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 新课程改革,小组成员:肖琳、赵嘉佳、张博欣、 张慧敏、王彩晶、黎政伟 主讲人:梁锦,1、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真正的文化对话 2、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3、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 4、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复归生活教育 5、国际理解教育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一、国际理解教育包括以下 基本理念,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学: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初步了解他国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如:重大纪念日、风土人情)学习与他国人民交往的基本技能和行为规范并简单运用国际交往礼仪;初步掌握英语并应用于简单的国际沟通与交流 ;初步了解生态环境、和平发展、文化共存等问题与现象,并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习惯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目标,初中:基本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与基本要求;初步了解和掌握和平、人权、发展、环境、文化等概念;了解世界各种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性知识;学会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搜集、整理、应用各类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英语并适当应用于国际沟通与交流;养成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及沟通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高中:深入了解并掌握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深刻理解和平、人权、发展、环境、文化多元、社会公正等概念;理解世界人口、贫困、环境等问题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唯物辩证地看待人类面。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异国、异民族文化,国际组织相关知识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的相关知识等具体包括,了解我国和世界历史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及国际礼仪等日常文化知识;理解世界人口、环境、时事等全球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思考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学生学会和掌握外语运用能力;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总结和表达的能力等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相互依存性、文化性、稀少性、公正性、纠纷性等中心概念;了解和掌握权利、原因、结果等关系概念;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性的知识;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了解和掌握地球社会诸课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认识世界的关系,理解地球社会诸课题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关系;为了促进世界诸问题的解决,思考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够做出哪些贡献的知识和技能小学:通过社会实践探究、专题教育、活动课程等学习体验到别国文化特色、风俗民情、与他人正确地交往的初步技能,并简单了解简单的国际问题 初中:多采用自主探究性学习、参与体验性活动、小组合作式研究等识记、掌握国际理解基础知识、具备相关国际交往能力、养成各类认识国际争端、容纳多元文化等意识和态度。
高中: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多途径了解各类知识通过同伴互助、小组探究等方式,养成正确看待周围环境及人的态度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会和掌握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和掌握批判地分析、多角度思考、选择与判断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学会和掌握总结和表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小学:逐渐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他国文化习惯差异的尊重; 初步培养善良、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 初中:养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 养成审视自我、尊重他人、保护环境、文化多元接纳的意识和态度;具有面向他人的共感性、接受世界和自我关系的意识 高中:养成自我尊重、尊重并理解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对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对正义、和平的责任意识、开放地心态、同情的态度、共同体意识等; 具有胸怀祖国、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要具有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责任感,与伙伴合作、交流、共生的态度;能够客观、谨慎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态度等学生具有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面向他人的共感性,接受世界与自我的关系的意识;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具有正义感,能够与不同伙伴共同生存;能够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愿望。
情感态度较直观,在三维目标中,各个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和基础的在态度目标与知识和技能目标之间,知识目标中的“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与态度目标的“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的多元性”是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的没有“审视自我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作为基础,即使是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也只是单纯地限于知识表面的了解只有建立在容纳他人态度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地理解世界的文化,并由此产生与世界异文化民族共生的心理而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则是,过程与方法是在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过程与方法又是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和手段三维目标,(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1、跨度宽:既要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规律,也要贯彻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2、涵盖内容广泛,所占比重较大: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要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3、涉及教材内容编排的多方面既要有精读课文也要有泛读课文、略读课文 4、预习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好收集和课文相关一 些信息这样,学生在课前阅读,信息搜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促进了课文知识的深化。
三、在各学科中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5、扩大法:扩大的课外知识应该是和课文密切相关的,这些材料十分有助于加深理解课 文扩大法是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还是必不可少的 6、提示法:有些课文,尤其是知识性的课文,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的问题,这些又是学生最有兴趣想了解的知识于是把它设计成问题或标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信息,这样就十分有益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语文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培养国际意识,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运用几方面进行 制定教学目标时,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教材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目标大都由“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纬度的目标组成;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孔子说:“有教无类”,强调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国际理解教育也提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尝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独立自主、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以及全局把握问题、统筹思考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运用几方面进行二)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英语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显得格外重要,相比其它学科是重中之重 针对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强调语言内部结构的认知,重词汇、短语、语法教学,忽视背景文化知识的导入和交流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输入,国际意识淡漠;教学方法单一、传统,以单向传递知识为主,缺乏交际和体验;重视英语文化,轻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等等导致学生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出现错误需要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师来说,一定要明确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不能在理解中迷失了自己。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1、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培养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态度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包括体验式教学、任务教学法具体说来,国际理解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使学生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提高国际化素养 2、学生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性的知识,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了解和掌握地球社会诸课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汇报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地理学科包含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载体基于对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和地理学科特点的分析,在教学中进行广泛的实验主张教学充分挖掘学科主题,选取适切的教学资源,借助恰当的情景和视角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知识、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并关注学生的参与体验,促进国际理解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在地理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初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学习从历史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建立全球和平文化,进而化解冲突和战争增强国际理解知识,提高国际理解能力,改善国际理解态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从而促进世界和平在政治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之间的差异和风俗,实现相互的理解和尊重,而更为重要和直接的是,我们更要学会理解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不同,这样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更加的和谐的一种人生状态。
在学校德育中要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是学校的德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二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三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四是家校合作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渗透主要是指把国际理解教育德育课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中可以开发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这个校本课程需要系统化和课程化,需要针对我校的具体德育对象的需要来设计一是学校的德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的渗透主要是通过平时的德育工作来进行的,还可以体现在平时和学生的集体和个别的沟通交流中二是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分为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和隐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国际理解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显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国家理解教育,可以简单和直观,比如说国外名人的塑像,国外的名人名言和一些事迹等等,这些无形的教育,也可以增进学生对一些外来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扩大学生的视野和胸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三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在家校合作中的渗透主要是基于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和家庭教育是一体和互为补充的这个基础之上的。
我们可以通过家长学校,班主任和家长的沟通,学校网站等一系列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