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致良知》读后感(精彩4篇)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38KB
约8页
文档ID:319075954
《致良知》读后感(精彩4篇)_第1页
1/8

《致良知》读后感(精彩4篇)致良知读后感 篇一 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需根据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割裂开来 “致良知”是伴随着“格物”绽开的,联系阳明学中的“行知合一”以及对意义世界的构造,我们可以明白,虽然“良知”普遍的先验存在,但阳明学中包含对扬弃“良知”主体意识的超验性,所以“良知”若不“致”,即使承认良知本体的存在,但也对我们的意义世界毫无好处,也就是可以看作在良知意义上的不存在而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就是为了能够在世上“流行发用”,怎么可能会忽视良知意义呢?从阳明生前与两位最得意的门生的“天泉论道”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证据。

阳明面对王龙溪的“四无说”表示在本体上的确定,但也对钱德洪从工夫(实践)上绽开对良知理解表示确定,即使在本体上阳明的确认同良知的超验,先验性,但是在良知的意义上,他不忘用“致”,用实践来突出“良知”在意义世界中的作用 结合到我们的生活,假如我们在心中已经明觉到了自己的孝顺之心,明白了孝顺的含义,但无法在我们的意义世界中表现出孝顺的行为,那么我只能说,我们驾驭的是“孝”的概念,而非“孝同样,假如只是在本体上将“良知”给“致”(穷尽)了,而不在工夫上将“良知”给“致”(实践),那么我们驾驭的只是“良知”的本体概念,而非全部的“良知”所以这两个“致”都是不能够忽视的,真正的“致良知”中的“致”便是在本体与工夫上同时开展对良知的体悟,用康德的话来讲,一者是对纯粹理性的感悟,一者是对实践理性的体悟 通过学习致良知,我感觉到一个人可以走快,但一群人可以走远这是能量场的力气,有圣贤者指引,有同修则善砥砺,内心起先宁静下来,变得更有力气,不再轻易受物所奴,起先懂得拒绝与区分不靠谱的人和事致良知的学习没有终点,要终生学习,终生践行 致良知读后感 篇二 当我仔细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气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

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日的社会,假如每个人都专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井井有条,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高校》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气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学问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胜利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

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胜利先要立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须要学会、驾驭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过、责善"假如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断修正自己,改恶从善,去除心中之"贼",我们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当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胜利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守仁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聚永无缺此心光明白,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很多人全力以赴攫取财宝,却不清晰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溢挫折与焦虑,没有平安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才智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仔细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擅长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当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来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这是一个惊奇的时代,论“善”好像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澄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欢乐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将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群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总之,我们要专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

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致良知》读后感 篇三 近期,读致良知,从初步了解到认知,感受颇多,对自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致良知告知我们一个人想要成就一份事业,想要做好一份工作,首先要有树立志向,这一点至关重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向确定了前进道路的方向,“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古之凡有大成就者,无不有惊人之志,过人的刚毅坚韧之精神 在如今的浮躁社会,许多人总是高喊着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却忘却了做好一件事情的初心,好高骛远非立志立志于我们而言是就是对工作岗位负责,对公司负责,对自己负责,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的按部就班的立定自己的志向和目标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我们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身价值而做的 其次,就是要勤奋好学若不勤学,一切都不行能实现,即便有宏大的志向,也不过是一个“画饼”世间不乏聪慧之人,然而成才者却寥寥无几,何也?皆因怠惰所致所以“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因而阳明先生以勤确谦抑为最好的品质若不精进威猛,则百事无一成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样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非但人人赞扬,而且还能补短,成就高校问和大事业。

作为企业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把责任心当成习惯,忠于企业、忠于岗位忠诚是职场中最值得重视的美德,员工忠于职守,视工作为己任,负有责任感,方能把事情做得最好对工作要有持续性,经营理念和思想也是一每天完善的,技术是靠一每天进步的在一个工作单位中付出主动的努力,持续激情的工作,就会走向胜利相反,这山望着那山高,常见的跳槽改行,一门技艺还没精准,又忙于另一项工作,事业上是不会取得很大成就的 致良知读后感 篇四 通过读《致良知》感悟到,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志向,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确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定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看法,更是对自己的相识糊弄别人简单,糊弄自己很难 心的本体就是最本真,不矫揉造作,不过分修饰,不画地为牢,不损人利己应恒久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光明正大,坦诚纯粹,恒久长新。

什么是“初心”不自私,存大爱 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看法恳切、谦卑尊敬,无论如何人家都不会对你怎么样的此外,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假如我们没有诚意,就会什么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对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在他多篇文选中都有特别精辟细致的论述,我想仔细读懂原文的也会悟出一些方法之前别人说怎么学,怎么精进,我总是回答说要靠悟性,这样的说法与阳明先师龙场悟出:圣人之慧,本性具足,唯去私欲,存天理罢了明显不符,但反过来说,圣人之慧又岂是人人易得的? 总结起来必需对“致良知”有一颗至诚之心,事上磨、时时磨、心上学、心上觉立下必为圣人之志,付出不亚与任何人的精进努力,才可能修出敬天爱人,无我利他之心 至于阳明汇,我还是会推动的,形式会有所改变,此生传播阳明心学之志不变,但是经过这段时间致良知小组的共修,我发觉假如没有同频的学习进度,就算有线下沟通的机会,也不会有什么质量,奢侈大家的时间,所以我想还是先从共同学习一段时间起先一期全部有书的明粉我建个致良知学习群,对着书,我为大家做学习安排看板,及互动共享,不明之处我再去请教高人。

其实,这条圣学之路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难于上青天,有时我也有想放弃再共享些文章的念头,不是不愿写,只是想等有一天自己学有所成再来谈,怕造口业但每每看到自己的行动能激励到一些明粉们,我又鼓起志气接着前行其实,我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阳明心学自媒体的中国第一人,用自媒体的方式,让时间来见证“致良知”能否在一个凡夫俗子身上化腐朽为奇妙,来验证阳明心学“致良知”是否真的是具有一种宏大而神奇的能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