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失衡问题分析以甘肃省20县区90所高中的调查为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84.60KB
约2页
文档ID:5311952
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失衡问题分析以甘肃省20县区90所高中的调查为例_第1页
1/2

专题研i乏丛丝丝竺塑.垒堡丝,厂—■————————————————————_U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失衡问题分析以甘豢鬻i黎壤蒸l熬瀵纂蒸满紫的调查为例参刘凯2005年上半年,笔者在参与某课题实地调研的过程当中,获取了甘肃省20个县区90所高中关于师资配备、经费投入以及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大量数据、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当前甘肃省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严重失衡,已经极大地制约了甘肃省高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一、甘肃省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失衡状况1.师资配备严重失衡各县区的示范性高中聚集了该县最优质的教师资源2004年各县区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本科毕业率在58%~92%之间,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13%~29%之间;而非示范性高中的教师本科毕业率约在22%一55%之间,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在O~l l%之间;这两项指标显示,各县区示范性高中的师资水平均远高于非示范性高中2.教育经费投入严重失衡数据显示,2004年各县区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的生均事业费拨款差距不大,示范性高中在1009~1653元之间,而非示范高中在402~1346元之间;但生均教育经费差距很大,示范性高中在2159~3625元之间,而非示范性高中在442~1806元之间;其中,各县区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事业费拨款占本校经费总收入的比重均远高于示范性高中,非示范性高中在63.1%一91.O%之间,而示范性高中在33.4%~53.1%之间;这反映出非示范性高中的自我创收能力差,对政府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很大;而示范性高中可以利用其“名牌效应”和政策上的种种特权,不但在学费的标准上要高于非示范性高中,而且还可以通过收取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等获得大量的计划外资金。

3.办学条件差异巨大各县区均投巨资建设示范性高中,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类办公、学习、教学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基本或超标达到国家关于示范性高中的验收标准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地的非示范性高中,校园布局零乱,校舍老旧,且均有一定面积的危房亟需修缮;实验室、图书、教学仪器设备等基本上是为应付检查而胡乱拼凑起来的比如泾川县自2002年起已累计投入资金3200万元对泾川一中进行重建、改造,其中有投资150万元的多媒体教室和电子备课室,总投资720万元的多媒体演播室,投资900万元、面积上万平方米的科技大楼,投资600万、建筑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等等而玉都中学、高平中学两所非示范性高中校舍则存在着大面积的土木结构,危房率分别为16.62%和20.39%;2004年泾川一中在校学生数为玉都、高平两所高中学生总数的1.6倍,但在固定资产购建、维护支出方面的费用是这两所高中总和的三倍还多二、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失衡所带来的问题1.扩大了当地高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相对充裕的经费投入促进了各地示范性高中师资水平的提升和办学条件的优化,使之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反过来又可以筹集到更多的发展资金,从而形成良陛循环。

而非示范性高中恰恰相反,经费短缺使得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提升乏力,导致学校竞争力差、吸引力弱,这又极大地削弱了学校的经费创收能力,形成恶性循环;目前各地非示范性高中均为“薄弱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加大了“校际落差”,导致了各县区高中发展的“马太效应”,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2.导致了各地高中办学的“规模不经济”————————————————————]、墅丝丝型:丛毫题研i习高中办学规模扩大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适当利用,产生规模经济效果,但规模过小或过大则会产生各种不经济的缺陷①据相关研究表明,高中办学的适度规模以1400人左右为宜,城市及县镇的普通高中规模可以适当扩大为1500人,农村地区高中为1000人②但由于高中教育资源县域内配置严重失衡,致使各地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过大且仍在持续扩张,而多数非示范性高中长期以来却因经费不足而规模普遍过小;2004年甘肃各地示范性高中办学规模在21963674人之间,而非示范性高中为320~1600人这种规模不经济的状况使得教育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利用和适当利用,浪费严重3.加剧了示范性高中建设的“扩张冲动”由于各县区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均向示范性高中大力倾斜,再加上示范性高中利用其“名牌效应”和政策上的特权,可以更多地筹集到计划外资金,甚至得到对“违规操作”的赦免,从而使得学校建设很少受到资源短缺和“硬预算”的约束,因此各地示范性高中在发展中均表现出严重的“扩张冲动”,硬件建设盲目求高、求大、上规模,在大型基建项目、校园美化等“面子工程”上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并由此欠下巨额债务。

4.限制了家庭对高中教育有效需求的增长整个高中办学的“规模不经济”和示范性高中建设的“扩张冲动”造成了高中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甘肃省各县区办学经费短缺状况加剧,地方财政无力保障正常的经费拨款,因此提高事业性收费成为各个高中自筹计划外资金的主要方式,示范性高中更是利用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大肆收取高额的借读费、择校费目前各县区高中教育阶段个人分担教育经费比例过高,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十分沉重,极大地限制了家庭对高中教育的有效需求,大量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因经济原因而被迫辍学5制约了当地高中整体办学规模的扩大当前甘肃省各县区的示范性高中均为规模过大型,不宜再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而非示范性高中则大多为规模过小型,具有较大的扩展空间,而依据“水桶原理”——水桶的容量决定于水桶中最短的而非最长的一块木板,各地扩大高中办学规模的工作重心应放在非示范性高中这些“薄弱学校”而非“示范性高中”但是,资源县域内配置失衡所导致的各地高中发展的“马太效应”,对非示范性高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景十分不利,由此严重制约了当地高中整体办学规模的扩大另外,家庭对高中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削弱了教育的供给能力,也极大地影响到各地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

三、结语国家举办示范性高中的目的是要发挥各地示范性高中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示范作用甘肃省也因此把创建示范性高中作为推动高中教育水平整体提高的突破口,旨在通过典型带动薄弱高中,促进全省高中的均衡发展然而实践证明,示范性高中的创建加剧了甘肃省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极大地制约了甘肃省高中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引下,各地示范性高中借“示范”之名而大行“应试”之实,形成怪异的“县一中现象”③;在此背景下,示范性高中和非示范性高中因资源配置失衡所导致的经费、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这两类学校在办学理念、追求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心理期望等方面迥然不同,在它们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沟通所谓“示范性”的预想,在这两种文化的分野中,也就成了自欺欺人的童话④因此,均衡高中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大对非示范性高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取消“示范性高中”的举办,引导各个高中走“特色办学”之路,并对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只有这样,才有助于高中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够确保甘肃省“十五”计划及2015年远景规划中“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注释:P————————————————一滞①马晓强:《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办学规模的几个问题》,《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3期②靳希斌:《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③樊未晨:《众多城市家长追捧“县一中模式”》,中国青年报,2005年2月18日④袁振国:《论中国教育政策的转变——对我国重点中学平等与效益的个案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刘 凯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73007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