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版 初中数学学段学科初中数学教材版本沪教版学 校教学班级教学课题事件的概率教学设计者上课教师姓名:黄莉硕士研究生,教龄2年曾获得区微课制作二等奖,闵智学堂微课制作优胜奖具备较好的信息技术,思维活跃,乐观开朗,能够积极钻研和探索教材分析 《事件的概率》是沪教版第二十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是一节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概念课本节课旨在通过了解概率和频率的定义的基础上能区分概率和频率并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明白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在六年级的时候,已经有关于概率的初步学习—分数的应用,到八年级这节课《事件的概率》是对概率知识的延续学习,这节课也为学生高中阶段学习概率打下基础,进行铺垫学生分析学生在六年级就已经与概率有过初步的接触,当时是以分数的应用进行学习的因此学生学习概率是有一定的基础,并且在前面的课时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知道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不同,能根据经验对各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定性的描述,但不能定量地表述事件可能性大小教学目标1. 知道概率的意义,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事件的概率;知道不可能事件和必然事件的概率以及随机事件的取值范围;2. 通过计算机硬币抛掷模拟试验的过程,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的意义,知道频率与概率之间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和大数次试验所得频率估计事件的概率;3. 通过对事件概率的学习,体会用概率有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加深概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的理念。
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和加强小组合作意识,体会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教学工具与资源说明课件PPT电子书包数字教材自制硬币抛掷模拟试验小程序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应用说明拍摄提示(需要提示拍摄者注意的内容)(一)游戏引入 温故知新(二)师生协作共探新知(三)模拟实验合作探究(四)应用新知加深理解(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师:组织学生参与菜单转盘游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生:转动转盘,玩游戏1. 提出问题(1) “上海地区明天降水概率80%”,它的含义是什么?(2) 上述这句话与“上海明天很可能降水”共同点和不同点2. 新知新授(1) 概率定义用来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事件A的概率,记作P(A)(数字教材圈划“概率”,学生齐读一遍)(2) 事件概率的取值U表示必然事件,则P(U)=1V表示不可能事件,则P(V)=0 A表示随机事件,则0
每次从布袋里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放回摇匀一共摸了200次,其中131次摸出白球如果布袋里有3个球,请你估计布袋里红球和白球的个数1. 课堂小结(1)知识点归纳(2)感受分享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的便捷性等2. 作业布置A组:练习册23.3 查阅概率发展史B组:P128 2-3题 练习册23.3 1-2题 查阅概率发展史从菜单转盘这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事件大小可能性的表述问题,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以及了解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本质1. 使学生感受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刻画的必要性,初步体会概率与生活的联系的紧密性2. 明确概率的意义(概率的定义在数字教材中呈现,进行圈划)3. 理解事件的概率的取值范围的同时,通过练习加深理解2.实验探究部分分为4个层次模拟实验小程序以压缩文件的形式通过数字教材笔记共享给学生,学生下载打开文件)(1)第一个是学生用小次数模拟程序每人完成10次,并统计分析,通过自己的动手点击,加深对频率的随机性思想的理解,并且通过引导了解随着次数增多,频率差异缩小,明白要得出概率值需要大量实验的必要性(3) 第二次是用大次数模拟程序对上千,上万等数据进行模拟实验。
通过柱状图和折线图能直观的表现出频率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结论,初步感受频率是变化值,概率是固定值明白进行大数次实验,频率接近于的常数是概率的估计值电子书包课堂摄像,直播学生进行大数实验的操作过程)(3)最后是通过介绍历史统计学家抛掷硬币实验的数据,进一步确认我们的实验结论4)通过回顾在层层递进的实验,学生能水到渠成地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对于概率的理解上升一个高度1. 利用电子书包在课前完成组卷,课中用电子书包传给学生,反馈学生课堂掌握情况,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巩固2. 在基础达标的情况下,设置小组提高任务,加深理解,巩固新知同时,让学生体会概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1.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更系统的掌握知识更好的感受本节课所传递的思想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体会2.分层作业,具有针对性,突出个性 放大拍摄菜单转盘转动过程拍摄数字教材中呈现的概率的定义教师进行圈划的状态拍摄学生模拟实验的情况,以及小组一起统计分析状态拍摄学生操作屏幕中柱状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数据分析结果放大历史统计学家的实验数据放大拍摄电子书包达标检测学生的做题反馈情况教学目标达成的说明:(用什么方法评估本堂课达成教学目标?)(1)学生的课堂练习反馈、达标检测(2)学生课后掌握情况;(3)小组合作意识是否加强,主要观察协作能力是否提高10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