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研究:以美国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为例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5KB
约8页
文档ID:209718162
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研究:以美国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为例_第1页
1/8

研究型大学在区域创新集群中的作用研究以美国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为例 (三)圣地亚哥生物医药集聚区圣地亚哥市是加利福尼亚州第二大城市,也是美国第七大城市20世纪90年代,圣地亚哥发生军工产业危机,政府为解决当地就业问题,选择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扶持的高技术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促进政策,加速了当地生物医药集聚区的形成如今,圣地亚哥拥有1400多位生物科学家,拥有超过1100家生命科学企业,雇员超过34000人,主要生物制药公司包括:葛兰素史克(GSK)、基因泰克(Genentech)、武田制药(Takeda)、赛默飞世尔(Thermo Fisher)及BD生命科学(BD Biosciences)等2014年,该地区生命科学投资基金超过5.5亿美元,生物医药产业为圣地亚哥的经济贡献3180万美元,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为首的研究型大学为圣地亚哥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建设提供了技术研究方面的强有力支持UCSD每年研究费用高达6亿美元,是加州大学各分校中研究支出最多的学校UCSD组建了海洋资源中心、癌症研究中心等多个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研究中心,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UCSD还设有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服务中心,负责将基础研究及发明成果产权化,促进了技术转移和扩散1985年,学校专门赞助成立了非营利性组织UCSD CONNECTUCSD CONNECT作为创新资源集结者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当地生物科技企业提供不同发展阶段的咨询服务,成为连接集群内各行为主体的重要通道后来,在UCSD CONNECT的基础上,又相继建立BIOCOM、Global CONNECT等多层次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些平台更好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这些虚拟网络组织不仅为集群内部参与者提供良好服务,同时也加强了集群与外部市场的联系,使圣地亚哥生物医药集聚区形成整体品牌,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品牌效应[15](四)旧金山湾生物医药集聚区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The Bay Area),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一个大都会区,拥有50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和与生物技术相关公司,这些公司直接和间接创造了12万个就业机会一批顶尖的制药公司如拜玛林制药(BioMarin)、基因泰克(Genentech)、诺华(Novartis)、拜耳(Bayer)和吉列德(Gilead Sciences)等聚集于此。

旧金山湾生物医药集聚区雏形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加州大学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强大科技基础以及充足的风险投资促使该地区生物技术集群逐渐形成和发展[16]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Francisco Medical Center)成立于1864年,隶属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同时也是加州大学系统里唯一一所专注于健康与生命科学的分校资本市场的成熟和风险投资的引入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保障旧金山湾生物医药集聚区发展过程的显著优势在于云集在斯坦福大学校园西边沙山路(Sandhill Road)的众多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家为硅谷的生物科技革命提供了资金,在生物技术商业化过程中功不可没如风险投资公司SOS Ventures提供资金支持、总部位于旧金山的IndieBio是美国首家合成生物科学领域的创业加速器,它为加速器内部的每个初创企业提供25万美元赞助、实验室及专家指导,其中不乏基因检测公司23andMe创始人琳达埃维(Linda Avey)及哈佛大学医学院遗传学教授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等知名人士由研究型大学或实验室衍生出新企业的模式至今仍是加州生物技术企业创立的基本模式。

1976年,风险投资公司科莱勒帕金斯(Kleiner Perkins)合伙人、27岁的罗伯特史旺森(Robert A. Swanson)与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生化学家、DNA重组领域奠基人、197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博耶(Herbert W. Boyer)教授共同创建了基因泰克公司,该公司如今已成长为规模和实力仅次于安进的世界第二大生物技术公司这之后40多年时间里,旧金山湾涌现了大批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企业,包括医学免疫公司(MedImmune)在内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纷纷选址硅谷设立研发中心,“生命湾”成为了该地区的代名词五)华盛顿——巴尔的摩生物医药集聚区马里兰州最大的城市巴尔的摩市距华盛顿仅50公里,组成了著名的华盛顿——巴尔的摩大都会区由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和紧靠华盛顿的马里兰南部和弗吉尼亚北部地区组成的“大华府”地区,是仅次于大纽约、大芝加哥、大洛杉矶的全美第四大经济中心其中,马里兰州拥有330家生物技术公司,雇员达1.6万人;北弗吉尼亚地区有200家生物技术公司,雇员1.5万人华盛顿郊区蒙哥马利县集中了马里兰州三分之二的生物技术公司,包括塞莱拉(Celera)、人类基因组科学公司(HGS)等大型公司。

根据马里兰州商务部的数据,马里兰州还是美国拥有博士学位科学家和工程师最多的聚集之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是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著名研究型大学,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化学等专业在美国名声斐然此外,马里兰州也是美国管辖生物医药行业政府的聚集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FD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药典委员会(USP)、弗雷德里克国家癌症研究实验室(Frederick National Lab for Cancer Research)和沃尔特里德陆军医疗中心(Walter Reed Army Medical Center)等皆在此特区在该集聚区中,始建于1990年的弗吉尼亚生物技术研究园(Virginia Biotechnology Research Park)同样久负盛名它与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亚拉巴马州康明斯研究园并称美国三大研究园弗吉尼亚生物技术研究园位于里士满市区,研究园由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里士满市及弗吉尼亚州政府合作建立,董事会由政府、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构成在弗吉尼亚生物技术研究园创办和发展过程中,弗吉尼亚联邦大学依靠创新战略成为培养高技术人才和形成高技术公司的基地。

为配合当地高技术发展计划,弗吉尼亚联邦大学重点实施了两个项目:一是利用州政府拨款2800万美元建设生命科学楼;二是依靠私人捐赠建设工程学院为帮助初创公司处理风险,2000年9月,园区内建立了弗吉尼亚生物科技发展中心(Virginia Biosciences Development Center,VBDC),负责支持和培养园区内的生物科技产业,提供包括法律、财政及商业策划等服务VBDC还与弗吉尼亚联邦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紧密合作,对具有前景、值得投资的技术项目进行判断,持续推动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商业化,帮助他们成立公司该中心还与两家股票上市公司BTG、PLC开展密切合作[17]四、美国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政策支持体系及其启示综上,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过与企业开展知识合作创新,不仅拓展了大学的传统职能,延伸了大学的社会义务,更使得大学逐渐成为知识社会的轴心组织美国各生物医药科技园区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促进园区内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服务机构之间的结网,形成创新综合体美国五大生物医药集聚区的实践表明,以知识源的集群作为整个创新集群系统的核心,推动科技集群与产业集群在中介组织作用下的紧密互动,是创新集群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正是创新主体的协同及创新环境的支撑,推动了美国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从全国看,美国政府在政策层面形成了多层次体系加强对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扶持局面如美国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生物技术委员会跟踪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国内行业组织——生物技术工业组织致力于协调产业和政府间的关系,推动政府制定有利于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18]在国立卫生研究院机构设置中,技术转移办公室通过签订技术许可协议、合作研究和开发协议等方式协助大学或实验室实施技术转移,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在地方层面,美国各级州政府积极支持组建各种生物医药产业组织,以官商学共同治理的模式运营管理生物医药科技园区,整合多方力量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从美国经验看,创新集群网络对周边集群产生了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未来主导全球科技创新的必将是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群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与创新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性息息相关,在那些越是知识密集型的部门或区域内,创新集群的趋势越显著[19]美国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的卓越创新集群建设提供了以下启示:第一,知识经济背景下,要面向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前沿,加快推进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建设。

结合实际,汇聚各种科技创新要素,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整合公共研发资源、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网络、引进风险资本等方面优化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环境,努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为区域创新集群建设提供深厚的产业基础第二,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作为地区创新激活因子的作用,深化企业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的合作联系重视研究型大学自身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着力构建由研究机构、产业公司、政府部门组成的开放型创新网络,设计促进生物医药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政府广泛参与的官产学一体化打包研究计划,[20]通过构建完备产业链、强化建设区域创新集群的文化认同,促进地方创新集群与合作网络的形成第三,探索完善利益分享与激励机制,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良好外部联系通道和便捷技术转移途径,通过学科链和产业链的联动对接,鼓励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风险资本展开合作依托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集聚优势,打造以功能型平台为核心的创新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环境支持一批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快形成若干生物医药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第四,在夯实创新集群基础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科学家携带其研究成果开展创业活动,促进科学与商业系统的融合。

既要为科学家创业扫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也要为科学家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高校加快完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办法,将成果产业化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增强创新人才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动力通过完善企业孵化器、公共检测平台等基础设施,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新支撑平台发展,为科学家学术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参考文献:[1]于永达:《集聚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Pyka A. Innova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s: from the incentive-based to the knowledge-based approach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2, 5(3): 152-163.[3]Prevezer M.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biotechnology.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997, 9(3): 255-271.[4]Cooke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lusters,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 10(4): 945-974.[5]Powell W W, Sandholtz K W. Amphibious entrepreneurs and the。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