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罗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初探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0MB
约12页
文档ID:32349969
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罗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初探_第1页
1/12

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以讲会、乡约治郡——明代大儒罗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初探 李丕洋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内容提要 】 明代中期的儒学思想家罗汝芳,笃信孔孟所倡导的政治哲学,在其二十余年的 从政生涯中,坚持以德教重于刑罚的方略进行社会治理,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本文专门 探讨罗汝芳的治世实践与理念中所具有的四个特点,旨在揭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高明与不 足,以彰显儒家政治哲学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并为当代政治体制改革的事业提供有益的思想 借鉴 关键词 】 治世德教刑政讲会乡约源远流长的儒家思想,以内圣外王为基本纲领,社会治理观就属于外王之道的范畴自 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儒者有幸得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机遇,从此以后,名儒 辈出,或为宰辅,或为循吏,或为清流,都在不同层面上实践、弘扬儒家的治世理念其中, 明代中期的思想家罗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成效突出且富有特色,堪称儒家社会治理 思想的一个活注脚本文拟介绍、分析大儒罗汝芳的政治实践与治世理念,从中揭示儒家社 会治理思想的高明与不足,以为当代改革开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事业提供借鉴一、罗汝芳的从政生涯和治世历程罗汝芳 (1515 一 1588年 ),字惟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

他出生于一个儒者家庭,少 年起即以 “兴起斯道为己任 ”,从不把个人的富贵显达放在心上他三十岁会试得第,却说: “吾学未信,不可以仕 ”不就廷试,飘然返乡从此 “寻师问友,周流四方者十年 ”1到 了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 ),罗汝芳已经三十九岁时,他觉得自己学问根基已经牢固,方才 入京参加殿试,中三甲,被任命为南直隶安庆府太湖县知县到任之后,他以机智神勇的方 式扫除了为害一方的湖盗, “积年之寇,俄顷平焉,人以为神 ”2于是,他在当地百姓之中赢 得了巨大的声望,百姓们非常乐意听从他的政令和教诲,罗汝芳也由此而积极地开展自己的德治和仁政史载: “(罗汝芳 )复流移,修庠序,令乡馆师弟子朔望习礼歌诗,行奖劝焉 立乡约,饬讲规,敷演 《 圣谕六言 》 ,倦倦勉人以孝悌为先行之期月,赋日完,讼日简, 闾阎颂声,台司荐疏籍籍也 ”3古代的县令,虽然品级不高,却是不折不扣的 “百里侯 ”,而一县之邑,按照俗话说,lf明罗怀智: ‘罗明德公本传 》 ,引自 ‘罗汝芳集 》 , 829页,南京:风凰 f{{版社 2003年以下版本同 2【 明 】 曹胤儒: 《 罗近溪师行实 》 , 《 罗汝芳集 》 , 833页。

按: ‘行实 》 作者曹胤儒,为罗汝芳之入室弟子记载罗汝芳生平的传纪很多,以此 ‘行实 》 为最详3同上, 837页255国际儒学论坛 ·2010“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能够治理好一个县,才具备进而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罗汝芳在太 湖县任职三年,政绩显著,因此秩满之后进京述职,被任命为正六品的刑部主事 (后又升为 员外郎、郎中 )公元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四十八岁的罗汝芳被任命南直隶宁国府知 府,下辖六县,较从前而言,他有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史载:“师之宁国,凡士民入府,则教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或日: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 足以治宁国乎 ?’师日: ‘奚啻宁国已也. ’数月,教化大行,远迩向风.且联合士世各兴讲 会,清逋欠,修堂廨,建志学书院.堂事稍毕,即集郡缙绅 (某某 )辈,相与讨论郡邑库 生侍坐听之,人各感动. 师开导不倦,多至夜分,精神契合,民亦潜孚,且日迁善.郡 堂经月鞭朴不闻.诸公笑日: ‘此翰林院也,岂云郡堂哉 !师日:是皆从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中来也. ’”1从上述记载可见,罗汝芳治理宁国,完全是按照儒家仁政和德教的思想来进行的,并且 也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农耕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一个高明的执政者的施政方式应该是无为和有为的统一所谓无为,即是轻徭薄赋,不夺农时,让老百姓自己从事男耕女织的生产活动,这样,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所谓有为,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积极推行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让之道,使每个人的言行举 止都符合宗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前面的 “无 为之政 ”,儒家和道家之间,在谣汉初年就已经达成了共识,而后面的 “有为之事 ”,只有儒 家认识到孟子曾说: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 孟子 ·滕文公上 》)2 因此,当一个儒者担负起治国安民的重任时,在坚持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同时, 一定不会放弃教化百姓的责任作为一代大儒,罗汝芳担任了一方知府,自然会以积极而真 诚的态度去从事对百姓的德化工作,并由此取得了公认的成效史籍对此评价说: “迨守宁 国,教化益行 宛陵六邑,一时有三代风,六郡亦闻风归化 ”3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 统治阶级内部,有的官员起初听说了罗汝芳 “以教化代刑政 ”4的施政方法后,不以为然, 把罗汝芳当成 “迂士 ”,后来到宁国府视察之后,方才相信罗近溪的治理之道是如此的卓有 成效。

史载:适吉泉王直指按郡,郡中寂然无事.王谓所属日: “人言罗守以学会、乡约治郡,予始 讶其迂今阖郡相安无事,则信乎其为卓异也. ”因命集父老子弟而观其歌诗、习礼,王深 加奖赏且谕之日: “察院旌赏,不可易得.况他郡皆惩恶,而此郡独赏善,尤不易得也. ” 5“罗守以学会、乡约治郡 ”一句,在杨起元所写的 《 罗近溪先生墓志铭 》 中记为: “太l同上, 838页 2《 四书集注 》 , 372页,长沙:岳麓书社 1987年由于四书广为人知,以下孔孟之言凡引此书者只注篇名3 f明 】 詹事讲: ‘近溪罗夫子墓碣 》 , , 505页260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而习俗美也. ”1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王者承天意 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同上)“阳之出也,常悬于前而任事,阴之出也,常悬于后而守空处.此见天之亲阳而疏阴, 任德而不任刑也. 故圣人多其爱而少其严,厚其德而简其刑,以此配天 ”2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提倡 “任德而不任刑 ”,并不是废止刑罚而不用,只是德教与刑政 之间,坚持以前者为本罢了。

自董仲舒之后,儒家的德治观已臻成熟,再无大的变化,但是, 只有获得从政机会的人,才能将这种以德化民的思想付诸实践罗汝芳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幸 运者,他中进士之后,执掌一县、一府,甚至代管一省之政务,因此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 将这种以德化民的施政模式贯彻推行,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罗汝芳通过兴办讲会、订立乡约以化民淳俗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是 他非常注重符合宗法制度的伦理观念的培养,特别是到处宣扬 “孝、弟、慈 ”和 “圣言六谕 ” 先说前者, “孝、弟、慈 ”一语出自 《 大学章句 》 第九章,原文是: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 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3罗汝芳认为,这三项美 德可谓抓住了君子之德的要领,比起其他诸种德目来,更加切己近身他说:“若泛然只讲个德字,而不本之孝、弟、慈,则恐于民身不切,而所以感之、所以从之,亦皆漫言而无当矣. ”4 据此,他每到一地,便不厌其烦地向士民们宣讲 “孝、弟、慈 ”三德,例如,他在讲会中说:“夫孩提之爱亲是孝,孩提之敬兄是弟,未有学养子而嫁是慈.保赤子,又孩提爱敬之 所自生者也此个孝、弟、慈,原人人不虑而知,人人不学而自能,亦天下万世人人不约而 自同者也.今只以所自知者而为知,以所自能者而为能,则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人自法之, 便叫做 ‘明明德于天下 ’,又叫做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也. ’此三件事,从造化中 流出,从母胎中带来,遍天遍地,亘古亘今。

试看此时薄海内外,风俗气候,万万不齐,而 家家户户,谁不是以此三件事过 El子也.只尧、舜、禹、汤、文、武,便晓得以此三件事修 诸己而率乎人.以后 (帝王 )却尽乱做,不晓得以此修己率人,故纵有所为,亦是小道;纵 有治平,亦是小康.却不知天下原有此三件大道理,而古先帝王,原有此三件大学术也. ”5类似的言语在 《 罗汝芳集 》 中还有很多,兹不赘述概而言之,罗汝芳认为, “孝、 弟、慈 ”三项美德,并不只是适用于家族内部伦理关系的建设,而且可以推广扩充,直至 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罗汝芳根据自己多年仕宦的亲身经历,十分肯定地说: “予叨 仕进,自极北边陲,率海而南,历涉吴、越、闽、广,直逾夜郎、金齿,其深山穷谷,岁时1‘天人三策 》( 一 ), ‘董仲舒集 》9 页,北京:学苑 ilj版社 2003年2‘春秋繁露 ·基义第五十三 》 , 《 董仲舒集 》278 页3《 四书集注 》 , 14页4‘罗汝芳集 》152 页5‘罗汝芳集 》108 页261国际儒学论坛 ·2010伏腊之所由为,未有一方一人而非孝、弟、慈、和以行乎其间者,则其习俗虽殊,而其性固不甚相远也.”1 或许看到人们习惯于将 “孝、弟、慈 ”三德限用于家庭伦理生活的范围之故,罗汝芳有时便直接引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定下的六条圣谕,进一步宣扬他的道德教化。

所谓圣谕 六言 (有时又称 “高皇六谕 ”),内容相当简明,即是: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教训,此处是教诲之意,无责罚的含义在内 )2“圣谕六言 ”比起罗汝芳常讲的孝、弟、慈来,已经突破了家庭伦理的范围,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但是,它与孝、弟、慈三德本质上并无二致,实际上仍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在社会 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对于圣言六谕,罗汝芳在乡约和讲会中宣讲起来也是不遗余力的,现存《 罗汝芳集 》 中有三篇完整的乡约训语,其中就包含了罗汝芳详细地向民众解释圣言六谕的 内容,仅引其中一段如下,罗汝芳说,、“孝亲敬长,睦乡教子,是自尽性分的事.此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二句,是远祸害的事.盖人生有个身,即饥妥食,寒要衣,有个家便仰要事,俯要育,衣食事育,一时一刻 不能少缺,若无生理,何处出办 ?便须去作生理 人生在世,须是各安其命,各理其生. 如聪明便用心读书,如愚鲁便用心买卖,如再无本钱,便习手艺及耕田种地,与人工活,如 此方才身衣口食,父母妻子有所资赖,即如草木之生地虽不同,然勤力灌溉,亦各结果收成 若生理不安,则衣食无出,饥寒相逼,妻子相闹,便去干那非理不善的事,求利未得,而害 已随之,大则身亡家破,小则刑狱伤残,眼前作恶之人,昭昭自有明鉴。

凡我会众各宜劝勉, 以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从这段会语讲义中可见,罗汝芳面对百姓大众,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言语来宣讲圣谕六言, 把 “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的道理讲得浅白而实在在这些训语之中,没有子日诗云,没有 俳偶对仗,都是清楚明白的大实话,难怪各地百姓们听了之后, “咸依恋环听,不能舍去 ” 在此,罗汝芳突破了官方儒学的话语习惯,把儒家思想渗透到民间百姓的心中,成为人们自 觉自愿的生活习俗,可以说他对儒学民间化的贡献,是相当突出的正因为如此,罗汝芳的 治下,无论是一县、一府,还是一省之广,都能够达到 “争斗渐息,几于无讼 ”,甚至于 “一 时有三代之风 ”4的治世局面其次,罗汝芳在道德教化中注重扬善而不直接惩恶,他仅仅是通过教诲劝导来启发人们心中的道德自觉性,从而自觉地戒恶而迁善有一则故事非常耐人寻味,史载: 有巨室兄弟构争,其弟往诉于子 (指罗汝芳 ).子闻而痛哭流涕,请问其故子日: “予不幸无兄,有则任其所甘心焉.予亦思兄而不得,是以重有感伤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