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岳麓版历史选修3《缓和与对抗交替》课件1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621.07KB
约31页
文档ID:48261148
岳麓版历史选修3《缓和与对抗交替》课件1_第1页
1/31

第17课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 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与冷战局面的终结课标要求: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 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 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一、美苏争霸--“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①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国际大背景:西欧、中国、日本崛起,世界 出现多极化趋势;反对霸权主义欧共体 日本美国中国苏联第三世界一、美苏争霸--“缓和”--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1、美苏关系缓和的原因:①国际关系出现多极化趋势②美苏的军备竞赛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 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1975年共历时14年,是二战后 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先 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尖端 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 35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示威美国飞机轰炸河内洲际导弹数量1968年 美1054枚 苏858枚1978年 美1054枚 苏1400枚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 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 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一、美苏争霸--“缓和” 2、美苏的对外政策:美:尼克松主义-收缩海外力量,对苏“缓和” 的政策。

苏: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策略和麻痹西方的缓 和战略问题1:20世纪60、70年代,美苏双方的对 外战略有什么重大调整?调整的基本内容 各是什么?你能不能分析原因?一、美苏争霸--“缓和” 3、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1972 尼克松访苏1975 欧安会召开二、美苏争霸--“对抗”1、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的同时,积极在全球扩张2、 表现:①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政策顶峰② 1980年美国提出“卡特主义”③1981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的遏制政策三、美苏争霸--“第二次缓和”思考问题:美苏“第二次缓和”指的是哪次关系的 缓和?具体表现怎样?为什么会走向缓和?1、“第二次缓和”表现: 1)苏联收缩力量,不干涉东欧,美国放松了与苏联 的对抗 2)美苏领导人频繁会晤,谈判两国之间关系 3)标志---1987年,双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三、美苏争霸--“第二次缓和”1)苏联的经济面临巨大困难 2)戈尔巴乔夫提出 “新思维”理论 2、走向缓和的原因3、特点:相对的有限缓和里根主义、销毁的导弹有限四、“冷战”的结束问题:什么叫做东欧年?东欧为什么会在1989年发生 如此剧烈的政治动荡?你能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原因 ?1、东欧剧变 原因 1)长期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其弊端阻碍其发展; 2)苏联因素,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减轻;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一切机会渗透自己的力 量。

问题:曾为实力超群的苏联为什么最后走向了解体 ?2、苏联的解体 1)标志---1991、12 独联体成立 2)解体的原因:1)根本:斯大林体制的僵化,改革的失败,长期 的争霸,国力的消耗,经济衰退 2)内因: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国家 政策的变化,导致国内局势失控 3)外因:西方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 4)催化剂:八一九事件 3、“冷战”的结 束1989东欧剧变1990德国统一1991苏联解体实质:东欧各国和 苏联社会制度发生 根本性变化标志:两极格局瓦解缓和1972尼 克松访 苏对抗第二次缓和冷战结束1987导 弹条约①1979苏联侵阿富汗 ② 1980年“卡特主 义”③1981里根主义1989东欧剧变1990德国统一1991苏联解体思考1:归纳总结出美苏争霸在60年代后期 ——80年代双方态势的变化历程,找出态势 变化的原因思考2:在争霸的三个阶段中美苏对中国的 政策有什么样的变化?时间50年代中-60 年代初60年代末-70 年代末80年代中后 期领导 人美国 政策苏联 政策争霸 态势赫鲁晓夫 、肯尼迪和平政策平起平坐 共同主宰勃列日涅夫 、尼克松既有缓和 又有紧张 优势在美尼克松主 义积极进攻苏攻美守 优势在苏戈 尔巴乔夫 里根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全球收缩 “新思维”美攻苏守 优势在美时间50年代中-60 年代初60年代末-70 年代末80年代中后 期美国 对华 政策苏联 对华 政策孤立和反对 中国推行霸权政策 ,造成中苏关 系恶化同中国实现 关系正常化进一步对中国 进行军事威胁 ,致酿成边境 武装冲突美中关 系时好 时坏改善与中 国的关系思考3: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或启示?(课标)1、人类社会必须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害人又害己 (军费开支、经济恶化)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社会制度核意 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强加到别的国家身上,我们必 须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主要内容:“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对二战以后的国家领土政治现实加以确认促进经济贸易、科技、环境以及人员接触、 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

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 国内: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 的游击队遍及全国各地;国际上,苏联也空前孤立,联合国大会在1980 年1月即通过提案《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 和全部撤出阿富汗》1986年,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 15日,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据统计,由 于侵略阿富汗,苏联军队死亡13833人,负 伤49985人,致残6669人,失踪330人,物 资消耗超过400亿美元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美国为首的西方 各国反应强烈美苏关系紧张二、紧张与缓和并存——第三阶段:80年代1、卡特主义用武力遏制苏联南下, 强调实力和军事遏制1977—1980年任美 国第三十九任总统卡特主义:任何外部势力 想控制波斯湾地区的任何 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利 坚合众国切身利益的侵犯 ,对这种侵犯,将用包括 军事力量在内的一切必要 手段予以击退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1981-1988)1981-1988年里美国在欧洲、太平洋、中东以及其他美国疆界之 外的地区,有着广泛的义务和安全利益这就需要美 国担当起“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领导责任 ”。

——里根1986年对外政策咨文根(1)试图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情报等各种手段遏制苏联的力量(2)主张从实力出发,同苏联从实力出发, 同苏联对话和谈判,对苏联施加压力美国于80年代中提出这一计划的原因是什么?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苏联经济则陷入困境 ,美国企图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2、里根“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尼克松主义1、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 重挑战 2、内容:①调整与欧、日、中国的的关系,实行必要的局部收 缩确,保战略重点②维持与苏联的均势,从实力出发,以谈判为手段, 继续与苏展开争霸斗争实质: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 集团为维护既得利益,保住已有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 一种新的策略欧安会召开1、背景:美苏关系缓和 ;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 权国家 2、召开:1975 参加国:欧洲大多数国家、美国、加拿大 3、成果:《赫尔辛基宣言》确立原则:“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 以武力相威胁” 战后的一些国家政治和领土得到确认 进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合作影响:东西欧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一定的缓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