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江西历史文化名人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9KB
约4页
文档ID:6590270
江西历史文化名人 _第1页
1/4

丰城地处江西腹地,绵延赣江穿过其中这里既是国家的粮仓,又是江南的煤乡,多种特产,享誉神州玉华山、罗山、株山散落其境, “龙光射斗牛之墟”即为剑池丰城山水孕育了深厚的丰城文化,境内 “罗山书院”堪称中国最早的私家书院,其谌母殿更是香火不断;荣塘“龙光书院”与白鹿洞书院齐名, 老城区桂山坊的“桂山书院”更是一座精神家园,到现在还是那样闪闪发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积淀深厚的剑邑文化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丰城人丰城自东汉徐孺子静心研读于株山的桃花岩以来,围绕株山周边的丰城境内,唐有江西首位状元王季友,元有翰林学士揭傒斯,明有抗倭名将邓子龙,清有以“廉能”著称的布政使毛庆蕃,现代有享誉全国的戏剧家熊佛西整个丰城,当代风流人物更是层出不穷,有革命家、政治家兼学者的夏征农,有当代音乐泰斗弟子歌唱家邬成香,有蝉联奥运男子双人划艇冠军的杨文军丰城真可谓“人杰地灵” 唐代文学家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名句,赞美丰城钟灵毓秀徐稚(公元 97—168 年),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今丰城白土乡隐溪村) 东汉隐士少学今文经学,兼通天文,历算家贫务农,自食其力公府征辟,皆不就。

时称"南州高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待宾客,特为他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 悬榻"比喻礼待贤士王勃《滕王阁序》所云:"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即用此典故家境贫穷自幼勤耕,兼事磨镜, 求知好学熟读《严氏春秋》 、 《京氏易经》 、 《欧阳尚书》等经典著作,学问渊博,见识深远,时称为“南州( 江南) 高士” ,向他求学者数以千计徐孺子一贯崇尚“恭俭义让,淡泊明志” ,不愿为官而乐于助人,被人们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 ,成为千秋传颂的“人杰地灵之典范” 他曾赴江夏(今湖北云梦)拜著名学者黄琼为师,后来黄当了大官,徐就与之断交,并多次拒绝黄邀请他去当官黄琼死后,徐孺子身背干粮从南昌徒步数日赶到江夏哭祭,后人敬佩道:“邀官不肯出门,奔丧不远千里 ”  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极为敬重徐稚之人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在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有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不朽的名句,并且千古传为佳话陈蕃曾多次赠粮给徐孺子,徐认为“非自力而不食” ,于是全部转送给贫苦人家徐孺子谢世后,葬于南昌市进贤门外东潭巷铁树坡旧城壕沟边,后人为纪念这位东汉著名的高士,曾于南昌市内的青山湖畔建徐孺子祠堂,北宋诗人黄庭坚游学南昌期间拜谒徐祠后写道:“乔木幽人三亩宅, 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 箫鼓何心进酒樽白屋可能无孺子, 黄堂不是欠陈蕃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到旧痕 ”今南昌市的孺子路、孺子公园、孺子亭、高(士) 桥均是以徐稚的字号命名的 徐稚为人谦逊诚恳,见贤思齐,崇义尚德,有过不诿因而连他的老师黄琼和当时的著名学者郭泰等人,对徐稚的品行和学问,都为之钦佩赞赏高尚的人品,真挚的友情;只重达意,不拘形式;不在位高权重者面前巴结讨好,奴颜婢膝,也不因人微言轻而歧视疏远,睥睨藐视他的优良品格,不仅在徐稚的有生之年一以贯之,并广受人们尊重,而且在他身后,也广为人们景仰距徐稚去世后五百年的唐上元二年(675年) ,杰出诗人王勃在他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中,就以充满敬慕的笔调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就是在浙江的吴兴,也因徐稚的盛名而留下一座“孺山” ,蕴含了一段动人的传说揭傒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J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

《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文安集》 ,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虞集称其“如美女簪花” 即便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改变之后,对下层人民的疾苦并未忘怀,形诸于诗文的仍然不少在《送刘以德赴化州学政序》中有“旬宣之道未尽,廉耻之化未兴,诟病之风未除,职教之徒臃肿腆腮”之句在《送吏部段尚书赴湖广行省参政二十韵》诗中写道“五岭缠妖棂,三湘困绎骚罢氓贫到骨,文吏细吹毛麟凤饥为腰,鹰鹋饱在僚 ”《千顷堂书目》载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种:《四库全书》本(十四卷)、 《四部丛刊》本(十四卷,又补遗诗一卷)、 《豫章丛书》本(十八卷) 1985年6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邓子龙(1527 —1598)字武桥,丰城人明军事家嘉靖中以平民应募官至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领水军援朝抗日,与朝鲜统制使李舜臣为前锋,在釜山南海与日军激战年过七十而勇气弥厉,直前奋击,杀敌无算舜臣赴救亦战死。

朝鲜百姓立子龙庙纪念善书法,喜吟咏有诗集《横戈集》和兵法《阵法直指》.现在,丰城市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大打“子龙牌” ,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了新行政中心的主要道路和花园式商住楼,在杨柳湖景区文化墙设立了大型浮雕在他的家乡杜市镇,人们矗立了他的巨型铜像,重修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邓子龙墓,其纪念馆也在设计当中园艺场、彩瓦厂均以子龙命名,丰城地方特产冻米糖,更是以“子龙”牌驰名中外;云南施甸、贵州晴隆也以邓子龙命名当地名茶,其中“将军绿”还获得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邓子龙已经成为一个海内外共享的一个知名品牌.熊佛西(1900年12月4日-1965年10月26 日) ,中国戏剧教育家、剧作家原名福禧,谱名金润,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向君,江西省丰城县罐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之一   1914年就读于 圣保罗中学他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第一次看到 “文明戏”《马槽》 ,受到启发,引起了对现代戏剧的憧憬尔后转学到汉口辅德中学1918年编写了一出关于水灾的剧本1919年考入燕京大学,学习教育和文学,课余积极从事戏剧活动1921年与沈雁冰、欧阳予倩等 13人组织民众戏剧社,合办月刊宣告“当看戏是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戏剧在现代生活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 X 光镜” 。

192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戏剧、文学、获 硕士学位 1926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1932年前后,曾在河北定县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农村戏剧实验,举办戏剧学习班,成立了十几个农民剧团 “七·七”事变后,率师生员工在长沙成立抗战剧团,巡回演出,宣传抗战1938年在成都创办四川省立戏剧学校,任校长1944 年在桂林与 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组织了著名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历时90天,有22 个进步戏剧团体参加,对推动进步戏剧运动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任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校长,致力于戏剧教育事业解放后,J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中国文联常委委员、中国剧务常务理事、上海剧协主席、上海影协主席同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1965年10月26日,熊佛西病逝 1985年12月2 日,熊佛西铜像在上海戏剧学院校园揭幕夏征农(1904年1月31日-2008年10月4日),江西丰城人,中国作家、政治家。

原名夏正和,字子美,笔名夏征农,是中共八大代表,十二大列席代表,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大特邀代表2008年 10月4日,夏征农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104岁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夏征农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0月4日11时16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是中国最具权威的大型综合性辞典,1904 年出生的《辞海》主编夏征农也称得上是全世界最年长的主编1978年,74岁的夏征农继舒新城、陈望道之后,出任《辞海》第三任主编在他的主持下,1979年版、1989年版和1999年版《辞海》相继出版,发行量逾600 万部,还出版了1100多万卷分册2002年,他以98岁高龄出任了我国第一部特大型综合性辞典《大辞海》的主编篇幅是《辞海》的2.5倍,目前医药卫生卷、哲学卷、语言学卷和法学卷已经出版据史料记载,明朝的解缙39岁编纂,清朝的纪昀49岁编纂夏征农从74岁起主编《辞海》 ,编到100岁,前无古人 1月31日,夏征农100周岁生日老人赋诗一首,题为《百岁乐怀》:“人生百岁亦寻常,乐事无如晚节香,有限余年仍足惜,完成最后一篇章。

”夏征农还是年龄最长、党龄最长的中共十六大代表2002年,夏征农作为十六大的特邀代表第六次进京与会1981年1 月,新版《辞海》出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他提出“10年修订一次 ”的建议被采纳,因此,有了 《辞海》1989年版、1999年版2002 年,虚龄近百岁的他,出任《大辞海》主编他曾是参与“八一南昌起义”的热血青年;青年时代,以左联成员和文学编辑的身份活跃在上海文坛;96岁时,主持修订了1999年版《辞海》 ;99岁时,受命出任 《大辞海 》主编;103岁时,出版了8卷本《夏征农文集》 他堪称世界上最年长的大型辞书主编,也无愧为坚守信仰、铮铮铁骨的共产党员百余年的漫漫人生,被他演绎的波澜壮阔、风景无限.谷霁光,1907年出生于湖南湘潭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6年起,先后执教于南开大学、厦门大学1945年任国立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1935年论文《补魏书兵制》 、 《唐折冲府考校补》载入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二十五史补编》 谷霁光(1907 —1993)江西大学校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史学家湖南省湘潭县人, 1907年2月2日生周韬奋(1895年-1944年7月) ,中国革命先烈人的,曾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

周韬奋原名恩润,1895年出生于 福建长乐县一个破落的旧式官僚家庭5岁时便在家读私塾1910 年,入福州工业学校两年后进上海南洋公学(交通大J学前身)附小,在此上中学并读至大学电机工程科二年级1919年,他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21年,毕业后在工商企业和职业教育社任职1926 年,任周刊主编1932年,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界,享有盛誉的三联书店(生活、新知、读书出版社 )是与其主办者邹韬奋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所写的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是对邹韬奋一生奋斗经历的最好概括陈寅恪(1890年7月3 日-1969 年10 月7 日) ,江西省义宁州(今修水县)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晓二十余种语言1969年10月7日逝世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 ”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 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