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邦彦的元宵节古诗词《解语花上元》阅读

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15KB
约4页
文档ID:253561021
周邦彦的元宵节古诗词《解语花上元》阅读_第1页
1/4

周邦彦的元宵节古诗词《解语花·上元》阅读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下面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下周邦彦的元宵节古诗词《解语花·上元》,欢迎阅读!   解语花·上元  宋代: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清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犹如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时常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照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赏花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闻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快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厚,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鉴赏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词确有肯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颖,构思奇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隧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绚丽闪灼的特殊是其次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

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犹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到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终归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喧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缺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殊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看法是非常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看法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

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蜂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犹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确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活灵活现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颖,构思奇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

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衬托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究竟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