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归零的实施交流,2020年8月29日,目 录,一、技术归零的基本介绍 二、如何实施技术归零 三、案例分析,1997年首先在航天领域全面形成,后逐渐在JG领域铺开; 依据GJB 9001C-2017 中10.2条款的要求, “当产品和服务严重、重大质量问题时,组织应实施问题的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 “注:技术归零的五条要求:定位准确、机理清晰、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管理归零的五条要求: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 采用的措辞是“应”,在整个标准中措辞是最为严厉的,指必须做,归零的来源:,,,1. 定位准确 定位准确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型号产品在研制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质量问题,要准确确定问题的部位 2. 机理清晰 机理清晰是指质量问题一旦定位后,要通过地面试验和理论分析等各种手段,弄清楚问题的根本原因 3. 问题复现 问题复现是指在定位准确、机理清楚后,通过地面模拟试验、仿真试验或其他试验方法,复现问题的现象,从而验证定位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4. 措施有效 措施有效是指在定位准确、机理清楚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可行的纠正措施及实施计划,并且措施要经过评审和验证。
5.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是把发生质量问题的信息反馈给本单位、本系统、、本型号和其他单位、其他系统、其他型号,从而防止同类事件的发生技术归零五条的含义, 定位准确是前提,是处理质量问题的基本条件; 机理清楚是关键,要求广大科研工作人员对质量问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 问题复现是手段,只有通过问题复现,才能验证定位是否准确、机理分析是否正确; 措施有效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核心,真正有效的措施不仅仅是要消除现存的不合格或缺陷,还应确保不再发生重复性的质量问题; 举一反三是延伸,即对某个质量问题的处理不能就事论事,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型号、本单位,只有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防止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的目的技术归零五条之间的联系,,,a) 影响研制进度、造成与其它单位的接口设计修改、造成性能指标下降、造成生产 返工的设计质量问题; b)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计和生产质量问题; c) 因技术原因,造成批次性和重复性的生产质量问题; d) 因技术原因,造成批次性电子元器件、原材料质量问题;,依据QJ 31832003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指南的要求,技术归零范围:,,,,e) 造成试验失败或损坏产品的试验技术问题; f) 单机、系统(分系统)交付后出现的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g) 产品在靶场或外场出现的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h) 因技术原因造成的武器装备交付后影响使用的质量问题; i) 卫星、飞船在轨运行和回收中的故障或影响任务完成的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j) 上级部门、型号指挥系统和设计师系统确定需技术归零的质量问题。
技术归零范围:,,,,6 归零工作程序 6.1 技术归零工作程序 6.1.1 进行定位和机理分析 定位和机理分析的程序是: a) 质量问题发生后,在不影响设备和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应保护好现场,并做好现场记录; b) 组织有关方面的技术人员确认质量问题的现象和部位,必要时应由认定机构提供鉴定结果作为旁证,分析、判断问题发生的原因; c) 对重大质量问题拟定解决方案并制定后续工作计划,必要时应对解决方案组织评审确认依据QJ 31832003航天产品质量问题归零实施指南的要求,,,,6.1.2 进行复现试验 为确保定位准确和机理清楚,原则上都应进行复现试验确实无法或无需进行复现试验时,在归零报告中应加以说明 复现试验的一般工作程序: a) 编写试验程序文件; b) 按程序文件要求进行试验,并做好试验记录; c) 编写试验结果分析报告6.1.3 制定并落实纠正措施 制定纠正措施一般包括: a) 纠正措施应包括实施方案和验证方法; b) 应进行验证和试验,必要时组织评审确认措施的有效性; c) 经认可的纠正措施应落实到设计、工艺或试验文件中6.1.4 开展举一反三工作 举一反三工作一般包括: a) 根据问题的性质,应在本单位的本型号范围内开展举一反三工作,工作内容应纳入归零报告中。
b) 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应将归零信息报上一级质量管理部门上一级质量管理部门应明确举一反三要求,并以通报形式反馈给相关单位和相关型号 c) 各单位行政正职应根据上级质量管理部门提出的举一反三要求和(或)本单位发生质量问题的性质,组织本单位的举一反三工作6.1.5 完成技术归零报告 完成技术归零报告的要求是: a) 技术归零报告由责任单位编写,编写内容见附录 B b) 技术归零报告应按 QJ 1167.6 的要求签署,质量监督人员签署意见后上报试(正)样产品交付后或弹、箭、星(船)系统试验中的技术归零报告应报上一级设计师会签,外购、外协产品的技术归零报告应经订货和任务书提出单位会签各集团公司组织评审和要求上报的技术归零报告应经总设计师和型号总指挥审签 c) 无法完全归零的问题,可按照附录B编写质量问题分析报告,报告中应详细说明理由,并按6.1.5b)的规定签署,评审后上报1.问题概述 质量发生问题的时间、地点,发生问题产品的描述(如所属型号名称、批次,产品名称、批次及编号、研制阶段),在何种工作状态下发生的问题,该产品的设计单位、生产单位,及问题现象描述等 2.问题定位 定位过程,即如何层层分析、分解到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定位的依据和定位结果(如某一单机、部件、零件、元器件、原材料或软件的某一运行状态,某一特定接口等出了问题)。
技术归零报告内容,,,,3 .机理分析 机理分析工作的过程和方法,分析结果(理论分析结果、试验结果),根据机理分析和(或)试验过程,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和故障模式如果原因是多方面的,则都应说明,但应尽可能说明主要原因,原因一般归纳为:设计、工艺、操作、管理、器材、软件、设备、环境等原因 4 .问题复现 所进行的复现试验情况,复现试验结果,是否验证了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无法或无需进行复现试验时,应说明原因5 .措施及验证情况 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确认和实施情况,进行验证试验的结果及有效性,纠正措施在文件上的落实情况(技术文件名称和编号)等 6 .举一反三情况 在本单位、本型号范围内的举一反三工作内容及应吸取的经验教训等 7 .结论 是否归零,还有什么遗留问题或建议以及结论意见8 .技术归零的证明资料清单 证明资料一般应包括: a) 质量问题信息单编号; b) 试验报告名称和编号(包括测试数据); c) 验证旁证材料名称和编号; d) 落实性文件(技术通知单、更改单、质疑单、技术问题处理单等)名称和编号; e) 其它证明资料名称和编号a) 质量问题的现象叙述是否清楚; b) 质量问题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唯一性; c) 产生问题的机理是否明确,是否含有不确定因素; d) 问题是否复现,复现试验的条件与发生问题时是否一致; e) 纠正措施是否经过有效验证,是否已落实到产品设计、工艺或试验文件中,具体落实到哪些文件中; f) 在本单位的本型号范围内的举一反三结果,改进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g) 归零报告的内容是否符合QJ 31832003标准的规定。
技术归零评审的主要内容:,案 例 分 析,,,,,,管理归零范围: 按本标准进行管理归零的范围: a) 重复性质量问题; b) 人为责任质量问题; c) 无章可循,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质量问题; d) 技术状态管理问题; e) 行政领导和型号指挥系统确定需管理归零的质量问题1.过程清楚 是要查明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中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2.责任明确 是要求根据质量职责,分清造成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分清责任的主次; 3.措施落实 是要求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制定并落实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4.严肃处理 是指对由于管理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应严肃对待,从中吸取教训,达到教育人员和改进管理工作目的对重复性和人为责任质量问题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造成的后果,按规定给予一定处罚; 5.完善规章 是指要针对管理上的漏洞或薄弱环节,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并加以落实,从制度上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