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确立“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体制框架,形成结构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为此,要探索构建政治、行政、学术权力耦合机制;探索构建学校、院部、系所分层管理机制;探索构建决策、执行、监督制约协调机制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权力,配置,机制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确保权力正确行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取得的重要经验和实践成果,是对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于规范权力运行、提高管理效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意义十分重大十七大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高校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建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确立“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体制框架,形成结构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内部权力运行机制。
一、探索构建政治、行政、学术权力耦合机制 耦合,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本文将耦合概念运用于高等学校的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旨在寻求适合不同高等学校特点的最佳联合方式,建立有效的权力运作决策模式在高等学校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障决策和运行符合教育规律,实现高等学校的任务和功能三者只是规范的内容不同、权力主体和活动方式不同有机耦合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可以产生良性互动,起到协调动作、放大效果的作用 1.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转变党的领导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仅是政治要求,而且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这一领导体制对我国高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着眼于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充分发挥,积极探索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校长管理、教授治学三者有机结合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
在这一内部管理体制中党委是领导核心,其使命可以概括为统揽全局,把握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方向,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校长是这一内部管理体制的中枢和关键校长作为学校法人代表和最高行政首长,在党委的集体领导下,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行政管理工作校长要向党委负责,执行党委的集体决定教授治学是大学的本质要求,以教授为主体组成的各种学术组织如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是教授群体发挥作用的组织载体和制度平台,在学术事务上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内部管理体制,既坚持了党委对学校的统一领导;又体现了教授治学,保障学术权力得以实现;同时强化了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的指挥功能,体现了民主集中、权力制衡、集体决策、科学管理的原则 实行这种内部管理体制要求转变党的领导方式,要把传统的党政统揽全局、直接统治的模式转变为协商、合作的治理模式党委书记和校长应按照“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标准选配,并且在某一领域有较深造诣为体现高校决策机构的学术性,要改变目前高校党委大多由学校主要领导和党群部门负责人构成的局面,提高高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学术“含金量”,使权力和学术紧密结合,党委会中应有相当部分的党员教授,这样既能保证宏观管理的方向性,又能提高重大决策中学术权力的参与度。
2.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学术权力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存在行政权力过大、学术权力过小现象,学术权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术权力的作用失灵,进而影响了高校整体目标功能发挥的失效提升学术权力的地位,关键是要建立正式的教授组织和机构,并从法规和制度上维护该组织的合法权力要在体制上为学术权力参与学校的决策管理定位,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避免随意性①承认并尊重学术权力,就应首先在制度设计中明确给学术权力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建立发挥其职能的制度保障机制,并通过正式的学术组织机构来加强建立健全各级学术组织,关键是真正赋予其决策职能,选拔学术上有造诣、对学校事务热心关注、有责任心的教授充实到各种委员会中来,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策教授必须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拥有决策权力,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教授委员会就是充分体现教授治学的权威机构②只有将学术问题的决策权回归学术机构,切实履行其职能,学术权力提升才能得到保障高校学术组织要淡化行政色彩,其成员应以学术带头人为主,除适当考虑学科的覆盖面以外,不应过多地为“双肩挑”人员预留席位,以免在学术组织的活动中渗入行政意志的影子 3.建设职业化管理队伍,切实规范行政权力运作 “正如高深学问的发展需要专门化一样,在学院或大学的日常事务方面也需要职能的专门化。
事务工作和学术工作必须区别开来,因为每一方面都有它自己的一套专门的知识体系③行政权力作为制约学术权力的一支重要力量,其队伍建设势必影响到学术权力能否正常得以发挥建设职业化的高校管理队伍,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高校事务主要是学术事务,高校行政系统和专职行政人员开展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高等学校的教育目的行政人员要摒弃旧的“官本位”思想,淡化领导和指挥意识其次,要做好高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培训制度,使他们掌握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管理思想最后,必须实行严格的聘任制和职员制要建立一套关于高校管理人员选任、岗位职责以及考核内容等方面的制度体系此外,在我国高校内部权力结构中,行政权力长期处于中心地位借助等级森严的科层制执行体系,行政权力具有极大的刚性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以规范行政权力,确立行政权力的行使范围和运作机制 4.强化校长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中的协调作用 校长在高校中的作用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作用,二是凝聚作用,三是协调作用高校的组织特性决定着其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并存,二者的矛盾和冲突贯穿于高校的整个运行过程中。
依照现行高教法的规定,作为权力代言人的校长集两种权力于一身,既扮演着学术角色,也扮演着行政角色作为学术组织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学校长其内部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处理好以自己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尤其是教授团体拥有的权力关系运用好这两种权力,使它们均能根据学校的使命和日标各得其所、各显其长、各尽其能、各司其责,以达到大学内部的高度协调④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权力观、工作背景对平衡高校两大权力系统,协调二者关系、整合不同群体利益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蔡元培“有容乃大,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和教授治校的管理理念,为旧北大的改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思想成为学术自由的典范,一直影响着北大建设与他前后同期的蒋梦麟、梅贻琦等几位校长都坚持学术自由原则,成为中国卓有建树的大学领导人我国以往大学校长在大学自主办学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领导体制中,党政职能划分不清,校长在高校组织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证在原有体制的影响下,校长长期偏向行政管理,形成惯性思维,忽视学术权力地位因此,在新的体制改革中要克服这种弊端 二、探索构建学校、院部、系所分层管理机制 从高等教育规律来看,学术权力的基础在底层,学术权力愈大,底层权力愈大,高等教育发达特别是实行讲座制国家的高校,底层学术权力特别大。
我国高校由于行政集权,院(教学部)、系(研究所、学科)权力很小,甚至有的高校院、系无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多数高校暴露出管理重心过高,权力集中于校级决策层及其职能部门,学院丧失主体地位,事权和人、财、物权严重失衡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学科的日益综合化、高校自主权的扩大、办学体制的多元化等发展要求,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 1.合理划分校、院、系三层次的管理权限 要明确界定校、院、系各层次之间的权力界限有人提出,“校、院、系的基本职能定位在确立三个中心:学校成为‘决策中心’,学院成为‘管理中心’,系(所)成为‘质量中心’⑤这是学术界关于校、院、系三层次职能分配和权力范围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在分层管理中,学校将相应的权力下放给学院,校一级主要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思路,通过宏观调控,指导和协调各级关系,成为“决策中心”校部要形成科学决策、规范管理、有效监督的机制,学校的决策肯定要影响到学院,职能部门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明确划分学校与学院的管理权限,学校不能干涉学院的内部事务,一般采取目标管理责任制形式,但学校并不是不管,在权力下放的同时,学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留一定的决策权和审定权,甚至必要时收回部分授权,防止学院自主权过大后,各学院各自为政,引起“诸侯割据”倾向。
在对学院进行放权授权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权力监督与制衡机制 在管理方式上,学校应当由直接行政管理、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以保障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系所是大学组织的最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单位,主要职责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最后归结为提高学院的教学、科研的整体实力,因而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以学科和职能作为划分依据,成为“质量中心”的定位比较合适从本质上说,学院是大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管理的基本网络和学校的基本生态实行分层管理,把管理重心下移于学院,学院一级是大学内部拥有一定权力和职责的独立实体,根据学校的政策与规划,主要负责本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人事、财务等行政管理,是学校的“管理中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