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肖临骏:“平衡化”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hh****p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50KB
约4页
文档ID:282227566
肖临骏:“平衡化”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1/4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一1980),瑞士心理学家他在系统深入研究的棊础上,从 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如度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 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平衡化”理论是皮亚杰“认识发半论” 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文立足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以人民出版社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第 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浅谈一下对于“平衡化”理论的理解及其对高中政治课教学 实践的启示和反思一、 “平衡化”理论概述(一) “平衡化”的概念在《发展与学习》一文中,皮亚杰首次提出了 “平衡化”的概念,并且认为它是促进发展的 根本因索他在文章中指出: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索中,除了成熟、经验和社会传递Z外, 还有第四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常常被人忽视了,我却认为是一个基本的甚至是首耍的因素, 我把它称Z为平衡因素”皮亚杰还明确阐述:“在建构过程小,主休会进行人量的试谋和调整,这种活动有很人一部 分是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恰恰就是平衡的实质”这就把平衡化纳入了建构主义的内部机 制二) “平衡化”的特征“平衡化”是一种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发展的机制,儿童靠它从一个平衡状态向着后面的一 个平衡状态前进。

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皮亚杰指出了 “平衡化”的三个特征,即稳定 性、补偿性和主动性首先,“平衡”在皮亚杰眼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一种动态平衡平衡既能是变动的, 又能是稳定的”,其稳定性也是一种相对稳定儿童的认知结构止是在与环境的动态的平衡 中形成和发展的其次,皮亚杰指岀:“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当他面临外部困扰 时,他就要有所反应,以求补偿,从而使它趋向于平衡平衡越大,協要的主动性就越大 所以,认知平衡的实现也是主体主动补偿的结果,这就强调了认知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 地位三) “平衡化”理论的作用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 适应,而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同时,认知的发展“是一个继续前进的平 衡过程”,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从较低的平衡状态走向较高的平衡状态”,这种循环的“平 衡——不平衡——平衡”就是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来达到机体 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从而推动认知图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主体和客体间的不平衡以及主体力求通过同化与顺应建立平衡的矛盾运动在 推动着儿童的认知结构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即保持平衡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 “平衡化”理论对髙中政治课教学的启示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机 能推动着认知在“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循环往复中从低到高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活动应该围绕“怎样打破已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而展开这就耍求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耍耍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可以巩固原 有知识、经验,又要通过提供不同于已有经验的内容,以此来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状态这 样,就为学生的求知营造了一•个“外部困扰”的环境,进而调动学牛“补偿” “外在困扰”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新的认知结构的平衡一)新课导入情境化,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创造“外部困扰”皮亚杰认为:“在求知过程中,主体是主动的,当他面临外部困扰时,他就要有所反应,以 求补偿,从而使它趋向于平衡所以,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打破已 有认知结构平衡的条件——“外部困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充分重视课前铺 垫和新课导入环节的作用在《文化生活》第五课笫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历史课中已经接 触过京剧的基木知识,我就以“2014年梅派京剧重走梅兰芳美国巡演之路”为背景设计了 课前阅读材料并推荐电影《梅兰芳》,引导学牛形成对梅兰芳及其对京刖创新的初步认识, 为创造“外部干扰”做课前铺垫。

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中,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笔者直接展示梅兰芳 传统的剧照并抛岀问题纽:(1)你对梅兰芳了解多少? (2)梅兰芳对京剧发展最突出的贡 献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会很容易地参与问题冋答,明确作 为四大名旦Z—的梅兰芳通过创新形成了梅派京剧此时,笔者及时展示另外一幅照片—— 《比基尼京剧》,抛出问题:你怎样看待“比基尼”形式的京剧创新?《比羞尼京剧》的展示与梅兰芳传统戏照形成强烈对比,在引起学生关注的同时造就了学生 的认知冲突——即学牛学习过程的“外部困扰”学牛带着认知冲突进入课堂学习,主动地 寻找新知以补偿I木I扰、解决冲突,从而达到新的认知平衡二) 课堂教学活动化,调动学生补偿困扰的主动性,推动认知新平衡的形成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即活动)是认知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 为重要正如皮亚杰所说:“即使在主体似乎非常被动的社会传递中,例如学校教育的情况 下,如果缺少儿童主动的同化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仍将无效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提 供与个体的认知相适应的观察、思考、合作和交流共享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 活动当中,在活动中通过“同化”机能解决认知冲突和补偿“外在困扰”。

只冇这样,学生 才能获得新知,达到新的认知平衡状态文化创新的途径”的课堂教学在新课导入的基础上,为了引导学生主动补偿外部困扰,建 立和巩固新的平衡以促进口身的发展,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活动:第一环节:“品经典,体会创新”学生观看视频《取法昆曲》,理解梅兰芳名言:“变才有进 步,京剧发展要'移步而不换形”观察梅兰芳在京剧表演小的创新,思考梅派的成功对文 化创新有何启示通过观察少思考的结合,体会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第二环节:聆听名家,感悟创新梅派掌门”梅葆坎谈京剧创新的观点:“继承再继承,只 有把传承做到位了,才能去做进一步的创新京剧也要配合现在的人潮流,我主张西方交响 乐进京剧,但是,京剧魂不能动,我们怎么变不能把根变了让学牛理解并体会名家言语 中蕴含的文化创新途径,即要以“继承传统”为根基“面向世界,博采众氏”,同时要注意 魂不能动、根不能变,即“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笫三环节:“回顾历史,追寻创新根本”通过视频《京剧的产生》和文字资料“京剧现代戏” 的形成,引导学牛在小纽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追寻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即“立足于社会实践” 第四环节:“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将新课导入中“比基尼京剧”困扰的解决作为本课教学 的落脚点,学生可以在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比基尼京剧”创新的看法,在相互的交流 分享中学会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外来的关系,巩固对“文化创新 的途径”这一新的认知结构平衡。

在上述课堂教学坏节中,学生分别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的活动中体会、感悟、 追寻文化创新的途径同时,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和交流分享也体现出课堂活动的层次性, 可以为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牛•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这样,既能提升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又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少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达到新的认知平衡水平,即对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冇了新的认知三) 课后提升主活化,深化学生认知新平衡的稳定性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通过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可以很好地通过同化机制将“外部困扰”的新刺 激纳入认知结构,即通过学习新知识推动认知平衡从原有水平向新的更高水平发展但是, 他们対新的认知平衡的检测和深化(即対新知识的反思和迁移应用)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 升所以,这就耍求政治课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新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平衡过程的终点,更重 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深化新平衡的稳定性所以,在“文化创新的途径”课堂教学活动Z后,笔者为学生量身定做了深化认知平衡稳定 性的课后提升环节——“走进生活,践行新知”:校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需耍 不断创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款属于我们的独特校服吧!(要求:在提交、展示作站 时,耍介绍说明自己的设计主题、思路和设计理念。

从学生的设计展示來看,学生的设计 涉及传统服饰的回归、西方元素的引进、中西合璧的尝试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但是也出 现了一些极端的设计案例,例如不立足于实际地完全照搬外来的奇异风格和完全脱离现代生 活的古旧风格在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做出适当的点评和指导在皮亚杰看來,平衡化的真正实现來自于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儿童对知识的建构除了依 赖课堂活动中的主动同化外,还需要利川活动后的顺应(即学牛的反思和对新认知的迁移) 来深化新平衡的稳定性课后捉升环节的设计,遵循了贴近学牛、贴近纶活、贴近实际的原 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题材,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课堂活动中形成的新认知进行反思和迁移应用,深 化新认知平衡的稳定性,还可以发散学牛的思维,增强学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三、对“平衡化”理论启示的再思考皮亚杰的“平衡化”理论揭示了认知发展的真正动力一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还指岀“平衡” 的实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为高中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研究提供 了丰富的心理学依据和基础其中,皮亚杰对学生活动和主动性的重视,也对高中政治课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实践貝有现实意义。

但是,我们在看到皮亚杰“平衡”理论对高中政治课教学的有益启示的同时,也要对其在教 学实践中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第一,皮亚杰的“平衡化”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性,这也是皮亚杰我导向学习”观点的 立足点平衡化”的主动性和“自我导向学习”的观点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忽视了教师 的主导作用和接受学习的基础地位在现实的高中政治课教为实践当中,由于教材知识的理 论性和抽象性,在很多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主导作用例如“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首先困扰学生的就是“实践”这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对于学生而 言,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接受学习去理解这样一个抽象概念,要比白主同化、白我导向更高 效所以,我们要反思:主动性和自我导向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有多大的适应性呢? 第二,皮亚杰的“平衡化”理论强调活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这就为“活动学习”提供了 理论依据活动学习一定条件下可以使抽彖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冇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 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活动学习在高小政治教学实践的应用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操作技能, 否则,课堂的活动就会无序化,就会陷入混乱所以,高中政治课进行活动教学时切忌片血 夸大活动的重要性。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清楚地分析哪些内容适合活动教学,哪些内 容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学习去理解第三,皮亚杰“平衡化”理论强调学生通过补偿“外部困扰”來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平衡, 其实质是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刺激学生的认知结构,使Z产生冲突从而促进学习毋庸置疑,通过认知冲突促进学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非常冇效的教学方式在“文 化创新的途径”课堂中的导入环节,教师正是川了认知冲突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 学习但是,对于高中政治课而言,是否所冇的内容都适合“认知冲突”这种教学方法,或 者什么情境下使用它会更有效,皮亚杰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回答综合上述思考,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准确地运用对“平衡化”理论的理解,采取怎 样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政治课堂中达到新的、更高的认知平衡,以便更好地深化和 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