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蟹工船》现象”及其启示《蟹工船》是日本著名左翼作家小林多喜二的代表作,发表于 1929 年令人惊异的是,在 80年之后 , 这部作品再度成为畅销书, 在一年内销出60 万册 , 并被改编为漫画、 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 成为 2008-2009 年日本最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也是一种具有症候式的文化现象不少人都在追问 ,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作品再度流行, 并在青年读者中引起阅读 的狂潮 ?本文试图综合不同角度的分析, 并探讨这一现象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启示1、《蟹工船》与“《蟹工船》现象”中国读者对小林多喜二及其《蟹工船》并不陌生小林多喜二1903 年出生于日本秋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8 年至 1929 年 , 小林多喜二积极参加日本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运动, 写出了《防雪林》、《蟹工船》等作品1930 年, 加入日本共产党之后, 他又写了《沼尾村》、《为党生活的人》等小说 , 表现了日本的工农运动和日本人民反侵略的斗争1933年 2 月 20 日 , 小林多喜二被军警特务逮捕在酷刑拷打下, 宁死不屈 , 被迫害致死 , 年仅 30岁《蟹工船》 主要讲述了在日本社会 底层苦苦挣扎的一群失业工人、破产农民、 贫苦学生和十四五岁的少年,被骗受雇于蟹工船, 在非人的环境下被强迫从事繁重的捕蟹及加工罐头的劳役 , 受尽欺压 , 最后劳工们终于忍无可忍, 团结起来 , 与监工们展开了一场血腥的抗争活动。
《蟹工船》真实地描写了渔工们由分散到团结, 由落后到觉悟 , 由不满、 反抗到进行有组织的罢工斗争的过程 这部作品虽以蟹工船为舞台, 但它通过船上各阶级代表人物 , 包括作为资本家代理人监工的浅川的活动, 以及“秩父号”的沉没、川崎船的失踪、帝国军舰的“护航” 等情节 , 有机地把蟹工船同整个日本社会乃至国际社会密切联系起来, 展示了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蟹工船》最初发表在日本左翼文学刊物《战旗》1929 年 5、 6 月号上 ,同年 9 月出版单行本 , 随即引起整个文坛的广泛重视日本文坛最大的综合性杂志之一的《中央公论》主动向小林多喜二约稿, 其他报刊也纷纷发表评论文章, 给予积极评价 , 他的文学地位得到了文坛的广泛承认 , 并产生了国际性的影响对于《蟹工船》 , 我国 文学界 也很重视 早在 1930 年初 , 夏衍就以 “若沁” 的笔名在 《拓荒者》第1 期上发表了《关于( 蟹工船 ) 》一文 , 文章写道 : “假使有人问: 最近日本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杰作是什么?那么我们可以毫不踌躇地回答: 就是《 1928 年 3 月 15 日》的作者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1930 年 4 月, 陈望道等主持的大江书铺出版了潘念之译的《蟹工船》 , 但不久即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普罗文艺”的罪名密令查禁。
此后还出版了叶渭渠、李思敬等人的不同译本当小林多喜二被虐杀的噩耗传来, 曾激起我国进步文学界人士的极大义愤在日本国内 , 小林多喜二也以其卓越的艺术才能以及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牺牲的精神, 在文学界尤其是在左翼文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藏原惟人指出 ,“小林多喜二活动的1925-1933年, 是日本解放运动开始明确地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向, 以此为指导思想的时代, 是国内阶级斗争极其尖锐的时代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却以尖锐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斗争,留下了许多文学功绩, 但是在实践中, 还没有产生很多能回答争取群众 的问题、与广大人民血肉相连的作品小林多喜二是在这个时代中比谁都更多地回答了这类问题, 并亲身实践了的作家 , 在这个意义上, 他的作品成为这个时代无产阶级文学的顶峰”二战后 , 日本每年 2 月 20 日都要举办全国性的“多喜二祭”,另一位左翼作家宫本百合子去世后 ,与多喜二合祭, 称“多喜二、百合子祭”在2008 年突然畅销之前,《蟹工船》每年的销售量只有5 千册左右 , 也较为稳定《蟹工船》的畅销有一个契机,2008 年 1 月 9 日, 《每日新闻》刊登了著名作家高桥源一郎和偶像作家雨宫处凛的新年对谈“差距社会: 追寻 08 年的希望” , 展望日本社会以及文学界的走向。
对谈中, 雨宫提到 : “昨天偶然读到了《蟹工船》, 我觉得与现在的自由打工者的状况非常相似”, “现在 年轻人 的劳动条件非常差,让人感到《蟹工船》是真实的”同样是自由打工者的长谷川仁美从《每日新闻》上看到这篇文章时, 对雨宫的话产生了共鸣她深受启发 , 在书店里竖起“‘working poor(贫困劳动者 ) ’必读 ! ”的广告牌 , 从这里开始 ,《蟹工船》很快就风靡全日本, 形成了一种“《蟹工船》现象”这一现象包括不同的层面: 首先是小说《蟹工船》及改编作品的畅销仅新潮社的“新潮文库”一种 , 一年内销售60 万册其他出版社的文库本《蟹工船》同样受到读者青睐除去文学文本以外,2006 年 , 由白桦文学馆多喜二文库策划编辑、藤生刚作画的《漫画蟹工船》由东银座出版社出版后, 到 2008 年 5 月重印了四次其他出版社也纷纷跟进, 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使《蟹工船》 以及相关图书成为2008 年日本出版界炙手可热的图书另据介绍 , 继 1953年改编为电影之后,《蟹工船》又一次被搬上了银幕, 并计划在2009 年夏天上映其次, “《蟹工船》 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媒体事件2008 年 5 月, 日本有影响的 《读卖新闻》 、《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 新闻》几乎同一时间接连报道了“《蟹工船》 现象” , 地方报纸也加入了相关话题的报道。
更具影响力的是电视媒体的报道,包括 NHK( 日本广播协会) 等日本各大电视网都报道了《蟹工船》的畅销以及所引发的对社会现实的讨论 , 富士电视台甚至在娱乐节目当中讨论“《蟹工船》现象”NHK不仅在国内新闻中进行报道 , 还在国际频道中用英语 播送了专题节目, 向世界 介绍了“《蟹工船》现象”然而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80 年前的小说再次受到关注呢?这也是各方议论的焦点2、为什么会畅销? 《蟹工船》的再度流行, 有几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是读者都比较年青, 大多为出生于上世纪 80、90 年代的青年人, 多数媒体认为青年人面对就业环境的恶化、贫富差别的扩大、生活贫困的现实 , 能够从小说中找到共鸣例如《朝日新闻》 2008 年 5 月 13 日刊登了标题为 《现在,( 蟹工船 ) 受到青年人的欢迎, 不向贫困屈服的坚强是小说的魅力吗?》 的报道 , 其中引用了一个 26 岁青年读者的感想, 他说: “我很羡慕小说中的工人们团结一致面对敌人的做法其次 ,读者不是从思想上, 而是从个人的现实处境与切身体会中出发, 对《蟹工船》产生了认同感而这又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恶劣工作环境的不满, 二是对工作制度及管理者恶劣态度的不满。
在小林多喜二的母校小樽商科大学 ,2008 年还举办了“《蟹工船》读书随笔比赛” 获奖的一个职员认为: “《蟹工船》 里出现的工人们, 都是我的兄弟, 使我产生错觉 , 他们似乎就在我的周围, 令人感到亲切 ”获得特别奖励奖的竹中聪宏只有20 岁, 他在文章中写道 : “现在的日本, 有比蟹工船上死去的劳工还要多的人们, 被生活所压迫再次 ,读者或媒体最为关注的不是小说的“文学性”或“现实性”, 而是其“隐喻性”或“象征性”作为一部现实主义( 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小说, 《蟹工船》对渔工的艰苦生活做了细致入微的描述, 而当今的读者关注的并不是小说中具体的“生活”, 而是抽象的“艰苦” , 并将之与个人的现实处境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共鸣 ; 另一方面 ,寓于“真实性”之中的“倾向性” , 即觉醒一团结一斗争的“方向”, 也为如今的青年人提供了精神上的鼓舞与动力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蟹工船》 的再度流行并非仅仅是由于它的“文学性”, 而首先在于它在思想、象征或“倾向”上契合了当代 读者面临的社会问题, 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想像性的满足”或者说, 正是青年人的现实境遇, 使他们选择了这部小说。
这里, 我们有必要对日本工人尤其是青年工人的状况略作一些介绍与分析1990 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停滞与不景气, 使日本工人的总体状况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动,而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则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工人生存状况的恶化这主要表现在:日本企业引以为豪的终身雇佣制与“年功序列制”的瓦解, 工人福利的消失, 不稳定的或临时性的用工方式 ,如“派遣工”呈大幅度上升, 临时工现在占到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 贫富差距的拉大, 使“一亿总中流”——即生活属于中等程度的国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在结构上瓦解 , 出现了新的“贫穷阶层”, 如今日本已成为发达国家中贫困率排名第三的高贫困率国家; 劳动强度的加剧与劳动时间的增长, 不断有“过劳死”的新闻在媒体曝光, 也有不少员工因工作上的压力而自杀; 青年人就业难、大学毕业生就职难的现象日益凸现,日本媒体指出,当前由于经济不振和雇佣关系恶化, 大学毕业生们面临“就职冰河期”, 即使一流大学的毕业生 , 也难于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样的社会现实, 可以说是“ 《蟹工船》 现象”出现的背景与主要原因, 然而“《蟹工船》现象”的出现不是孤立的, 新版与漫画版《资本论》的畅销, 也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 另据报道 , 近年来每年都有几千人申请加入日本共产党, 而在新入党的党员中,30 岁以下的占到两成左右。
另一方面 , 占据日本文化主流的是资本主义的消费 文化、娱乐文化与流行文化, 在文学界则是村上春树、 村上隆等作家 , 以及通俗小说与“另类作家”, 这些作家的作品很少触及具体的社会现实 , 而以虚幻的想象给读者以满足, 在思想界则是右翼的或保守的力量占据上风, 将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 比如将失业问题解释为中国、韩国、朝鲜“夺走了他们的饭碗”,从而制造出以民族主义情感为内核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 , “ 《蟹工船》 现象”的出现, 是日本社会与文化思潮的一个具有症候式的现象 , 这可以说是 当代青年 试图对自身处境与命运进行认识与把握的一种反映, 也显示了左翼思想与文化在日本社会影响的增强, 这在“金融危机”之后必将会有进一步的显现3、“反思” , 或者启示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蟹工船》 现象” 只是一个征兆或开始, 尚不能作为左翼文化占据优势的一个表现, 这从以下几个现象可以看出:( 一) 新潮文库版的《蟹工船》一书, 还附有小林多喜二的另外一篇作品《为党生活的人》, 这是小林多喜二转入地下负责部分党务时期的小说 , 也是更具党派色彩的左翼小说, 但在这次的畅销与广泛的讨论中, 《为党生活的人》显然没有受到同样的重视, 甚至很少被提及,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尽管青年人关注《蟹工船》与小林多喜二 , 但这种关注是有限度的, 仅限于与个人经验引起共鸣的部分, 而并没有扩展到理论上的较深层次;( 二) 与上一个现象相似, 小林多喜二与《蟹工船》的畅销, 并没有带来其他左翼作家作品的畅销, 而只是一个孤例,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 “我走了几家书店, 只有看到新潮文库的 《蟹工船》成列成堆, 其它的普罗列塔利亚文学, 举例说德永直的《没有太阳的街》完全看不到”。
这同样说明了青年人对《蟹工船》与左翼文学的“接受”是有限度的,或者并不是有清醒的认识与把握的, 而只是处于朦胧的、 经验层面的认同;( 三) 在日本的畅销书市场上, 最畅销的书往往会达到上千万册, 或者几百万册 , 如村上春树的 《挪威的森林》 , 以及一些历史小说、侦探小说等, 与这样的销售数量相比, 《蟹工船》的“畅销”其实也是有限度的,而这也只是在文学书籍范围内比较, 如果与充斥畅销书市场的各种政治、经济、实用、励志类图书相比 , 《蟹工船》对青年读者、对当前文化整体上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有限的另一方面 ,“《蟹工船》现象”在日本尚未引起对左翼文学或左翼文化的深刻反思,而只有在这种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