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试论鼓在濮人祭祀仪式中的作用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63KB
约6页
文档ID:212920071
试论鼓在濮人祭祀仪式中的作用_第1页
1/6

试论鼓在濮人祭祀仪式中的作用 车海兰【摘 要】鼓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在濮人的各种祭祀活动中, 人们以畏服于大自然的姿态来祈求神灵的庇佑,铜鼓、木鼓、双面鼓和土鼓成了人与神之间求应的媒介,为各种祭祀活动增添了强烈的仪式感,反映了濮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原始宗教的巫术观念关键词】濮人;鼓;作用1 地域背景濮人是中国西南部最古老的土著民族,由众多孟-高棉语族的部落构成公元前2000年以前,濮人部落分布中国西南地区,约公元前2000年末大批迁往中南半岛他们其中的大部分在中南半岛定居下来,只有一部分返回今云南境内的南部和西南部一带定居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濮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的广大地区,据杜预《春秋释例》载,当时濮人部落分散,支系众多,不相统属,处于“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的状况,故史称“百濮”秦汉时,“百濮”和其他部族被称为“西南夷”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苞满”(“濮曼”)居住地设置了越巂、不韦两县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濮人中的“闽濮”、“裸濮”为主体的哀牢部落各民族内附,东汉王朝以其地设立了永昌郡(今云南保山),郡内包含众多的濮人部落唐宋时期,濮人分布区受南诏和大理国统治。

据《蛮书》、《新蛮书》记载,永昌郡内的濮人分化为“望蛮”和“朴子蛮”两大独立的系统,而在永昌郡南部及缅甸境内的佤德昂语支各民族先民,仍被称为濮人,即“赤口濮”“木棉濮”和“黑僰濮”据汉文典籍记载,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族源可上溯到春秋时期的濮人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是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临沧、保山、德宏、西双版纳等州市新中国建立初期,其社会形态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封建领主制阶段,其生产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祭祀仪式,人们以畏服于大自然的姿态来祈求神灵的庇佑这些由众多部落民参与的集体祭祀仪式,鼓在其中充当人与神之间求应的媒介,为各种祭祀活动增添了强烈的仪式感,反映了濮人的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原始宗教的巫术观念2 濮人鼓的形制2.1 铜鼓铜鼓(佤语为“革勒”)据考证,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世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西部的“濮人”首创铜鼓在佤族、布朗族人的心目中为贵重财物,是祖先传下来的神器一个铜鼓,往往是一个大家族的共同财产,虽然历经几十代的岁月沧桑,但仍是这个氏族的共同遗产铜鼓的形制:通体用青铜浇铸,状似圆坐墩鼓面平,直径为50cm,鼓腰向内曲缩,中空无底,下为喇叭口状,直径40cm,高为45cm,壁厚为4mm,鼓身有四个提手、遍饰花纹,鼓面边沿铸有4个青蛙,鼓面中央饰太阳纹12芒,以同心圆纹为主纹,并饰有雷纹、翔鸟、小鸟纹、方格纹、栉纹、谷粒形纹、莲瓣纹等。

鼓身饰有龙、鱼、鸟等纹,足边缘饰羽纹2.2 木鼓木鼓(佤语称“库洛”或“克拉”),是佤族特有的鼓种,更是佤族村寨的标志,每个村寨至少有一对木鼓木鼓的形制:木鼓用一整段粗大的原木制成,材料多选用红木荷、麻栗、椿或野樱桃等树干的下部为材,外表剥去树皮,木鼓通体光滑无饰,形体粗大,一般长150cm~250cm,粗端直径50cm~100cm在原木中部纵向挖一狭长音孔,距两端各20cm,中间狭窄处孔宽6cm,两端较宽10cm~12cm音孔由两端向中间抠、凿成两头浅、中间深的鼓腹木鼓音色深沉浑厚或铿锵清脆,传音可达十几公里之外2.3 双面鼓双面鼓( 佤语为 “根仓”或“哒哒” )即汉文史籍中记载的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的“革鼓”一个濮人村寨或部落中只能有一只双面鼓,并且置放在部落长或寨主家,布朗族的双面鼓置放在屋内,佤族却挂在房屋板壁外面的桩柱上,遇到有紧急情况时敲响双面鼓的形制:鼓身选用红木荷树(当地人称红毛树)制作,最好选原来就空心的树段砍一节长100~150cm、直径50~100cm的圆木,凿空外皮均匀地刻成条纹,鼓身中央留一凸处,凿眼,作穿绳挂放之用鼓身两端略小,两端壁厚3cm,从两端边沿至6cm处,环绕着一圈钉眼,各眼之间相隔10cm,钉眼直径约5mm。

鼓的两端蒙牛皮,按钉眼的数量削出长10cm的竹钉,竹钉一头略细,将细的一头破碎,待牛皮蒙好后,再将竹钉扎入鼓腔内,以固定鼓皮,外面留5cm长的竹钉头2.4 土鼓土鼓(佤语为“根叠”)是濮人为了求雨而特别制作的一次性祭祀乐器土鼓的形制:在寨子边上选一处平地(台),土质松软适度,无沙石,铲平地面,挖一个深为50cm口小肚大的土洞,形仿陶罐选一张笋叶壳,又选藤条或茎叶杆长30-50cm一根,在笋叶正中央戳个眼,将茎叶杆对藤条串进笋叶,另一端留节,卡住笋叶,用笋叶盖住洞口即可3 鼓在濮人仪式中的作用鼓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其发明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原始宗教的巫术观念有关濮人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鼓会将人的生活状态和愿望告知天神,让天神保佑人间的衣食饱暖,消除灾难和疾病铜鼓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铜鼓与大锣一起使用在刀耕火种的祭祀仪式中,开荒前告知山神、地神、水神、树神、昆虫神和兽神等诸神,村寨将砍伐这片森林种庄稼,请其同意开垦烧荒前请诸神离开,避免烧伤木鼓是佤族最崇拜的神物,人与神之间求应的媒介,平时不许乱动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

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击打时可发出四种不同音响,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通常在建立新寨子或十年左右更换一次木鼓,如果寨子遇到天灾人祸,也必须重新砍木鼓举行祭祀活动在佤历一月新水节后的几天,便开始了选木鼓、砍木鼓、拉木鼓、迎木鼓、凿木鼓、送木鼓、祭木鼓等环环相扣的“拉木鼓”活动,持续时间一个多月双面鼓也是权利的象征,在山寨中的主要用途是报警但在村寨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及贺新房时,也配合铜鼓、象脚鼓、鋩、钹等打击乐一起为舞者伴奏,还可边打边舞演奏者一般为男性老人,青年人不得敲奏,女性更不能敲打,甚至不得靠近土鼓是濮人举行求雨仪式而特别制作的,期望鼓声将求雨的愿望传达到天神那里,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仪式中,主祭者念求雨词,一位老人用双脚踩住盖在洞口的笋叶边沿,用两只手的拇指与食指捏住藤条上下轮番拉动,通过拉动藤条磨擦振动笋叶发音,并通过土鼓的内腔产生共鸣而将声音传播到远方4 结语从铜鼓、木鼓、双面鼓、土鼓在濮人祭祀活动中使用的情况可以看出,鼓是濮人原始观念中的神器,是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濮人期望鼓能够将人的生活状态和愿望告知天神,让天神保佑人间的衣食饱暖,为人们消除灾难和疾病。

参考文献】[1]陈志明,主编.天籁之音-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民间器乐曲集[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2]思茅行政公署民委编.思茅地区少数民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3]张海珍,李娅玲.普洱民族文化概览[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责任编辑:王伟平]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