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考点通讲(学生版)

wo****o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62.42KB
约13页
文档ID:367479225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1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考点通讲(学生版)_第1页
1/13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一:词语理解复习目标1.复习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初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答题方法基础存盘一、要点概览二、知识归纳文言词语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中考考查以实词为主,虚词次之实词的考查集中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几个考点上虚词考查得少,且集中在几个常见的虚词上 (一)文言实词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成语知识点一:通假字通假,指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点像我们今天说的别字我们在理解时,一定得找出其本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按“说”的一般用法,在这里讲不通,原来本字应是“悦”,“高兴”的意思 通假字的数量并不是很多,我们可逐课进行整理,先摘出原句,之后找出通假字,再写出本字,以便归纳记忆 知识点二: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古今异义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大大小小的一切河流2)词义缩小如“亲戚”,古代还包括内亲,即自己的父母、兄弟、妻、嫂等,现在多指旁系亲属3)词义转移如“媵人持汤沃灌”的“汤”,古代指热水、开水,现在多指菜汤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则成了贬义词,指品行恶劣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中的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地方”指土地方圆,“感激”指感动振奋,“可以”相当于“可以之”,翻译为“可凭借这个条件” 知识点三:一词多义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道”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1.“道路”(不得志,独行其道)、“道理”(以咨诹善道)、“方法”(策之不以其道)、“学说”(益慕圣贤之道)、“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等;“故”在不同语境中可解释为:“所以、因此”(故不为苟得也)、“原因、缘故”(公问其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温故知新)。

掌握一词多义,一靠学习课文时及时理解,二靠准确识记我们可以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来积累相关知识 知识点四:词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词性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应译为“挖洞”另外还有名词用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为名词,表行为特征,作状语,应译为“像狗那样”;动词用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动词用作宾语,应译为“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动词:“非淡泊无明志”中的“明”是形容词用作谓语,应译为“明确,坚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痛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中“美”译为“以……为美”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等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即从文言文中选出四个语句,要求解释加点的实词的意思考查时,以单音节词居多,双音节词也时有出现2)偶尔在选择题中与虚词混合在一起考查。

3)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且实词往往是得分点 2.从文言实词的根本来源看,中考考查的文言实词基本上都在课本中出现过,重点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中出现的相关实词看似与我们学过的课文没有联系,但认真分析后可以看出,这些词的意思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密不可分知识点五:成语成语有些文言文中还包含着一些沿用至今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在学习中应把握它的出处和含义二、文言虚词知识点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文言虚词”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夫、焉”等虚词虽然比实词数量少,但难度大因为一个虚词往往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难以把握所以对教材中出现的常用的文言虚词,一定要在弄清其出现的语境的基础上,分析结构,确定用法,联系语境,理解含义,然后代回句中检验,看句意是否连贯、顺畅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学会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形成解决课外文言虚词问题的迁移能力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1.从考查方式看,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单独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给出四个选项,且这四个选项中含有共同的虚词,选出其中一个与其他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2)偶尔有在句子中空出来虚词,让学生补充填空的题型3)虚词常与文言文翻译放在一起考查,翻译时不能丢掉虚词2.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主要有:之、其、而、以、于、为、也、乎、夫、焉等其中最重要的有:之、其、而、以、于 【之】 1.用作代词 2.用作助词 3.用作动词【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 (2)表假设,译作“如果”。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而】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3.通“如”:好像,如同 【以】 1.用作介词 (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2)起提宾作用,"把"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一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于】1.用作介词,“于”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4)因为,由于(5)“对,对于”6)译为“到” (7)表示被动,可译为“被”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乃”“则”“而”;④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哉”“焉”文言词语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深度讲练【解题锦囊】 一、文言实词1.回归课本,注意积累平时注意积累,熟记背诵书上的注释,重视那些在所学课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 2.翻译文言语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解释词语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结合句子本身的含义,推断词语的含义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一句的意思是“敌方士气衰竭,我方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由此可知“故”解释为“所以”3.组词、换词法古汉语大多数是单音节词,遇到需要解释的字词时,用现代汉语组词,看所组的词放在文言句中是否通顺,如果文意连贯,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意思;如果所组的词放到句中感到别扭,再进行调整,变成合适的近义词,直到准确为止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一句中“可”译为“可以”,“以”译为“凭借”4.课内外相互迁移法遇到课外语段中的文言实词,要根据课内学过的词语的知识触类旁通,互相比照,辨别异同,以解释课外文段中的实词词义 如:“谓之竞渡”一句中的“谓”,由“此之谓大丈夫也”(《富贵不能淫》)一句可知解释为“叫做、称作”理解实词的含义,首先,对教材中通假、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熟稔于心,积累词汇。

其次,针对课外文言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对:1.课内迁移法;2.组词法;3.语境推测法;4.成语联想法1.课内迁移法课外文言文阅读其实是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拓展延伸,大多数的字词为课内所学习掌握的内容只要认真学好课内字词解释,课外文言文字词解释便不足为惧如“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悉”字在《桃花源记》《出师表》中都有出现,《桃花源记》中“悉如外人”的“悉”是“都”的意思,将“都”的意思代入“府治被火焚,文卷悉烬”中,符合语境和选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此处的“悉”也可以理解为“都”2.组词法古代汉语简洁精炼,用词讲究,,部分词语可以通过组词来解释如《送东阳马生序》中“计日以还”的“计日”可解释为“计算日子”再如“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中的“行”通过组词法可以解释作“品行”不过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么解释,组词之后最好是将词语的含义代入原文中,看句子翻译是否通顺,以此来检测词语的解释是否正确3.语境推测法当课内迁移法和组词法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词语含义的时候,可以用语境推测法如《出师表》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