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73.17KB
约10页
文档ID:215274879
[教学]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_第1页
1/10

朱自清《背影》两种英译本的词句比较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清秀勇永、感人至深,多次被译成英文通过対张培基和扬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 的比佼研究,认为两种译本均选词准确,句式简洁,风格也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法衔接等层面上来讲, 张培基的译文选词准确形象、条理清晰,悄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悄用意;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言简意赅,行 文流畅,结构紧凑整齐,对语篇连贯性的把握到位,隐含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Abstract: ZHU Ziqing" S essay, P Sight of FatherS Back , is famous for its fresh style and significant meaning・ And for the deep emotions it conveyed and the touching effect it achieved, therefore it is still widely read and eulogized・ 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by many scholars, among whom are ZHANG Peiji, and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 Generally speaking, both ZHANG S translation and that of YANGS are precise in diction, concise in sentence structure and loyal in style. But there arc still some flaws needing improvement. T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beauty of the two versions in aspects like word selection and syntactic CO —hesion, as well as the inadequate expressions that need perfection.一张培基译文重视选词造句.化隐为显作为一篇亲情散文,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不乏真情流露,情到深处,泪自然也不自觉地流了下來。

汉语中表示 流泪的词语可谓数不胜数,如“饱含热泪泪流满面潸然泪下”“晶莹的泪光”,等等而译文要表现出各种不同形式 的流泪以及眼泪背麻的情感,就要在词汇及其修饰语的选择上仔细斟酌正如Newmark所指出的,“从译者的和度来 看,我认为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层级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他还指出在翻译 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如果不是词语上的话 作为一条主线,“我”的眼泪在文出现过4次因而,两种译木的译者在翻译时如何选择词汇及其修饰语来传神地 表现作者不同时候流泪的不同情感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文中“我”流泪的4处语句及其译文的选词造句进行评析:⑴到了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张译用“trickling” 一词,形象地描绘出眼泪如一股细流,汩汩涌岀,簌簌流卜,牛动地表达了作者既不忍看到父亲 的艰难处境,又怀念祖母的强烈悄感,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眼泪不受控制的情景,传神地描绘出感人至深的亲悄而杨 译文用“shedding tears”这一词组,未添加任何的修饰成分,使人感觉在情感上不如张译表现得震撼感人。

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作者第二次落泪原文“很快地” 一词,生动地刻画了作者当时的感动之情,说明这种情感无法抑制,-•触即 发张译用“gushed” 一词,体现出眼泪儿乎是喷涌而出,进发了那种埋藏在心底的深情相比之下,杨译文用"started tO”只是表现出眼角开始流泪,却并未将泪落下来Z迅速与不觉体现出来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未了对作者这次落泪的翻译,两种译文基本相同杨译文更加简洁一些⑷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马褂的背影这次落泪是在文章结尾处当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时,念及父亲身体不好,想起了是否还会再见,于是想到上次见 到的父亲的背影,便留下了眼泪张译用“glistening” 一词,除了从意义匕再现了“晶莹的泪光”,而还使其具冇音 美的特征因为“glistening” 一词在发音上也很像“晶莹” 一词而杨译文中,用“a mist of tears”,虽表现出了当时 眼泪模糊了作者的双眼,但并未体现岀原文中的“品莹” 一词在将汉语散文译成英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信息,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使译文的 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

从上述对“我”4次落泪的翻译,可以看岀,张培基的译文在选词上更加精准,译文也 更加牛动地再现了原文落泪的场景及其感情,从而更加切合原文除此Z外,张培基对下面儿个句子的翻译同样重视 对词汇的斟酌,用词准确,比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略胜一筹⑤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在“我”要坐火车北上时,本说好父亲不必送“我”,他再三叮嘱陪“我”同去的茶房好好照顾“我”,但终是不放心,决定亲口送“我”去千站我”劝父亲不必去吋,父亲说了上面的话他的意思是出于对儿子的关爱,他不 信任茶房,总觉得不放心,怕他们不能很好地照顾儿了,觉得还是亲自去的好张培基的译文采用总译,化隐为显, 把父亲对茶房的不放心译出,明白易懂,而且可以更加真切地表达出父亲対儿子的关心而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翻译则 会使人困惑,会让人不清楚父亲不让他们去的原因,不如张译明了⑹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在此句小,朱B清连用儿个动词“散放”“爬下” “抱起”等,來描述父亲买完橘子过铁道的情景而在张培基的译 文中,也连用了几个动词“put, climbed, and picked up^,将三个动作依次译出,层层递进,简单流畅,Ai原文达到 了形式和效果上的统一。

相比Z下,杨、戴的译文略显烦琐,层次也不如张译的分明⑺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父亲奔丧回家此句包含三个主语:祖母,父亲,我;讲述了三件事:祖母去世,父亲交差,以及我跟父亲奔丧回家汉语是意合 的语言,在此句中并没有任何的关联词在翻译成英语吋,张培基先总述,然后分述,将此句切分成三句话,条理清 晰;而且用了增词法,翻译出了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ago”,与开头和父亲两年没见相照应杨、戴的译 文并没有改变原句的顺序,不可谓不忠实,但相比之下,条理没有张译清晰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张培基对上述句子的翻译,用词清晰分明,注重修饰语的使用,更加牛动地再现了原文的场景 及其感情,从而更加切合原文,感情上比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略胜一筹,读来也更上口二、杨宪益、戴乃迭译文重视句子的连贯性,多用衔接词毛荣贵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其头脑中形合和意合意识的深浅与强弱对译文将起到重大的影响他指出:“将 汉语竹竿式的句子,如何化成葡萄形的结构,是形合和意合意识的具体化而在这个化’的过程中,认识 和使用英语的Connectives就成了一个关键。

是否可以打个比方:英旬如葡萄,主干极短,却能够挂许多果了,全靠 Conncc-tivcs的粘合作用‘,「6]42通过分析比较,在以下旬了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重视衔接词的使用,不仅 很好地折射出句子的内部逻辑关系,而且使得译文脉络朗现,表达口然清澈,同吋用译文的这种形合美来再现原文的 意合美⑻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张的译文不可谓不忠实,但再读杨、戴的译文,便发现杨、戴译文更加流畅原文“过江、进站”这两个连续性动 作,一前一后,承接性比较强杨、戴的译文顺成了这一特点,连用两个动词“crossed” “arrived”,读者很清楚地就 明白这一过程杨、戴的译文将两句话并为一句话,是典型的英语尾重句,更加地道关键在“where” 一词,这个关 系副词的使用,令两句自然“璧合”,接着又跟上一个“while”,译文就获得了流畅感和英语味]41此外,杨、戴 译文还将长江“Yan—gtze”译出,有助于译语读者理解⑼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两种译文最大的区别是连接词的不同,张译中用了 “and” 一词,而杨、戴的译文中则用了 “while” 一词在英语 中,“and”和“while”都可以表示对比关系,但“and”不如“ while”所表达的意思严肃郑重,“while”更强调对比 的强烈性。

在原文中,虽然“我和父亲东奔酋走”,但“家中光景是一FI不如一F1”,这里的对比意味比较明显,同时 也更显出一种无奈之情杨、戴的译文用“while” 一词,起到了很好的转折作用相比之卜,张译用“and”,则更像 是一种连接,对比意味不是那么明显另外杨、戴的译文,“while”前后的句了用了两个平行结构“have been moving from tO…”和^havebeen going from “ to…”,结构整齐,读来朗朗上口1O)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需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此句原文共34个汉字,张培基的译文用了 41个单词,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仅用了 33个单词杨、戴的译 文更加简洁那么杨、戴译文表达的意思是否不如张译的清楚呢?仔细比较就会发现,杨、戴的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文 的信息,而且比张译更加贴切如,uthe next morning”和^on the afternoon of the same dayw,分别指的是第二天的上 午和下午,所以,张培棊如此译来,必然显得烦琐llU杨、戴直接用uthe next morning和“the afternoon”来翻译, 根据上下文,读者便能明白这是指第二天的上午和下午。

另外,“有朋友约去游逛”,张译为"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u约”被译为uat their invitationw显得过于正式,不太符合原文的口语化特点而"游逛”被译为ustrolling about”,显得太泛,不如杨、戴译文中"see the sights”来得准确此句的翻译,杨、戴-气呵成, 句了结构紧凑、简练而张译则显得冗长,结构趋于松散11)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 期不远矣”在这句的翻译,张培基用了 45个单词而杨、戴夫妇只用了 34个单词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张的译文非常忠实, 将原文的每一句话依次翻译出來;而杨、戴二位的译文更加简洁,句中巧妙地运用了 “sO”这一连接词“so”的运 用,就将原文中“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一句中隐含的因果关系点明了即“膀子疼痛”是因,“举 箸捉笔,诸多不便”是果这样,便于读者理解而H•杨、戴的译文中大多使川简单的单词,,符合原文朴实的语言风 格张译,并没有用类似的连接词,“I even have trouble using chopsticks or writing brushes”容易引起i吴解,令读者 不清楚其“举箸提笔,诸多不便”的原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