走时更享受三、总结古镇所体现出的特色主要有下面三点1、城镇与自然的融合四川城镇追求环境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并极善利用自然给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如“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东有流水,西有水道,南有泽畔,北有高山”等前人为满足城镇生活生产的使用功能,将山、水、绿化、地形等自然条件,巧妙地组织到城镇规划布局中去,创造出跌落、错层、吊脚、悬挑、架空、附岩、分层出入等一整套巧妙的处理手法;靠山用山,靠水用水,化害为利,充分考虑对景、借景、障景及视线效果,并加以强化,使环境融于自然,自然美化环境2、生活与居住的和谐在城镇环境的构建中,四川古镇注重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街市生活,追求生活与居住的便利与和谐,体现出浓厚的人情味宽屋檐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实例它是根据四川多阴雨天气而设置的多功能集中活动空间既是交易市场,也是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纳凉、谈心、散步,悠闲自在,其乐无穷城镇中大小院落内的天井更是家人和来客喜爱的室外空间,天井有大、小、长、方、高、低、加盖、不加盖等多种类型,其大小随房屋的檐高而易,比例十分得当。
功能因所处位置而有所不同,通风、换气、采光、排水、防火、绿化、休息、娱乐、乘凉、家务劳动、人员交际,用途极广天井在封闭型的四合院住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场镇中的“九宫十八庙”以及戏台、茶楼、酒肆都是四川城镇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还有场口、桥头、河边、井旁,或设小亭,或植大树,都是人们生活交往休息的去处这些多功能灵活空间,既满足了人们交往休息、生活的需要,又改善了场镇景观效果3、朴实与典雅的风貌常年山青水秀的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城镇的风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城镇附近的绿色坡地上建塔、修庙、种树,在小溪上架桥,引水入场入院小青瓦平房之中,官府,寺庙和高耸的城楼、钟鼓楼点缀其中城镇中纵横交错、千姿百态的坡屋面和各式风火墙,使城市空间序列形象生动,极为丰富沿街或跨街建造的牌坊、戏楼,增加了城镇景观的变化多姿的古塔常为城镇的标志各城镇随自然地形变化,高低错落有致,天际轮廓线富有变化,形成各城镇独特的风貌城镇街道建筑,则多采用小尺度,比例得当,亲切宜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氛和乡土气息广大汉族地区的城镇之中,石板路,外挑檐院落、小青瓦坡屋面、木挑架、白粉墙,朴素大方线条明快建筑内外高悬的匾额、对联及各色灯笼,寓意深刻,色彩鲜明,烘托出浓郁的巴蜀文化氛围。
四、建筑立面分析:沿口古镇多以清式木楼为主,密密匝匝地装饰着流线型木条它简洁大方,朴实无华,既不单调,也不妖娆,亲切而自然,这里是有文化、有品位的江边小镇沿口古镇街道两旁的民居建筑,大部分为一楼一底在建筑立面材料上多为木、石、竹、泥的过去,在用于建筑的粘合材料尚处于天然原始状态的历史时代,它们可以节约用地,又能够方便生活起居,人与商铺在一起,还可以防贼防盗,减少成本这种建筑冬暖夏凉,邻里相通,既体现了当时建筑的时代特点,又满足了人们往来自如、联络感情的文化习惯,是古代人民在建筑上的匠心独运整个街道的形式是云梯式古镇,也是“爬山式”古镇,整个街道的建筑立面中是黛黑色小青瓦,人字形双坡,悬山屋面,橙褐色木框架,纯白色竹编夹泥是灰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上看有艳阳高照的蓝天白云,下有碧波荡漾的江水微风,同时建筑映衬在古木树林竹丛的青山环抱之中,色彩造型非常丰富,也是川东民居的真实写照五、古建筑的保护:对于历史建筑与民居建筑的保护,往往都不够重视,在胜利街中,有些多遭到破坏或拆除,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认为一般民居价值不高,不是传统优秀民居的典型代表,可以改变拆除;二是认为他们大多是危旧房,用不着保护,应拆旧翻新;三是认为民居不适应新生活要求,要改造太困难,不如拆了另建仿佛建筑。
因此只有真正明白不是简单的保护而保护,也不是单纯为了经济价值开发旅游去保护,才能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才能真正杜绝或减少所谓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尽可能多保留住文化遗产有价值的信息,留住历史集体记忆的文化之根,对文化遗产进行真正的科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