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校分类与定位的发展历程 [摘要]历史上,英国高等教育可分“大学”与“非大学”两种类型共11种院校1992年,34所多科技术学院以及部分其他学院升格为大学,完成了英国高等教育二元制向一元制的变迁在英国高校“趋同”大伞下,今天英国呈现出了800多年高等教育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多元模式借鉴英国高校分类的多样性、自主性、流动性和发展性,我们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来看待中国高校的“分类与定位”问题 [关键词]高校分类;学术漂移;二元;趋同;趋同下多元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英国高等院校分类与定位走过了一个由“二元—趋同—趋同下多元”模式的曲折路程下面简要介绍英国从“二元”到“趋同”再到“趋同下多元”的高校分类情况,以便帮助21世纪的中国高校在思考分类与定位问题时拓宽视野,把握高校分类与定位的多样性、自主性、流动性和发展性,从而使高校分类与定位更加准确、科学 一、英国高等院校的分类 英国学者珀金(H.Perkin)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大学的发展过程后,深有感触地说,虽然人人都在谈大学,但是,“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不同大学的概念,就不能真正理解大学”从珀金的论述可以得出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即“大学”是一个随时空变迁而动态变化和发展的概念。
历史上的英国曾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君主制国家同样,高等教育也是一个分类严格的领域一般来说, 20世纪90年代前的英国高等教育可分“大学”与“非大学”两类,各有不同的组成部分 1.大学部分大学部分包括以下7种大学: (1)12世纪创立的牛津(Oxford)和剑桥(Cambridge)两所古典大学,它们是英国大学的典范2)近代大学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掀起兴办近代大学的“新大学运动”(New University Movement),人们把这时期建立的大学称为“地方大学”或“城市大学”这一类大学包括所有在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由地方创办的大学后来,这些学院一般都成为有学位授予权的大学到20世纪初,英国共有18所大学和4所大学学院3)新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成立了诺丁汉等一些“新大学”到 1960年代初,英国有20所这样的大学4)新新大学从1961年到1968年间,英国创办了10所“新新大学”这些大学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正规大学,有权授予学位在英国教育史上,开创了国家第一次从大学初建就拨给基本建设经费的先例,打破了由民间团体或个人办学的传统5)升格大学 1965年,英国提出实行二元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技术教育。
于是,在1966—1968年间,英国实现了罗宾斯委员会《高等教育报告》中关于将原来巴思等 10所高级技术学院改为技术大学的建议这些大学的特点是采用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力图解决大学专业过窄、过细的问题;同时加强文理交流,克服文、理两个学科专业割裂的问题6)开放大学 (Open University)1969年开放大学的成立,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开始普及,这是一所独立自治的现代化大学,在世界各国影响深远,被誉为“英国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革新”7)私立大学1976年 2月,英国成立了一所完全独立的大学——白金汉私立大学(University of Buckingham)这是英国惟一的一所私立大学,不由国家提供资助,而是靠企业界机构捐资、个人捐款和学生学费来运转办学1983正式命名为白金汉私立大学1978年,英国共有45所类似的大学 2.非大学部分非大学范围内的4种学校类型如下:(1)1969—1973年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后期又建4所,(1992年34所多科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2)14所苏格兰中央所属学院;(3)64所高等教育学院;(4)300多所继续教育学院 15世纪前,英国仅有6所大学。
19世纪中叶后,由于地方大学的建立才使英国大学数目翻了一番,达到14所1963年《罗宾斯报告》发表时,英国只有24所大学,这些大学可以追溯自己的历史到150年前而到2000年,英国已经有166所大学与学院,其中112所大学和54所学院由于英国始终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具有悠久历史的牛津和剑桥等古典大学,使得英国得以较为完整地延续了大学教育的传统,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保持一种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性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变迁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英国建立新兴的高等教育机构如此,既不对原有大学造成太大的冲击,又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像一棵古树那样成明显的、生动的年轮结构: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新新大学、多科技学院等每一种院校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每一种院校又适应社会的不同要求,每所院校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各具特色的办学风格这种具有明显“年轮”结构的高等院校并存在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之中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 1987年英国议会发布的《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Higher Education:Meeting the Challenge)白皮书认为,多科技术学院成立20多年,作出了巨大贡献,非大学的地方院校将脱离地方政府。
1988年《教育改革法》(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1988)建立的新拨款机构以及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决定,使二元制中大学与非大学的结构与经费两部分联结起来了根据1987年和1988年法案,英国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大学基金委员会”(UFC)取代了存在70年之久的“大学拨款委员会”(UGC),并新设立“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 (PCFC)主管大学以外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经费补助1991年5月,议会颁布了《高等教育:一个新框架》(Higher Education:a New Framework)建议废除二元制,建立一个单一的高等教育框架首相梅杰认为,“我们的改革将主要结束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之间日益严重的人为区分”紧接第二年,议会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The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建议成立“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法人团体依据这两个法案,政府裁撤了1989年才设立的“大学基金委员会”和“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改按地区设置“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同意多科技术学院申请改名为大学,具有和大学相等的地位,享有自行颁授学位的权力。
同时,还取消了国家学位授予委员会(CNAA),把学位授予权下放到各主要院校这两个法案构成了英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变革的分水岭最后,英国34所多科技术学院以及部分其他学院被改称为大学,成为“1992年后大学”(post—1992 universities)一个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取代了运行20多年的二元制,实现了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新的融和,从而完成了大学分类到“趋同”的变化 60—7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一个假设是: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将重演美国高等教育体制的过程,即走“精英一大众一普及”高等教育的路程许多学者也都预言,在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将走向多元化不少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是从一元走向二元或多元化但是,英国高等教育体制却恰恰相反,“逆流而行”(against the stream),从分化走向“趋同”由此,为世界研究高等教育体制的学者们提出一个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方向性问题,也使研究者对英国高等院校的“趋同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趋同(homogenization)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在古希腊柏拉图讲学的阿卡德米学园以及中国孔子讲学的黄金时代,学者和学生们来自当时和当地文明的世界范围。
这是从阿卡德米到路德历时两千年的高等教育趋同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在地球上已经消失了几乎500年当今世界,由于知识变得更加普及,全世界所需要的技能更加相似同时,由于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更加普及,高等教育体制格局也已变得更加相似1994年克尔提出了一个“高等教育趋同模式”作为目前解决各方面矛盾和冲突的办法他断言:“英国……近年来,已经迅速走向高等教育的趋同模式然“特殊欧洲人”的英国人的深层文化积淀在本质上对趋同化的抵制是非常强烈的,比如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的对抗情绪但是以自治而著称的英国高等院校毕竟无法抗拒趋同化的潮流,也走向了趋同的道路 60年代末,英国高等院校的既定目标是:向具有学术倾向的大学生提供标准的“学术性”课程,向具有职业倾向的多科技术学院学生提供“职业性”课程学术和职业是一对难分难解的关系英国有两条绳索缠绕在高等教育网络中:一是学术之绳,一是功利之绳”,这就是自治大学中的“学术传统”和非大学的“职业服务传统”这两者的关系很难区分开来所谓“高深学问”和“低级学问”之间也很难划清界线,现代意义上高等教育的“高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狭窄深奥”,而是由既深奥又浅显的多种专门知识组成的。
自然,从多科技术学院建立之日起,就一直向着“学术”目标迈进通过所谓‘在学术上的漂移’过程,努力变得更加平等,缩小与大学的差别”,努力确保自己与大学相同的质量与标准,越来越多地追求学术,越来越近地趋向传统大学这种“学术漂移” (academic drift)的转变是对学生需求、教师期望等各种需求的理性反应此外,20世纪80年代政府的经费削减,需要整个高等教育更具有“走向市场”的经营特点由于职业性学科教学的变革,大学与非大学两部分在许多方面都变得比较相像多科技术学院在追求学术漂移的同时,仍然保持自己固有特色,继续发挥着自己原有的优势而人们对“大学”一词的理解也扩大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大学发现它们在压力下呈现了“多科技术的”特征大学和非大学机构在研究能力、学术力量和教师资格等方面都越来越相似,都体现了同样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方针,提供同样内涵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由于大学与非大学的彼此漂移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大学与非大学都逐渐将触角伸进彼此的领地,界限逐渐模糊当所有高等院校在选择它们的活动时都向彼此目标漂移、倾向于漠视原定职能的时候,共同分享“大学”这个头衔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高校趋同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单独的终点。
院校趋同范围的选择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发生戏剧性的变革,并且意味着传统必须进行一些改革 二、英国高等院校“趋同”下的多元模式 英国高等教育一元制最重要的目标是填平大学与非大学之间的分界线,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试图为社会低层人士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给人们增添教育发展的机会但事实上,教育等级制度并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应该还记得克罗斯兰德(A.Crosland)在60年代喜欢使用“多元的”这个形容词多元的”这个词在今天用来描述英国高等教育是最适当不过的形容词,因为其最有效的“处方”是在“多元模式的范围内实行一元制” 在英国高等教育一元制大伞下,当今的英国高等院校出现新的分类,其多元化模式更加突出所以英国不少学者把此现象称为“一元体制下的多元模式”(unified system with multiple modes),主要有下面几种分法: 第一,英国高等院校分为“1992年前大学” (pre—1992 universities)和“1992年后大学”(post— 1992 universities)1992年前大学”指古典大学、近代大学、新大学、新新大学、升格大学、开放大学和私立大学。
1992年后大学”指1992年所有升格为大学的多科技术学院以及其他学院第二,索恩与丘伯特(Thorne and Cuthbert,1996)根据学术自治、科层效率和市场竞争把大学分为4类型:A1、A2、B1和 B2大学A1类型”是自治专业(autonomous professional)大学,主要由1992年前大学构成,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