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

教****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52.15KB
约12页
文档ID:240044636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1页
1/12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诗经 ·七月》教案附课后练习答案和翻译一、教学要求明白《诗经》的产生岁月、创作背景及相关常识;明白《诗经》的大致内容、分类和主要思想;细读《七月》,明白其内容与背景;体会《七月》的内涵,感受其中隐藏的乡土气息;二、学习要点细读《七月》,明白我国上古时期季节、物象、农事的变化,并从中体会先民创业的艰巨和深厚的乡土气息;三、有关《诗经》诗经的来源1. 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 ·食货志》)“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东汉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2. 献诗说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国语 ·召公谏弭谤》)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有采集来的作品; .3. 删诗说“古者《诗》三千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 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东汉王充《论衡·正说》)删诗说至今有人坚持,但多数学者认为此说不确,理由有四:( 1)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 544)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鲁乐公演奏十五国风,名称次序与今本是《诗经》相同,当时孔子仅 8 岁;( 2)《史记》 说孔子删诗是在 “防卫返鲁” 之后, 但《论语》 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 “诗” 、“诗三百” ;( 3)春秋时期诸侯宴飨和出访,常赋诗言志,所赋之诗多为《诗经》;而赋诗言志之风,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存在;( 4)孔子曾骂过“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主见“放郑声”;但现本《诗经》郑卫民歌依旧很多;可见,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就是不行信的;孔子对“诗”可能作过“正乐”的 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第 1 页,共 9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陈振寰:关于《诗经》(节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辑选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三百多篇;大约在春秋中期以后(公元前 550 年左右),跟我们现在所见《诗经》近似的本子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当时,人们只管它叫《诗》,也叫“诗三百”;孔子教书,《诗》是最重要的教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诗》在当时的重要位置;到战国时期, 《诗》成了儒家的经典, 《庄子》已经有《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儒家“六经”的说法;(《天运》)《荀子·劝学》也说:“其数就始乎诵经, 终乎读礼; 其义就始乎为士, 终乎为圣人 《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但当时仍没有把“诗”跟“经”两个词直接地合在一起; 《诗》被正式地尊为经书, 是汉武帝时候的事; 武帝“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汉书·武帝经赞》),特地设立了博士官传授《诗》、 《礼》等儒家经典;文景之世, 有鲁申培、齐辕固、燕韩婴三家传今文 (汉隶)《诗》学,影响很大;《汉书·艺文志》著录《诗》类著述,首列“《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从今“诗”跟 “经”就紧紧地连在一起并印入了人们的脑海里;跟三家时期同时,仍有据说是秦汉之间的毛亨、毛苌传授的《毛诗》;《毛诗》是用战国篆文书写的,河间献王很推崇它,但终西汉之世,《毛诗》也没能立于学官;到了东汉,由于《毛诗》的讲解,诗义符合儒家学说,注释又接近《尔雅》,深受当时经学大师们的推重,正式、贾逵、马融、郑玄等大师都提倡《毛诗》,特殊是郑玄《毛诗传笺》问世以后,《毛诗》渐成独霸的势头;魏晋以后鲁、齐、韩三家诗以次散佚,至今只有清人从古籍中辑录的佚文,使我们能明白三家的大略;虽然宋代以后,很多人在批判毛、郑说解的错误,但我们今日所见到的《诗经》本子,都仍是毛诗的传本;其中影响最大的、最为普及的是南宋朱熹在《毛传》、 《郑笺》基础上间采三家诗说,并吸纳其他几家成果写成的《诗集传》;现存本《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 305 篇,另外仍有 6 篇有目无文的《笙诗》;其中《风》分 15 部分,分属于 15 个地区(有的是地区,如周南、召南;有的确是诸侯国,如郑、卫、齐、秦;有的是京畿地带,如王),通常称为“十五国风”, 共 160 篇;《雅》分《小雅》、《大雅》两大部分,都是周京和京畿地区的歌诗,共 105篇;其中《小雅》 74 篇(另有 6 篇笙诗,总目 80),《大雅》 31 篇;《颂》分《周颂》(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三部分,共 40 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它的内容、思想、意象、语言、创作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封建时代,作为六经之首, 《诗经》对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无处不在;两汉以降,直到清末,有谁不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谁不知道“娶妻如何,匪媒不得”?有谁不知道“生男弄璋,生 女弄瓦”、“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只是明显的几个例子, 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再者,《诗经》所制造的典型意象,例如“杨柳依依” 表惜别之情,“彼黍离离”寓亡国之痛,“松柏丸丸”像栋梁材质,“华如桃李”肖鲜艳 女子,后世诗文随处可见;古人总结《诗》有所谓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说的是诗的体制,后三者说的是艺术手法; 《诗经》所用的艺术手法,当然不只是赋(直陈)、(比如)、兴(关照)三者,但光这三者,已经影响了中国诗文创作两三千 年;至于《诗》的语言,早已成为了汉民族语言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这只要举一些常用 第 2 页,共 9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的成语就可以了: 痛心疾首、无声无臭、投桃报李、宜室宜家、高山仰止、当心翼翼 都是《诗》中成句;四、有关《七月》《七月》是《豳风》中的杰作;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带领族人由邰 〔 今陕西武功西南 〕 迁居至此而开发的;《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颜色;《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巨”;陈奂《诗毛氏传疏》就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行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 〔l í〕, 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这段话,有助于我们懂得《七月》;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缘由,不在于它表达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详细全面描画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商周之际农业社会的方方面面;《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五、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见 PPT2.课文分析《七月》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毛诗序》认为它的主题是“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巨”;陈奂《诗毛氏传疏》就认为是“周公遭管蔡之变而作”,两者时间相距甚远,似不行凭信;《汉书·地理志》云:“昔后稷封斄 〔l í〕, 公刘处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据此,本篇当作于西周初期,即公刘处豳时期;豳地在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公刘时代周之先民仍是一个农业部落;《七月》反映了这个部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 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它的作者当是部落中的成员, 所以口吻酷肖, 角度极准,从各个侧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说:“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 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 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绩、缝衣、狩猎、建房、酿酒、劳役、宴飨,无所不写,“无体不备,有美必臻,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 未臻此境域”(引同上 〕 ;这一评判,基本上符合诗中实际;诗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次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绽开各个画面;必需留意的是诗中使用的是周历;周历以夏历(今之农历,一称阴历)的十一月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与夏历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历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蚕月”,即夏历的三月;皮锡瑞《经学通论》云:“此诗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实;”戴震《毛郑诗考证》亦指出:周时虽改为周正 〔 以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岁首 〕 ,但民间农事仍沿用夏历;这些说法,都是我们懂得此诗时序的重要依据;首章以俯视式的手法,概括了劳动者全年的生活,一下子把读者带进那个凄苦艰辛的岁月;同时它也为以后各章奠定了基调,提示了总纲;朱熹《诗集传》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在结构上如此支配,确是相当严谨;所谓“衣之始”、“食之始”,实际上指农业社会中耕与织两大主要事项;这两项是贯穿全篇的主线;首章是说九 第 3 页,共 9 页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精品word资料 - - - - - - - - - - - - - -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月里妇女“桑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十一月以后便进入朔风凛冽的冬天,农夫们连粗布衣衫也没有一件,怎么能度过年关,故而发出“何以卒岁”的哀叹;可是春天一到,他们又整理农具到田里耕作;老婆孩子就到田头送饭, 田官见他们劳动很卖力, 不由得面露喜色; 民间诗人以粗线条勾画了一个框架,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已出现在读者面前;以后各章便从各个侧面、各个局部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诗的二、三章情调逐步昂扬,色调逐步鲜明;明媚的春光照着田野,莺声呖呖;背着筐儿的妇女,结伴儿沿着田间小路去采桑;她们的劳动似乎很开心,但心中不免怀有隐忧:“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首章 “田唆至喜” ,只是以轻轻的一笔点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 这里便渐渐地加以绽开; “公子”,论者多谓豳公之子;豳公占有大批土地和农奴,他的儿子们对农家美貌女子也享有与其“同归”的特权;这里似乎让我们看到汉乐府《秋胡行》和《陌上桑》的影子,虽然那是千年以后的事,但生活中的规律往往也会显现某些相像的地方; 姑娘们的美貌使她们担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