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中西诗学中的镜喻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8.50KB
约2页
文档ID:205791425
《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中西诗学中的镜喻_第1页
1/2

案例五 中西诗学中的镜喻••乐黛云,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文学理论中,镜子是一个在各民族文学遍及的比喻西方文学常用镜子比 喻作品,强调其逼真柏拉图认为艺术家就像旋传镜子的人,“拿一面镜子四面 八方地旋转,你就会造出太阳、星辰、大地、你自己……”镜子可以是动态的, 如斯丹达尔说:“一部小说是一面在公路上奔驰的镜子”镜子也可以有时间的 维度,如卡夫卡说毕加索的艺术“是一面象表一样快走的镜子,记下了尚未进入 我们意识范畴的变形”,歌德曾希望他的作品“成为我灵魂的镜子”,雪莱则指 出“诗歌是一面镜子,它把被歪曲的对象化为美”中国人却总是用镜子来比喻 人心,强调其纯正和无偏老子说:“涤除玄览”,高亨注:“览鉴通用,鉴者 镜也,悬鉴者,内心Z光明,为形而上Z镜”庄子说:“圣人Z心静乎?天地 之鉴也,万物之镜也”中国诗学强调真心,也用镜子做比喻,如说:“若面前 列群镜,无应不真……镜犹心,光犹神也”印度佛教则多用镜子来比喻世界的 空虚和无限如佛教有“宝镜无限”之说;《高僧传》载玄藏和尚取十面镜子“八 方安排,而而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摄入 人意”。

总Z,西方常用镜子来强调文学作品的逼真和完全,常用镜子來强 调作者心灵的虚静、澄明,印度则用镜子来强调世界的虚幻和无尽这种着眼点 的差异乂反映着各种文化的不同特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强调主、客观的分离, 认识世界是对外在于主体的对象进行综合分析,故强调反映的逼真;中国传统思 维方式则以为主客观原属一体,“尽心、知性、知天”,认识世界只需从内心去 探求,故必有一虚静、澄明的心境;印度佛教追求的是认识现世的虚幻和对轮回 的超越小小的镜子的比喻同时反映了三种不同文化的差别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的结果决不是多种文化的融 合,恰恰相反,这种比照和对话的结果正是使各民族文学的特点更加得到彰显, 各个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化特色也将得到更深的发掘而更显出其真面目、真价值和 真精神参见斥黛云:《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第 4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