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州港桂山锚地18gsa扩建工程

suns****4568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55.09KB
约16页
文档ID:80117262
广州港桂山锚地18gsa扩建工程_第1页
1/16

广州港桂山锚地(18GSA)扩建工程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简本) 建设单位:广州港务局 建设单位:广州港务局 2018 年年 1 月月 目录目录 1. 项目工程概况项目工程概况 1 2. 建设项目所在海域环境状况概述建设项目所在海域环境状况概述5 3. 建设项目对环境、资源、海域功能和其他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建设项目对环境、资源、海域功能和其他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概述12 4. 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要点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要点14 5. 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要点14 1 1. 项目工程概况项目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广州港桂山锚地(18GSA)扩建工程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本工程拟将现有桂山锚地向西、向北侧扩建,扩建范围为不规则 五边形,锚地北边线与风电项目拟建三角岛至牛头岛海底电缆距离约 500m,其 东边线与九州、香洲至桂山航线距离约 764m,其西边线与在建风电项目一期风 机场边界距离约 1225m,其南边线与现有桂山锚地北边线和西边线重合 建设规模:建设规模:工程按满足 5 万吨级(不满载)及以下船舶锚泊标准建设货船候 潮、待泊、引航、检疫和联检锚地,面积 6.95km2。

项目总投资 2654 万元 本工程宗海位置图 1.1-1; 本工程宗海界址图 1.1-2; 本工程平面布置图 1.1-3 2 图图 1.1-1 本工程宗海位置图本工程宗海位置图 3 图 图 1.1-2 本工程宗海界址图本工程宗海界址图 4 图图 1.1-3 本工程总平面布置图本工程总平面布置图 5 2. 建设项目所在海域环境状况概述建设项目所在海域环境状况概述 2.1. 水质水质 春、秋季监测期间海水的DO、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Zn均出现不同程度的 超标现象,且均以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超标较为普遍,其他的超标因子均为个 别站位超标春季无机氮在涨、落潮期间的超标率分别为17.5%和12.5%;活性 磷酸盐在涨、落潮期间的超标率分别为20.0%和15.0%秋季无机氮在涨、落潮 期间的超标率分别为12.5%和15.0%;活性磷酸盐在涨、落潮期间的超标率分别 为12.5%和17.5%在超标率上,春季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超标率均稍高于秋 季在超标程度上,春季超标因子的质量指数范围为1.00-2.27,秋季超标因子的 质量指数范围为1.02-2.81,超标程度均较轻 2.2. 沉积物沉积物 监测期间各站位表层沉积物中,Zn和Cu分别出现1个站位超标,超标 率均为8.33%,除此之外,其余监测因子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668-2002)的相应评价标准,没有超标现象出现。

从超标程度来看, 超标的2个样品的质量指数分别为1.03和1.04,属轻微超标 2.3. 海洋生物海洋生物 1、叶绿素、叶绿素 a 和初级生产力和初级生产力 (1)春季:表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0.33mg/m3~1.63 mg/m3,平均值 为 1.00 mg/m3;中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0.38 mg/m3~1.53 mg/m3,平均值 为 0.96 mg/m3;底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0.29 mg/m3~1.55 mg/m3,平均值 为 0.96 mg/m3;叶绿素 a 含量中等偏低;表层叶绿素 a 的高值区出现在监测海域 的东南部秋季:表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0.50mg/m3~1.74 mg/m3,平均 值为 1.26 mg/m3;中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0.50 mg/m3~1.31 mg/m3,平均 值为 0.96 mg/m3;底层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为 0.43 mg/m3~1.30 mg/m3,平均 值为 0.80 mg/m3;叶绿素 a 含量中等偏低;表层叶绿素 a 的相对高值区出现在监 测海域的东南部 (2)秋季: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 5.31 mg•C/m2•d~198.26 mg•C/m2• d,平均值为 57.17 mg•C/m2•d;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出现在监测海域的东南部; 6 初级生产力水平中等偏低。

秋季:初级生产力的变化范围为 26.86mg•C/m2• d~190.13 mg•C/m2•d,平均值为 75.84 mg•C/m2•d;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出现在 监测海域的东南部;初级生产力水平中等偏低 (3)季节变化上,2 个季节的叶绿素 a 含量相近,差异不明显;秋季初级 生产力高于春季 2、浮游植物、浮游植物 (1)春季鉴定出浮游植物 2 门 30 属 80 种;其中硅藻出现种类较多,为 24 属 63 种,占总种类数的 78.75%;甲藻出现 6 属 17 种,占 21.25%秋季鉴定出 浮游植物 4 门 23 属 50 种;其中硅藻出现种类较多,为 18 属 40 种,占总种类数 的 83%;甲藻出现 3 属 6 种,占 12%;蓝藻出现 1 属 3 种,占 6%;黄藻出现 1 属 1 种,占 2% (2)春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出现 9 种,分别为三角角藻、短角弯角藻、优 美辐杆藻、威氏圆筛藻、哈德半盘藻、夜光藻、短角角藻、叉角藻和具尾鳍藻; 秋季浮游植物优势种共出现 3 种, 分别为中肋骨条藻、 琼氏圆筛藻和铁氏束毛藻 (3)春季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范围为 4.90×104~88.05×104 cell/m3,平均 为 37.14×104 cell/m3;空间分布上,浮游植物丰度的高值区出现在监测海域的 中部。

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的变化范围为 2.15×104~358.13×104 cell/m3,平均为 36.78×104cell/m3; 空间分布上, 浮游植物丰度的高值区出现在监测海域的北部 (4)春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2.36-4.58,平均为 3.40;均匀度范围 为 0.59-0.89,平均为 75;多样性阈值范围为 1.40-4.09,平均值为 2.60;空间分 布上,相对高值区均出现于监测海域的中部以北;春季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一 般秋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 0.71-2.83,平均为 1.93;均匀度指数范围为 0.31-0.77,平均为 0.58;多样性阈值变化范围为 0.221-2.30,平均为 1.21;空间 分布上,高值区均集中出现于监测海域的东北部;秋季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水平一 般 (5)春季浮游植物出现的种类数高于秋季;2 个季节浮游植物优势种不同; 除 1 号站其他站位秋季浮游植物丰度明显低于春季;春季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 多样性阈值均略高于秋季;2 个季节的多样性水平均属一般 3、浮游动物、浮游动物 (1)春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79 种(类) ,分属 13 个不同类群,其中以桡足 7 类出现种类数最多,达 28 种,占总种类数的 35.44%;腔肠动物类和浮游幼体分 别出现 14 和 11 种, 各占总种类数的 17.72%和 13.92%; 其余类群出现种类较少。

秋季共鉴定出浮游动物 109 种(类) ,分属 14 个不同类群,其中,以桡足类出现 种类数最多,高达 42 种,占总种类数的 38.53%;腔肠动物类和浮游幼体分别出 现 14 和 11 种,各占总种类数的 12.84%和 10.10%;其余类群出现种类较少 (2)春季监测期间出现优势种 4 种,分别为原生动物类的夜光虫、枝角类 的鸟喙尖头溞、桡足类的刺尾纺锤水蚤和长尾类幼体;秋季出现优势种 7 种,分 别为桡足类的微刺哲水蚤和亚强真哲水蚤,浮游幼体的桡足类幼体、长尾类幼体 和毛颚类幼体,毛颚类的肥胖箭虫和枝角类的鸟喙尖头溞 (3) 春季浮游动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 91.33-978.21 ind•m-3, 均值为 531.63 ind•m-3,属中等水平;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 2.00 mg•m-3-250.00 mg•m-3,均值 为 66.72 mg•m-3,属中等偏低水平秋季浮游动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 30.28-232.50 ind•m-3,均值为 130.54 ind•m-3,属较低水平;生物量的变化范围 为 3.45 mg•m-3-107.14mg•m-3,均值为 38.63mg•m-3,属中等偏低水平。

(4)春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 0.17-1.28,平均值为 0.58;均匀 度变化范围为 0.03-0.25,均值为 0.11;多样性阈值变化范围为 0.01-0.32,均值为 0.09;浮游动物多样性一般;空间分布上各指数的高值区均出现在监测海域的东 南部秋季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 1.62-3.37,平均值为 2.86;均匀度变 化范围为 0.35-0.72, 均值为 0.61; 多样性阈值变化范围为 0.56-2.15, 均值为 1.79; 浮游动物多样性较好; 空间分布上, 各指数的高值区均出现在监测海域的西南部 (5)春、秋两个季节分别鉴定出浮游动物 79 和 109 种,种类组成相似;鸟 喙尖头溞和长尾类幼体在春、秋 2 个季节均为优势种;总体上春季浮游动物栖息 密度和生物量的最低值、最高值和平均值均高于秋季,2 个季节的栖息密度均属 中等水平,生物量均为中等偏低水平春季浮游动物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 匀度和多样性阈值均低于秋季,春季各指数的高值区均出现在监测海域的东南 部,而秋季的高值区则出现在西南 4、底栖生物、底栖生物 (1)春季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6 门 15 科 17 种,其中以环节动物的种数最多, 为 5 科 7 种,占种类总数的 41.18%;秋季共鉴定出底栖生物 7 门 21 科 27 种, 也以环节动物种 6 科 10 种,占种类总数的 37.04%;其他种类还包括软体动物、 8 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螠虫动物和纽形动物等。

(2)春季的优势种仅有 1 种,为光滑河蓝蛤;秋季的优势种共有 4 种,分 别为双齿围沙蚕、厚鳃蚕、背蚓虫和贪食鼓虾 (3)春季底栖生物的总平均生物量为 64.71g/m2,平均栖息密度为 1220.00 尾/m2;生物量的组成以软体动物为主,占总生物量的 86.14%,其次为鱼类,占 总生物量的 8.04%; 栖息密度的组成也以软体动物最高, 占总栖息密度的 97.06%, 其它种类 4 类生物相对较低;空间分布上以监测海域西侧的中部较高,另外东南 部水域也出现一较高值 秋季底栖生物的总平均生物量为 21.53g/m2,平均栖息密度为 56.67 尾/m2; 生物量的组成以棘皮动物最高,占总生物量的 57.26%;其次为环节动物、节肢 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栖息密度的组成,以环节动物最高,占总栖息密度的 50.00%;其次为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分别占总栖息密度的 29.41%和 8.82% 空间分布上,生物量的高值区出现在监测海域的南部,栖息密度的高值区出现在 监测海域的北部和三牙排附近水域 (4)春季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03~2.17,平均为 1.01;均匀 度分布范围在 0.02~0.96 之间,平均值为 0.61;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属于较低 水平; 空间分布上,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高值区均出现在桂山岛的东南部水域。

秋季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 0.92~2.52,平均为 1.70;均匀度分 布范围在 0.72~1.00 之间,平均值为 0.95;多样性指数属于较低水平,但均匀度 属高水平;空间分布上,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出现在监测海域的东北部水域,而 均匀度则除西南局部水域较低外,其余水域均较高,分布较为均匀 (5)2 个季节底栖生物种类组成相似,但秋季的种类数明显高于春季;春 季底栖生物的平均生物量和平均栖息密度均明显高于秋季;生物量组成中,春季 以软体动物为主, 而秋季则以棘皮动物最高, 栖息组成中, 春季以软体动物最高, 而秋季则以环节动物最高;春季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低于秋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