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第1—2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 1、一战前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指: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①三国同盟指德意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动摇(后来为自身利益转到协约国)三国协约指英法俄,英国为核心,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②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③影响: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扩军备战,巴尔干半岛是争夺焦点,成为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2、一战: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具体原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扩军备战③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枪杀的突发恐怖事件)对萨拉热窝事件的认识:突发事件引发战争,威胁世界和平④根本目的: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⑤爆发: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⑥交战双方:同盟国和协约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⑦主要战场: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具有决定作用 ⑧转折点:1916年凡尔登战役:德法交战,异常残酷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地狱、德国在西线丧失主动权⑨结束:以同盟国战败告终⑩一战性质: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12、一战影响:①人类空前浩劫,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②激化了交战国国内矛盾,促进东欧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③最大影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④刺激了科学技术发展,如新式武器坦克 13、一战教训: ①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九下3—4课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1、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是牛顿和达尔文(英国): ①牛顿:发现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意义:建立经典力学体系,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达尔文:近代生物学奠基者,著作《物种起源》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提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基本规律意义:推翻了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2、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意义: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3、启蒙运动:①时间:17—18世纪②中心:法国③代表:伏尔泰(最杰出代表)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的思想主张:A宣扬人天生自由,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抨击天主教会,把教皇比作两只脚的禽兽C提出民主、人权、法制等主张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卢梭:主权在民④启蒙运动影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激励人们追求自由平等,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指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奠定了思想基础,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
⑤指导思想:理性主义⑥性质:反封建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4、近代欧洲三次思想解放运动:①文艺复兴(14C)②启蒙运动(17C),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共同影响:都促进了思想解放、都为资产阶级革命及统治奠定了思想基础③马克思主义诞生(19C中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 5、文学:①英国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体现人文主义②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涉及拿破仑)《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③绘画: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凡高《向日葵》④德国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原想献给拿破仑 苏俄、苏联历史 1、十月革命:①原因: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②开始于1917.1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列宁领导③目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④胜利标志: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炮声中,攻占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⑤成立新政权:成立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⑥十月革命意义:A性质:是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最大意义: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C、冲破帝国主义阵线,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是一个巨大鼓舞。
D、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2、巩固新政权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余粮征集制,保卫了十月革命成果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指:马克思主义诞生由理论到实践指巴黎公社由理想到现实指十月革命 4、首创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国家是苏联,为建设强大社会主义国家不懈探索的领导人是列宁 5、新经济政策(1921年列宁领导):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②直接目的: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③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④内容:A、农业(核心内容):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余粮食归农民支配B、工业: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C、商业:废除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品自由交换⑤实质: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⑥意义:A、是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B、工农业生产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⑦“新”的体现即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⑧新经济政策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6、列宁的成就: ①领导十月革命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是苏俄经济探索的两大政策) ③成立苏联 7、苏联建设成就: ①斯大林领导。
②成就: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1928年开始);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工业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同一时期美国正遭受经济危机) 8、苏联体制: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称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特点:以国家为核心、高度集中影响:一定时期内起过积极作用,但严重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9、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否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 九下第7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巴黎凡尔赛宫2、操纵国:美英法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4、实质: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5、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内容:①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②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捷克的独立 ③德国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④德国向协约国赔款(其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的性质是:瓜分德国殖民地;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6、对中国的影响:《凡尔赛和约》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引发中国五四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说明:弱国无外交,大国实行强权政治 7、评价《凡尔赛和约》:《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瓜分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
8、巴黎和会的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 的新秩序 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1、原因: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关系还没有根据实力变化进行调整日美在该地区发生严重冲突2、发起国操纵国:美国3、正式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4、中心问题:中国问题(美日争夺中国)5、山东问题解决:原因:中国代表坚持斗争;美英为了反对日本独霸中国支持中国中日在会外达成协议,基本恢复中国对山东主权6、签订三个条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其中最主要条约是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1922年)(1)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核心内容: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2)实质(对中国的危害):保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7、华盛顿会议:最大受益国是美国,最大受害国是中国,最受限制国是日本 8、华盛顿会议影响:华盛顿会议室巴黎和会的继续,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 9、一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会议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10、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1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长久维持和平的原因:这一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隐藏着难以克服的新老矛盾。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建立的?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及其签订一系列条约而形成的 13、怎样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或如何处理国与国的关系)①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平等协商解决争端③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14、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①都是大国操纵②都损害中国权益③都是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④都建立战后统治世界新秩序,都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九下第8课经济危机(1929—1933年)和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经济危机: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过剩3、爆发标志:1929年美国纽约股票暴跌,4、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户破产5、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性大6、美、德受打击最严重7、影响:①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经济②激化阶级矛盾引发政治危机 二、美国罗斯福新政:1、直接目的:摆脱危机,复苏经济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3、新的体现即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内容:①财政上(首要措施):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最能体现政府诚信②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即中心措施):工业上实行“产业复兴法”,内容:A、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生产引起的生产过剩。
B、调整劳资关系,工人有权组织工会C、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目的: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社会保障措施,解决失业和民生问题③农业: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政府补偿损失,复兴农业5、影响:①美国:使美国经济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②国际(最深远影响):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③局限: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6、新政的启示:国家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7、新政的前提: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8、新政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9、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①都是应对危机的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改革②都使经济恢复和发展,都巩固了政权,都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③都利用了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市场与计划互用)10、美苏应对危机的共同调整方式是改革感悟:改革是强国之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11、20世纪世界上三次成功的改革: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1933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 12、改革的启示(认识):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②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③要善于学习优秀的文明成果 13、历史上美国发展的因素:①民族独立②国家统一。
③大力发展高新科技④加强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 九下第9课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意大利:①背景:一战打击②建立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率法西斯党徒进军罗马 2、德国: ①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 ②建立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 ③暴行:A、制造陷害共产党人的“国会纵火案”B、迫害犹太人C、工业生产完全纳入备战轨道 ④影响:德国成为二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 3、日本: : ①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打击 ②建立标志:军部支持下的广田弘毅组阁(日本法西斯的核心在军部)③暴行:制造南京大屠杀(日本最早点燃法西斯战火)④影响:日本成为二战的远东战争策源地4、法西斯统治 的共同政策: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5、法西斯统治的影响:(1)法西斯统治是人类历史上最反动最黑暗的统治2)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与进步,最终引发二战4、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及其对世界的影响:①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②德意日建立法西斯统治,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与进步,最终引发二战5、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因素:①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扩军备战②二战前(20世纪30年代)的法西斯逆流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