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中的译者性别差异实证研究 李颖玉 张健 袁笠菱摘 要: 译者的性别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表面,还反映译者的情绪态度和心理倾向,透过译文语言探知译者性别差异有助于深入认识翻译活动与社会心理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心理学统计软件多维度展示了译者性别差异,发现译文语言除了映射传统的语言性别特征外,还因原文的约束作用抑制了部分特征的展露,并随社会变迁展示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的新特点关键词: 翻译 译者 性别 LIWC 语料库语言与性别的关系早在一百年前就已引发关注,Otto Jespersen(1922)在《论语言的本质、发展和起源》中对女性语言有过专门论述[1]语言性别差异分析有助于认识“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及相互间的影响”[2],因此考察翻译文本的性别差异有助于了解跨语言文化交际过程中的社会文化传播,深入理解译者角色及社会心理传播规律本文以陕西文学英译本为例,借助LIWC软件,结合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和心理学工具开展实证研究,探索译者性别与翻译的关系1.相关研究性别语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3],著名学者Jespersen(1922),Lakoff(1973),Butler(1990)等人先后构建了重要理论框架[1][4][5]。
在翻译学领域,性别差异研究备受关注,但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仍以评介、梳理为主,其中也有孔慧怡、穆雷等女性意识较强的译者和研究者不断进行翻译实践和研究[6-8]近年来,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开始出现[9-10],为客观揭示性别与翻译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证据LIWC是一款通过语言词汇特征研究人类心理的知名软件,相关研究涉及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例如特定年龄或群体的语言特征、舆情分析[11-14]等基于LIWC的翻译研究已初见成果,包括译本比较研究及翻译偏差分析[15-16]等关于译者性别的实证研究已有不少,但多局限于语言特征,如词长、句长、词汇丰富度及特定词类和句型等,对翻译文本所承载的心理情绪关注不足,本文将借助心理学分析软件LIWC在此方面做些拓展性尝试2.研究方法2.1语料库本文使用的语料来自陕西当代文学英译本语料库(Translational Corpus of Shaanxi Literature,簡称TCSL),为减少干扰剔除了男女合译作品其中男性译作库包含131部作品,共1,493,723个单词;女性译作库包含32部作品,共543,275个单词二者库容相差较大,但由于LIWC的数据均以百分比表示,因此其结果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2.2研究工具和过程LIWC通过心理学词典对情感和心理词语进行分类,然后通过其使用情况判断文本感情或捕捉心理概念本文使用的是2015版词典,约含6400个单词,共分7大类92个维度,包括4个概括性语言特征、3个整体描述性特征、21个语言应用维度、40个心理学词汇维度,6个个人关注点维度,6个非正式语言标记及12种标点符号本文首先将男性和女性译作库分别加载到LIWC中运算,得到两份上述维度的数据;其次将两组数据录入SPSS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判断哪些维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最后依据数据报告和统计检验结果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归纳3.结果与分析根据LIWC报告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男性和女性在4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见下表)限于篇幅,此处根据方差齐性检验(Levenes Test)结果列出T检验关键数值概括分析:分析思维、语言力度和可信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通常认为,女性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但性格温柔谦和而更易获得信任从均值来看,分析思维(63.51:72.84)①、语言力度(71.55:77.01)和可信度(33.07:22.64)的差异确实印证了这些看法,但女性情绪化特征似乎受到了原文的抑制。
语言特征:词汇抓取率和长单词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心理特征词汇的较多使用(85.03:83.74)使女性译文的情绪更加显化,而男性译文则相对含蓄;女性用长词较少(14.87:15.79)译文阅读难度较低,但较多的长词可能意味着心理情绪的表达更加精确语言细部特征:代词使用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第一人称I(3.58:2.07)和we(0.75:0.46)的使用差异显著(p0.05),女性并未表现出更强烈的情绪,这与女性文学创作者有所不同[2],应该是受到了原文的抑制个人关注点:女性译文中金钱类词汇高于男性(0.90:0.57,p0.05),这与“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并不吻合标点符号:句长相近的情况下,女性多用逗号(6.01:4.97)令译文小句数量更多而显得短小精悍、节奏活泼、易于阅读;冒号(0.15:0.38)和引号(3.59:2.67)可以单独使用也经常共现,但二者使用量相反的情况令人匪夷所思,权且留待进一步深究;问号(0.88:0.69)和叹号(0.65:0.28)的多用显示女性译者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心理词汇:(1)喜好差异主要来自焦虑、生气、沮丧等消极情绪词(p<0.05),其中男性译本消极词汇较多(1.70:2.01)。
2)家庭朋友等社会关系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但男性洞察力较强(1.50:1.63),女性对因果关系的认知更强(1.21:1.13),而且并不优柔寡断(1.56:1.60)4)生理方面除身体器官(p0.05)5)核心驱动力和需求方面,女性对成就(0.87:1.12)和权力(2.60:2.97)类词汇的使用均显著低于男性(p0.05)非正式语言标记:填充语仅女性使用(0.02:0.00,p0.05),这应该与原文的内容及风格密切相关4.结论和局限性研究表明,译文虽然体现了译者的性别特征,但并不与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完全相符男性译者表现出一贯的理性、客观和现实主义,也表现出关爱家庭、表达含蓄的一面;女性译者保留了温婉、感性、恋旧等传统特点,同时展现出了新时代女性对事业的追求及坚决果断的一面当然,与原创语言不同,翻译语言会受到原文约束而难以自主发挥,所以译文的性别特征中会多少掺杂原作因素,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性别特征本身会发生变化[18],导致性别语言的相应变化这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地方文学英译本未必能反映翻译全貌,更难以探知不同翻译方向的普遍规律,因此结论普适性有待检验此外,研究未能排除原作影响,而且LIWC本身也会有一定偏误,所幸语料库规模较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失误概率。
本文对译文与性别的关系作了全面但较为粗浅的总结,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加强差异的多角度检验,结合词语或符号检索查找具体原因,并通过开展调研深入探寻其真正动因注释:①文中使用比值表示时,女性数据在前,男性数据在后数值高则使用该类词语较多参考文献:[1]Jespersen, O..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M]. New York: Macmillan, 1922.[2]张爱玲.论女性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1):73-77.[3]薛玉萍.国外性别语言研究理论嬗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3.[4]Lakoff, R.. Language and Womens Place[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5]Butler, J..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M]. New York: Routledge, 1990.[6]穆雷.心弦──女翻译家金圣华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1999(2):36-38.[7]穆雷,孔慧怡.翻译界:男性的一统天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2):108-111.[8]穆雷.翻译与女性文学——朱虹教授访谈录[J].外国语言文学,2003(1):41-44.[9]郑赛芬.基于语料库的女性语言翻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10]Meng, L.. Gender in Literary Translation[M]. Singapore: Springer, 2019.[11]Pennebaker, J. W..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Natural Language Use: Our Words, Our Selv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3(1):547-577.[12]钟智锦.内地网民情绪记忆中的香港澳門回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27-46,126-127.[13]祖燕飞.应用语文探索和字词分析软件探讨两岸4例孤独症患儿母亲团体干预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153-157.[14]何凌南.“标题党”与“负能量”——媒体类公众号的语言风格分析[J].新闻战线,2016(13):42-47.[15]唐宣超.评价理论视角下《二马》及四个英译本的情感分析[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16]Zasiekin S, et al. Psycholinguistic Computerized Tools of Linguistic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Discourse Analysis[J]. Psycholinguistics, 2018(2):94-106.[17]吴廷俊,郑玥.电视广告中女性刻板印象解析[J].当代传播,2004(5):68-70.[18]张慧.传统两性性别特征的时代变迁:淡化与互渗[J].社会,2004(4):44-46.本文系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13K093)“陕西当代文学作品英译本语料库建设与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