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3200字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65KB
约12页
文档ID:300271474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3200字_第1页
1/12

    艺术发展史读书笔记3200字    读书笔记贡布里希是英国艺术史家,美学家,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级人物,他是当代最会洞察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书的译者后记里边就讲到,贡布里希是当代西方艺术学领域的泰斗,是百科全书式的古典学者,被誉为二十世纪的苏格拉底,艺术中的艾拉斯莫斯在贡布里希的眼里,艺术的发展过程,乃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是人类寻求“美”的真谛的伟大历险故事当然,他自己也就成了一个说故事的人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艺术发展史》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 ,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 “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 ,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大概就会真正明白他说这些话的意思了这本书一共二十八章其中在奇特的起源一章中讲到的是前期和原始民族和古代美洲有毛利人、非洲人、墨西哥人、秘鲁人、以及阿拉斯加等地远古时候的手工制品等等。

这些东西现在大都存放在英国、美国、奥地利等博物馆里这一章主要讲述以下几点:1、对于这个时期的艺术创作,首先,原始人类对艺术的思考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和创作初衷是:实用这个是首要的标准,对于绘画和雕塑往往也是这种态度,它们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艺术品,而是会给出非常明确的用途2、“原始人”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单纯(实际上他们的思考过程比我们还复杂),是因为他们比较接近人了当年起源的状态,他们吧那些超自然 的力量看成是和大自然一样实有其物,换句话说:绘画和雕塑是用来施行武术的3、那时候的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东西按照我们的标准看起来美不美,而是他们能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是为了满足他们施行巫术的需要艺术家来自本部落,加上世代传承,他们清楚的知道每一个形状和每一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所以只是去完成工作,而不是去改变什么4、那时候的艺术家与我们不一样的并不是他们艺术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整个艺术发展史并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史5、很多的艺术品在当时的艺术家看来,并不需要正真细致的去刻画出常规的图案,只需要在他们看来足以表示特征和用途就已经足够了,有可能是一个符号,有可能是一个色彩,但是只要足够的用来表示他们概念中的事物。

6、书画同源自有益处时代、生活、习惯等非常客观的因素以及原始人对社会生活得理解程度决定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在永恒的艺术一章中讲述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克里特翻到这一章首先看到的就是埃及的金字塔——基萨大金字塔约公元前2700年建立在这一章中我知道了在埃及,雕刻家一词当初的本意---“使人生存的人”古埃及的那些金字塔及雕刻的肖像既朴素又庄重这一章主要讲诉一下几点:1、埃及艺术:金字塔 - 历史上有钱有势的国王,他们强迫奴隶为他们建造金字塔,在埃及臣民眼里,国王是掌握权力统治人民的神人,他们认为高耸的金字塔能帮助他们升天,同样,埃及人也非常相信,灵魂在冥界中永存,所以同时制作木乃伊,金字塔是安放木乃伊的处所,刚开始只是国王之后有一些有钱有势的人也开始效仿2、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二者结合,是埃及艺术的一大特点当时埃及的浮雕和壁画,不是说究竟好不好看,而是完不完整,并且根据对事物辨认的程度来作画,树木会描绘成侧面看到的那个样子,池塘会描绘成从上面看上的那个样子等等3、指导艺术家的并不仅仅是他丰富的知识,还有对于图案鉴赏的眼光4、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点之一是:所有的雕像、绘画作品和建筑形式仿佛都遵循着同一个法则,理脉贯通,他们称之为风格(style),支配埃及艺术作品的规则使得每一个作品的效果都是稳定的、质朴而和谐的。

5、在其3000余年的历史中,埃及艺术几乎没有变化,金字塔时代认为美好的东西,千年之后,照样认为是超群出众,期间,有新的样式、新的题材,但是本质上是没有变化的6、在其期间,有试图去动摇埃及风格的人:阿克·纳顿:他完全摈除了其前法老所表现的那种神圣、刻板和尊严,相反的,他要艺术家画出他们全部人身缺陷,用埃及人的眼光,简直就是懒洋洋7、埃及仅仅是持续了千年之久的近东伟大强国之一,巴勒斯坦(埃及和巴比伦、亚述帝国之间)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8、美索不达米亚艺术:纳拉姆辛王纪念碑、后来这种纪念碑发展为国王战争的完整编年史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伊斯兰教、基督教、希腊的多利安柱式神庙(帕提侬神殿,也有翻译为巴台农神庙或者巴特农神庙)等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在这本书里面大家都可以看到,这是一本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艺术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般的对某个问题的解答尽管贡布里希承认在艺术中的确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进步,但他绝不希望他的读者误以为进步就是价值。

在《艺术发展史》中他一方面肯定艺术家超越前人的努力,另一方面竭力阐明艺术的发展变化总是有得有失例如希腊化艺术为了追求戏剧性的夸张效果在实际上导致了对埃及以来整齐、庄重的画面秩序的背离但是他强调“任何一种风格都有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境界”,“本书的某位读者可能喜欢拉斐尔,讨厌鲁本斯,或者正好相反但是,如果本书的读者不能认识到这两位画家都是卓越的大师,那么本书就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如果从“问题情境” 的角度来看20世纪的中国艺术,不难发现那些在历史的沉淀中被保留下来的杰作正是由于“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使得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力有了充分的用武之地贡布里希在谈到建筑以及“原生态”的绘画与雕刻时曾用两个词来形容它们的标准—— 既“实用”又“合适”尽管后来艺术日益成为奢侈品,不再那么实用了,但这个标准仍未完全失去价值,并且还会在一定的情境中显出复苏的力量例如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新兴木刻便是一种既“实用”又“适用”的艺术特殊的情景促使艺术家选择了黑白木刻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些豪放朴实的黑白木刻作品,不仅显示了木刻艺术的刀法美,而且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度,适应了当时的情景对艺术作品的特定要求人们现在回忆那段时期的艺术时常会用到“时代气息”、“战斗精神”等字眼。

可见那时的艺术家在战斗的同时也切实地解决了具体的艺术问题,使作品尽可能地“实用”又“合适”我们不会想象延安的木刻艺术家是为着创新而工作的,但他们的确创造了全新的艺术他们的作品使得各阶层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那种振奋人心的力量20世纪的中国有着错综复杂的艺术局面,有太多的问题等着艺术家去解决在西方文化艺术不断涌入中国的浪潮下,中国美术面临着现代性转型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对待中西不同艺术:是中西结合还是拉开距离?正如贡布里希所说 ,任何风格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解决问题”出发 ,我们便不会简单地以时代进退为褒贬艺术的依据,而要看到艺术创作背后所面临的“问题情景”其他的章节就不用多说了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他所要阐释的是人们不是为了响应某种潜在的“精神”的呼召去改变传统 ,而是情境的改变使其不得不然例如说到具有强烈世俗倾向的荷兰绘画,他认为是由于经过了宗教改革,从而使新教统治区内的艺术家已经没有什么自由再画祭坛画了无论哪种社会 ,贡布里希所关心的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不是一个统摄一切的“时代精神”,而是许许多多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吸引着艺术家奉献他们的才智与精力我们应当感激各个时代的艺术家,正是靠他们的辛勤劳作,解决了审美领域中那些潜在的问题而汇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艺术世界第二篇:《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4200字《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摘要:《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上《中外设计史专论》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推荐的,其实刚一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很枯燥乏味,但是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关键词:艺术;基督教;文艺复兴;东方艺术前言“艺术”是个遥远而崇高的词每当我在一瞥中恍惚所见“艺术”两字,便畏惧般地匆匆避开,深怕自己如赤子的无知引来对其的亵渎在中国,艺术的发展自商周的青铜器墓室中的壁画至高山流水的音乐翩翩优雅的舞蹈及唐煮宋点明沏泡的茶道,而如今我们更多的是在追求对古时的悠远的怀想而非致力于创造新鲜的血液。

所以怀揣着一个中国梦的我总是梦想,在我的中国我们的中国里,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伟大艺术家,创造出一代又一代的巅峰之作只因我在少时总是摒弃了对于艺术的亲近的念头,无论是童年时期的习画或是书法,总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因此此类不成爱好便也只能草草了事而如今当我真诚地怀着强烈的膜拜之心看那古今集大成者的书画杰作或是身边同龄人引以为傲的大笔一挥的作品,便又为以前的年幼无知后悔不已身处中国,目光所及之处是遍地开花的书法国画古玩面对市场上充斥的良莠不齐的作品,如何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至关重要但是敲开艺术领域的大门是件极其艰难的事儿,因为你永远也猜想不到这个圈子里的都是些什么物种他们或孤僻或癫狂或神经质或敏感得要命(此皆艺术家们的独有特色)书房里曾有摞成一刀的书画册,其中的仕女图我到如今也没看出有什么稀罕劲儿然而读《艺术的故事》时我看见贡布里希说过:“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爱憎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方法这样的一句话打消了我对古代美女们丰满肥美的脸庞以及狭长细小的眯眯眼因不解而产生的反感《艺术的故事》这部艺术史著作不同于以往我所学习过的关于介绍西方美术史的书,作者以自己真诚且不加个人主观情感的文字以讲述的方式,把一部原本繁杂的艺术发展史予读者轻松地娓娓道来。

从艺术的起源、形成、成熟以及经历次次的沉寂乃至一次又一次的复兴、回归、革命、危机,把西方美术的流变清楚明晰地和读者分享,没有一点的矜才使气尤其在最末一章,他把难以避免的“当代人治当代史”的思想搁存于思维以外,以其科学的学术态度对当代艺术现状做了论述,没有丝毫的娇柔做作,以其湛然的艺术视角给予后来学人以广袤的视野我在阅读《艺术的故事》一书时对这几个问题思考的最多,如下:基督教对西方艺术的影响我常常幼稚地思维,基督教对西方社会、文化、艺术的影响就如同孔孟、释迦、老子之对于中国尽管这二者是无法硬拉到一起的,而我也只是就其二者的影响而言在贡布里希先生的讲述中有这样一段话,许是能说明这个问题一座教堂对那个时期(12世纪)的人意味着什么,在今天是很难想像的;只有在乡间的一些古老的村落里,我们还能窥见教堂的重要性教堂过去往往是它邻近地区中惟一的一座石头建筑物;是方圆若干里之中惟一高大的建筑物,它的尖顶是所有从远处过来的人辨向定位的标志在今天的西方,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许是早已不像19世纪以前那样坚定和纯洁了,只有在一些古老的村落里还能“窥见”到信仰对当地区民众的重要我曾读过一篇纪念托尔斯泰的长篇幅文章,其中介绍了一座走过托翁生命长河的教堂;作者在文中引出,似乎所有有基督教信仰的国家,一座教堂对于当地民众的重要性,就如同故乡之对于在外的子民;作者谈到,教堂在它所在的地区往往是该地区的博物馆、集会中心,是人们心灵依归的所属。

贡布里希说教堂是它邻近地区若干英里以内唯一的高大建筑物,可以这样说在那个有信仰的时代,对于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