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德化瓷器断代研究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50KB
约7页
文档ID:287687739
德化瓷器断代研究_第1页
1/7

德化瓷器断代研究一、宋元青白瓷宋元徳化窜的瓷业状况,最为确切的记载见诸元代意大利苦名旅行家 马可•波罗著述,《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写道:繁荣的刺桐(泉州)港附近, “屹立着廷基(徳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他值得注意 的地方……,大屋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能买到八个瓷 杯”考古发掘方而,盖德碗坪仑窑址与潯中屈斗宫窑址经过科学发掘, 取得重大收获并编写成报告《徳化帘》根据发掘资料,前后可划三期i期,以碗坪仑窑址下层为代表,相当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这一时期的产品以纯白釉和青白釉瓷器为主胎体质地细致,薄而坚 致,胎骨多呈白色釉层较薄,晶莹润泽纯白釉釉色洁白,青白釉白中 泛青或青中泛口,色调深浅不一,深青呈淡绿色,浅者近口色瓷器品种 的盒类居多,其次是盘、碗、体、洗、碟、炉、执壶、注子、瓶等器物造型的特点是圈足器与平底器并重,卧足器较少,未见实足器, 底足切削较为规整其中,恻形、八棱形、菊瓣形的果盒造型饱满精致; 碗类形体高大,俗称大海碗;执壶、注子、瓶类器腹部圆鼓,极富时代特 色器类的形制作风多与景德镇窑关系密切,保持相对的一致性器物的装饰是刻划与模印并重刻划主要施作于碗、盘内里,盛行卷 草、篦纹,还有扎菜团花、莲瓣、莲花、牡丹等图案。

模印图案以盒类授 为丰富多彩,盖面中心为主题装饰,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萱草、兰 花、马兰花、茶花、海棠花、缠枝卷草、芦苇、浮萍草花与芦雁、蜜蜂、 游鱼等有的盖面印有“颐草堂先生雕造工夫”、“林立”等文字周边 点缀以卷草、卷云、水渡、联珠、连弧、弦纹构图疏密有致,既富于变 化乂层次清楚,十分细膩,造型之别致,装饰Z华丽,在江南地区首屈一 指器物利用龙窑装烧装烧工艺以托座叠烧为主,匣钵与支圈少见其 中托盘与托柱组成的塔式伞状窑具是专门放趕盒类器物的窑具,尤貝地方 特色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年代相当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这一时期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还有酱褐釉等青灰釉是 在青〔I釉的基础上,釉药成分略加变化或窑炉温度气象差异所致,与通常 的青瓷相比,颜色偏浅淡酱褐釉系仿建瓷黑釉,胎釉与建窑迥然区别 瓷器胎釉均较前期略为粗糙器物品种有盘、碗、碟、钵、炉、执壶、注 子、军持、瓶等器物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种类有所增加,圈足器逐渐趋于宽矮,并 出现实足器,足墙外侧普遍向内斜切其中多数器形与前期具有一脉相承 的沿袭或演变关系,还由于受到同时代的龙泉窑与建窑工艺影响,因而衣 现类似的形制作风。

装饰花纹在该时期趋于简单草率呈衰退现彖刻划与模印的花纹中, 卷草篦纹、莲花、缠枝图案仍有所见,莲瓣纹较前期瘦长,压卬的菊瓣纹 是这一时期装饰的崭新风格器物仍利用龙窑焙烧装烧窑具有托座、垫钵、匣钵、支圈及垫圈、 垫饼等装烧方法继续前期作风,仍以托座叠烧为主流三期,以屈斗宫窑址为代表,相当于元代早期至晚期产品皆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质洁白细致而坚硬白釉温润细腻,有的 呈现乳白色,已开明代建白瓷的先河青白釉呈水淸色,釉厚处呈淡绿色, 光泽较强,淡雅美观,瓷器品种有盘、碗、洗、钵、碟、炉、盒、执壶、 军持、瓶、盅、杯等与前期相比较,产品的数量、品种、造型都更加丰富,盘、碗、钵、 碟、洗类圈足器普遍变得宽矮,而且流行实足盒、军持、瓶、水注、执 壶等器物形体普遍变得瘦削起來其小折腰的枢府式碗、高足杯、墩子式 碗、锂锣式盘、吉字形的净瓶,均是新出现的独特造型,与景徳镇窑的形 制作风都有所雷同装饰上的显著变化,是大量使用器外模卬方法,以瘦长的莲瓣纹和缠 枝卷草纹最为盛行,还有蝴蝶、飞风、菊瓣、折枝花、牡丹等盒类器物 上的装饰极具时代与地方特色,盒盖中心主题图案有缠枝卷草、莲花、牡 丹、梅花、葵花、菊花、飞风、婴戏、狮球、钱纹与“福”、“寿”、“般”、 “金土”、“金土满堂”、“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吉祥语,周边 一般满饰缠枝卷草纹,整体构图不如以前生动活泼,显得繁琐呆板。

窑炉由龙窑改进为分室龙窑出土窑具冇支圈组合窑具、匣钵、垫钵、 托座、三足或圆形建饼、桀圈等窑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化,制作更加 规范化装烧方法以支圈组合窑具覆烧和匣钵止趕仰烧为主,利用托座叠 烧已退居次要地位覆烧器皆芒口总之,宋元徳化瓷业,均以青白瓷为主流,包括白釉器,还有青瓷、 黑釉等其发展脉络大略是:北宋晚期为迅速崛起期,持续至宋,來元Z 交工艺略冇衰退入元以后渐趋抽盛,元末则衰二、明潸白瓷明清时代的徳化尔址,虽耒经科学发掘,但通过考古调查获得了大量 实物资料,方志与著述中也多所见载,传世晶种更为常见因此能够梳理 出其发展脉络,其中H瓷的生产也大略可划分为三期一期,相当明代中叶至淸代初年弘治二年闽人黄仲昭编撰《八闽通志》已经提到“口瓷器,出徳化县” 万历十四年《泉州府志》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 明晚期泉州人陈懋仁《泉南杂志》称:德化白瓷“流播捷多”崇祯年间 宋应星作《夭工开物》云:“徳化密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清郭柏苍《闽产录异》亦说:“顺治以前,老家所制由这些文献记载 情形看,徳化白瓷约在明代成、弘之际复兴,嘉、丿j时期达到鼎盛,延续 至淸顺治朝传世或出土作品中的纪年器有正徳六年作品、“嘉靖三十八 年”青花铭白釉墓志、“万历二十二年”青花铭乳白釉双耳瓶、万历三十 八年作品、万历年间白釉花瓢、“天启四年”青花铭白釉铺首瓶、“天启 年”刻铭白釉坐式观音造像、“隆武元年”墓出土乳白釉墓志铭、棺垫、 臼、灯盏、烛台、炉与雕塑狮、人物造像等。

据各类实物观察,木期产品胎体洁口细膩,厚溥因器而异,釉色以乳 白为大宗,还有纯自、白釉泛青或闪灰等乳H釉器,胎体俗称“糯米胎”, 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卑与胎骨结合紧密济然一体,呈色温润剔透, 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质地坚实,敲击时声音清脆悠扬乳片呈 色乂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口中晕泛粉红,俗称“孩儿红”一•种白微闪黄, 俗称“猪汕口”根据呈色深浅变化的差异,乂被类比为“奶汕口”、“葱 根白”、“象牙白”、“鹅绒白”、“鸭绒白”等,明清陶瓷文献中又称 “建Z粉定”、“类(景徳镇窑)永、宣之甜白”,现代工艺界-•般称作“建 白釉”产品的品种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陈设供器瓶、炉、尊、垒、価、西、 水盂、花盆,文房用器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 案屏、笔筒,饮食器皿、杯、盏、执壶、碗、盘、碟、彙匙,还有随葬坟 墓用的棺垫、墓志铭等人物雕塑品极富艺术神韵,以佛教人物居多,如观音、达摩、如来、 文殊、普贤、弥勒、罗汉之类还有民间宗教诸神八仙、西王母、福德正 神、文昌帝君、真武帝君、天妃、关帝、寿星以及历史名人朱熹、李白等这一时期,徳化民间涌现出一批从申雕教瓷艺的能工巧匠,如何朝宗、 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

其中乂以何朝宗的成就瑕高,从其传lit的渡海 观音、渡海达摩、文昌帝君等作品工艺风格看,大体具备儿个基本特征:1、善丁•根据不同的人物形彖构思造型,整体比例准确,骨骼肌肤匀称 大方2、扭长人物头脸五官刻划,由表及里细腻、生动、传神3、注意 衣着纹理皱褶变化,刀法犀利,洗炼流畅4、往往物肋工名,以考其诚, 黔印葫芦形、方形等姓名篆文这些风格代表了徳化窑工高度的创作水平, 并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成为后世风范雕塑人物以外,将各种瓷器与堆贴、模印刻划、镂空等装饰技法有肌 地结合成型,是徳化白瓷造型艺术的又一大特点,这种风格大量地体现于 式样精好的器用文玩作品其成型具有一定的规律:1、 仿照青铜等金属器皿,常见鼎、箧、他、郢、斛、亟、爵等造型, 多装饰以模印的云雷、饕餐、窃曲、龙凤等图案,古朴稳重,格调典雅 其中香炉,极力模仿名重一时的宣德铜炉,耳、足、身要式刻意制作,加 上胎釉的珠光玉气,堪称彩质兼似有的器底还刻铭“大明宣徳年制”、“周们香孫”、“子孙永宝”等备臻精巧仿照青铜爵并加以改造的爵形 杯也是佼佼和,因其器身往往堆贴梅花故民间俗称梅花杯梅枝围成脚架, 缠绕器身,枝条苍劲挺拔,花朵怒放或含苞吐莆,冇的以仙鹤、斑鹿、龙 虎相间,格外生机盎然。

2、 普遍使用堆槊技法,将人物、动物形彖与器皿融合为一体,构造新 奇,配制巧妙如童子骑象、童子捧葫芦水注,堆塑虾、蟹洗,1 解易、球 象、蟠龙烛台、鹅颈瓶、八角梅花酒令柘、三螭执壶等3、 摹拟瓜果花叶仿生成型如葫芦形、梨形、瓜形执壶、海棠叶、叶、 玉兰花叶、梧桐叶洗等这种方法不是简单机械地套用模式,而是据原物 的形态,采用借鉴与抽象手法,以简练洒脱的线条构造成立体式,使人产 生自然活泼的联想效果4、 匠心独运别有韵味的造型此类器物多属文房用具,如透雕薰炉镂 空笔筒、堆贴达摩渡江案屏、狮纽、蟠虎、双猱、九龙纽印章、箫笛等这时期装烧窑炉有阶级窑,以匣体正烧与托座支烧兼用二期,相当于淸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这一时期的口瓷质量仍具有上乘水平,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瑶台 陶烟》诗赞:“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 o生产数量上有一定 规模,乾嘉年间邑廩生连士荃《龙潯竹枝词》犹称“白瓷声价通海”,当 然这里所称的白瓷还可能包含部分青花瓷器产品传lit白瓷品中的纪年器 所见有:康熙十四年作品、“康熙十七年”青花铭象牙釉双耳瓶、“康熙 十七年”青花铭白釉筒瓶、“康熙三十年”刻铭乳釉水盂、“雍正七年” 青花铭白釉筒瓶、“乾隆三十八年”青花铭白水盂等。

从产品特征看,这期徳化白瓷,胎质较前期略为粗疏,但质量坚实, 釉水以口泛淡青为主流,质量较好的乳口釉、纯口釉多见于康熙朝其中 纯白有的呈米浆色,类似于景德镇窑的浆自釉器形方面,有仿效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器相同的造型器物 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粘: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日用饮食器1111数量 趋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丰常产品的突出成就,是受西洋 工艺影响或根据外商捉供的式样仃蓝木,大量制造适合欧洲人饮食咖啡、 T奶等器皿,还有表现欧洲人生活题材的雕塑造像、玩具等,充满了异域 情调人物雕塑作品释道题材仍占相当比例,著名工匠有何朝宗、林希宗、 许良西等窑炉装烧以阶级窑与龙窑兼用,装烧方法以匣钵正置仰烧为主, 摒弃了明代的托座支钉叠烧方法三期,相当清代嘉道以后,有的延及民国,瓷器质量渐趋粗糙,釉色 强青白、灰白多见,技术缺乏创新,雕利工艺趋于衰落清道光年问郭柏 苍《闽产录异》记载:“德化窑,皆H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龙窑 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 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 薄,渐不足贵”,足证徳化口瓷的衰落之势。

这种衰落之势约始于乾嘉之 际,殆处在极盛而衰的过渡阶段山于窑火的兴旺,致使用于烧窑燃料的 森林资源在乾隆时期被伐殆尽《徳化县志》说:“徳化素号林区迩来 人稠用杂,旦旦斧斤;铁冶瓷窑,广需柴炭,儿并万株而赭Z,贾木者于 是不入矣”嘉庆三年◎元郑兼才《窜工》诗犹称:“……骈肩某市门, 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來,顺流价倍褪;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但 此种状况巳近乎竭泽而渔的历史回光返照气象了总Z,明淸徳化白瓷的发展,约兴起于明中叶,以明嘉、万,淸康熙 朝成就最高,清晚期趋于衰落三、明清青花瓷徳化青花瓷帑,分布范围广,产品数量之多,超越历代白瓷的生产水 平,是徳化瓷业全盛的重要标志青花瓷帘址,目前未经正式科学发掘, 们•通过历年考古调查所获标本甚巨,传世作品也有普遍发现在断代方面, 除了青花铭白釉器的纪年款作品以外,还有一些纪年款的青花器和非纪年 的具有时代鲜明特征的产品,可资断代标准其中,纪年款器除前列口釉 作品外,还有乾隆四十一年青花人物灯笼瓶、乾隆四十六年青花山水筒炉、 道光元年青花山水灯体、同治十三年青花铭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