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设计一、西方建筑艺术溯源n罗马式建筑n哥特式建筑n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一)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式基督教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的特征是: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罗马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比萨主教堂、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等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洗礼堂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模型n罗曼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二)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米兰教堂飞扶壁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窗米兰大教堂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米兰教堂内部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门德国科隆大教堂 内部n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二、巴洛克建筑n巴洛克Baroquebruk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n巴洛克建筑风格:缘起于16世纪末,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n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一)罗马耶稣会堂n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堂意大利佛罗伦萨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罗马耶稣会堂巴洛克时期耶稣会教堂平面图罗马耶稣会教堂内部大厅(二)罗马圣卡罗教堂n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n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罗马圣卡罗大教堂 平面图圣卡罗大教堂穹顶圣卡罗大教堂内部圣卡罗大教堂穹顶细部(三)圣彼得大教堂n世界第一大天主教堂15061626年建于罗马n历时180年,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贝尼尼等艺术家都参与了这个工程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平面图圣彼得大教堂正面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灵光圣彼得大教堂柱廊圣彼得大教堂柱廊圣彼得大教堂柱廊(四)贝尼尼n傅雷曾说:“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
n乔凡尼劳伦佐贝尼尼(GiovanniLorenzo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筑设计,另外,他也是画家,绘图师,舞台设计师,烟花制造者和葬礼设计师大卫贝尼尼1623年大卫米开朗基罗1501-1504年阿波罗与达芙妮贝尼尼摩西米开朗基罗圣德列萨的幻觉贝尼尼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圣彼得宝座贝尼尼n他在16241633年间完成的、置于圣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高达29米的巨型幕棚,以4根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又华丽贝尼尼长期担任圣彼得大教堂内部装修,使建筑与雕刻融为一体四河喷泉贝尼尼(五)巴洛克风格家具n装饰手段:摹仿建筑式半附柱、柱头、饰带和山形墙莨苕叶饰、花果雕饰;贴金花饰、天鹅绒或织物包衬;多门橱柜橱柜宝石衣柜 拼木镶嵌柜 镶嵌式写字台 豪华型椅子胡桃木卢浮宫 17世纪扶手椅意大利 紫檀漆绘文件柜法国176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花卉纹嵌木装饰(橱柜局部)十七世纪后期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美术馆收藏n巴洛克风格家具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沙发华丽的布面与精致的雕刻互相配合,把高贵的造型与地面铺饰融为一体,气质雍容。
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巴洛克风格的住宅和家具设计具有真实的生活且富有情感,更加适合生活的功能需要和精神需求巴洛克家具的最大特色是将富于表现力的装饰细部相对集中,简化不必要的部分而强调整体结构,在家具的总体造型与装饰风格上与巴洛克建筑、室内的陈设、墙壁、门窗严格统一,创造了一种建筑与家具和谐一致的总体效果巴洛克风格家具造型华丽渲染奔放热烈的生活n巴洛克式家具,以浪漫主义精神为设计出发点,赋予亲切柔和的抒情情调,追求跃动型装饰样式,以烘托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巴洛克家具利用多变的曲面,采用花样繁多的装饰,做大面积的雕刻、金箔贴面、描金涂漆处理,并在坐卧类家具上大量应用面料包覆繁复的空间组合,与浓重的布局色调,把每一件家具的抒情色彩表达得十分强烈强烈的舒适感与细腻温馨的色调处理,把热情浪漫的艺术效果表达得十分成功六)凡尔赛宫n凡尔赛宫宫殿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立面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即将立面划分为纵、横三段,建筑左右对称,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
其内部装潢则以巴洛克风格为主,少数厅堂为罗可可风格n它占地111万平方米,其中宫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林面积100万平方米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平面图凡尔赛宫主体建筑分布图凡尔赛宫主体建筑正面图凡尔赛宫外立面凡尔赛宫庭后侧及花园凡尔赛宫花园凡尔赛宫花园一隅凡尔赛宫喷泉及运河凡尔赛宫大特里亚农宫凡尔赛宫小特利亚农宫凡尔赛宫小特里亚农宫凡尔赛宫镜厅凡尔赛宫镜厅凡尔赛宫国王寝宫三、洛可可风格洛可可艺术,是大约自路易十四1715年逝世时开始的,盛行于路易十五时期,也称路易十五式可以说这种风格源于法国宫廷;因此它更为讲究,更为矫饰,因而也更为繁缛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时期的一个标志是18世纪初欧洲瓷器使用的普及洛可可为法语rococo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ro-caille(贝壳工艺),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路易十五世蓬帕杜夫人(一)洛可可式室内设计洛可可式室内装饰罗可可风格建筑凡尔赛宫内景凡尔赛宫内景有希腊神话装饰的壁毯 (二)织物设计中国式织物(局部) 花草纹织物法国里昂18世纪罗可可花和缎带/丝带路易十五时代1760年1770年罗可可 法国式长袍英国制1760年代罗可可 男式盛装意大利制1750年代罗可可 (三)瓷器工艺n初期:器物种类:大盘、带盖汤锅、咖啡具、红茶具装饰风格:写生人物白地金色的剪影式中国情调的人物形象“印度花纹”的蔓藤纹样中国和日本式花草纹样(三)瓷器工艺n后期:装饰风格从中国式样发展为欧洲风情装饰主题:欧洲城市、湖泊、公园、田园装饰手法:从当时著名版画和油画中吸取营养器物边饰:阿拉伯、中国及日本的花草纹样泉法国塞弗尔窑 浪花纹茶杯与碟法国塞弗尔窑 水壶与水钵法国塞弗尔窑 1760年彩绘人物纹盖罐法国塞弗尔窑1763年彩绘描金双耳杯法国塞弗尔窑1765年1770年彩绘描金双耳杯法国塞弗尔窑18世纪中期 船型香壶法国塞弗尔窑1761年 罗可可式钟表法国18世纪 彩绘椭圆形陶盘18世纪卢浮宫罗可可彩绘花鸟纹方口方足瓶 德国 麦森窑 金饰瓷瓶德国麦森窑 贴塑盖罐德国柏林1751年1757年 爱神之殿德国麦森窑1750年代 瓷杯德国麦森窑1725年 贝形碟德国麦森窑1730年代 有风景图案的瓷盘德国18世纪 彩绘花鸟纹瓷盘德国麦森窑1730年喜剧人物德国 彩绘陶塑人物德国1757年(三)家具n装饰手法:雕刻、贴木、镶嵌以及贴金、模塑等技术n装饰题材:螺纹花卷、蚌纹、茛苕叶簇、彩带扶手靠椅法国洛可可早期 扶手椅木、镀金卢浮宫1785年罗可可 豪华写字台法国摄政时期 东方情调的衣橱 法国 马丁卡兰制造 鼓式珍品橱法国18世纪中期 屏风法国路易十四向路易十五过渡时期描绘着罗可可画家布歇的音乐1715年 (四)雕塑n法尔康奈,雕刻家;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雕刻家,擅长女性裸体雕像,体现着洛可可的柔美、轻巧、注重感官愉悦的特点,有一种苍白无力的幽雅。
n其洛可可代表雕塑浴女,泉边的山林水泽女神;其纪念性代表雕塑彼得大帝青铜骑马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