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考古发现的浅谈一、 楚文化的概念及其时间楚文化是东周时期江、汉、淮水Z间的一种考占学文化,也就是中国占代出 任所创造的一种有自身特征的文化遗存俞伟超:“这种文化遗存有一定的吋间范围、一定的空间范围、一•定的族属 范围、一定的文化内涵在这四个方面中,一定的文化内涵是最重要的”苏秉琦:楚文化就是“楚的文化”包含四个概念:第一,是地域概念;第二, 是国家概念;第三,是民族概念;第四,是文化概念……从熊绎被封于丹阳开始到前223年昌平君亡国于秦,楚国共经历了八百多 年,四十二代国君二、 楚文化的渊源及发展(一) 來源楚文化的核心地区位于两江平原,属于长江中游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 器吋代文化属于城背溪——大溪——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体系,而这个体系具 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楚文化的主源应该是t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当地的 土著文化严文明先生概括“长江中游……该区较早有城背溪文化,其后发展为大溪文 化和屈家岭文化到龙山时代则发展为石家河文化……著名的楚文化应该是从 这里孕育起来的”二) 早期的楚文化1 •早期楚文化的年代史记中有关于楚的先祖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可能是假托 《左转》和包山楚简中都有楚人把祝融和鬻熊一样作为先祖祭祀的情况,那么祝 融应该为楚的先祖。
而真正从考古学文化上得到反映的楚人遗存应当不早于周成 王时期鬻熊受封所以考古学文化所表现的而貌可能更晚2 •早期楚文化的遗存的特征(1)村落遗址:一般面积不大,文化层较薄,有些驾驭其他适当文化层间 这些遗址大都是一般村落遗址例如枝江周家湾,是较单纯的早期楚民族文化2) 墓葬:集中发现于当阳赵家湖楚墓区除少量的贵族墓,大多数为平民 墓葬墓坑多呈窄长形,壁垂直,常有头龛和边龛贵族墓四周开始用白膏泥填 塞,但椁室还没有分箱为室3) 早期的陶器铜器与石器:遗址的陶器与墓葬不完全相同,常见的冇红陶、 红褐陶、灰褐陶、黑灰陶等,红陶和红褐陶为主,主要器形有鬲、豆、盂、盆、 罐、瓮、缸等3 •早期楚文化的大致发展大约分为楚国居于丹阳而后两个阶段虽然受封于周成王,但是由于楚国初 年处于偏僻的山区,活动区域冇限,土地贫瘠,文化比较落后初期的文化特色 不明显早期楚民族由多个支系构成,文献里有诸多记载三)楚文化时间和范围时间:一般认为东周时期的楚文化为典型楚文化范围:主要是以楚国的疆域为主楚国的疆域从西周末年到战国不断变化东 周吋其主要活动范围包括今湖北全省、湖南北部、河南南部和安徽西部一带三、楚文化考古(一)楚文化城址1. 纪南城春秋时期楚国的首都,I日址在今天江陵的纪南城,当吋称郢都,因在纪山之 南,也称纪郢。
从前689年楚文王迁都纪郢到前278年秦将口起“拔郢”迫使顷 襄王迁都河南淮阳为止,共411年首都,共20个王在此执政,是当时南方第一 大都会纪南城东西长4. 5公里,南北宽3. 5公里,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墙周 长15. 5公里,残高6. 7米,夯筑城内外的地里都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据 勘测,仅2力• 5千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就有古墓200多座2•淮阳陈城《史记•楚世家》:“二十一年(前278年),……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 北保于陈城陈城即楚的陈邑,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淮阳现淮阳城关有古城遗址, 出土遗物有类似纪南城发现的陶器、筒瓦、板瓦,还有铜蚁鼻钱和铁器3.寿县寿春城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 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 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 系统规划有水道这种城市布局与同吋期列国都城相比可谓别具一-格发掘的 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国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 大、年代与墓主确切、岀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认定的唯一一座楚王 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约400公斤。
楚墓的分区楚系墓葬研究五个有利条件:分布范围广;发掘和保存数量多;类别齐全; 保存普遍较好;时代系列比较明显但是由于楚国领土和文化的复杂性,楚墓在墓葬特点、葬制、等级、发展序 列方面存在较大差异1. 纪郢区纪郢区即员1(都江陵纪南城四周的楚墓区,包描江陵、沙市、当阳、枝江、荆 门等县市境内的一些楚墓,中心地域是以纪南城为中心的数十公里的范围此区 楚墓的特点是数量多、类别全、时间长2. 鄢郢区鄢郢区包括宜城至襄阳一带的楚墓,主要有两片,一片是宜城楚皇城)附近, 另一片在襄樊市邓城附近3O丹淅区此区指豫、鄂交界的丹江口一带,包括丹、浙二水交汇处,即现在河南渐川 与湖北那县一带目前发现楚墓的地点主要有浙川下寺、毛坪和那县尤以下寺 墓地最为重要是处春秋吋楚国上层贵族墓地坑上无封土,墓坑不设台阶,也无 墓道,头东向,春秋中期至晚期4•城阳区(信阳区)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和纪郑区楚墓多所类似,然繁杂的木椁、巨大的镇墓曽 为别处所少见5. 东鄂区包括湖北的鄂州、大冶、黄冈等县市主要为一些无封土的小型土坑墓,也 发现了一些中小型的封上墓总的特点是类别不高,时代偏晚•墓坑方向不似纪 邪区冇规律,东西向稍多,南北向略少;随葬器物虽仍以鼎i敦、壶(陶礼器)为 主,但器型与江陵等地的有较大差别。
6. 洞庭区这一墓区包括湖南岳阳,泪罗和益阳等地发现的楚墓,目前以益阳发现和发 掘的墓数为最多,己发掘240多座,泪罗也已发掘60多座公从已发掘的墓葬来 说,均为小型墓,类别不高,时代主要为战国墓7. 澧州区(临澧区)楚墓较集中的乂一大型墓区,以临澧九里附近发现的楚城为中心,主要包括 隋唐以来的澧州(或澧阳郡)即现代的澧县、临澧、石门、慈利以及常徳、松滋等 地此区墓葬除澄县的可早到春秋外,其余主要为战国时代长沙区(湘中区)指湘水中游地区,包括长株潭等地,此区发现最多最普遍的是-•些类别不高 的小型墓,以长沙最为集中,发掘数仅次于纪郢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楚文 化的许多共性外,述冇许多鲜明的地方特点9 •黔中区此区主要指现在的湖南湘西地区,包括张家界、桑植、桃源、保靖、古丈、 辰溪•、淑浦等地发现的楚墓,类别均不高,形制与湘中等地相同且较简单,出 土物也不及湘中等地丰富最大的特点是楚巴文化共存10•苍梧区:这是楚国的南疆,包括衡阳、耒阳、郴州、资兴等地11.陈郢区公元前278年至公元询241年楚迁都陈城(今淮阳)的墓葬区,.以淮阳平粮 台楚国中.生一层贵族墓地最为重要,上层贵族与纪员0区基木相同,吋代偏晚。
12.寿春郢区较集中的是寿县长丰,是一处典型的战国晚期楚国中层贵族墓地葬形制和 主要随葬詁与以前基木相同有些受到秦文化影响二)战国楚墓的特点:战国楚墓一般均为土坑竖穴,很少为洞室墓,方向有较强的规律性(东向) 中层贵族以上的楚墓,墓坑上都有封土战国楚墓拥有台阶和长斜坡墓道也是楚墓与中原地区大型墓葬的一个区别 中上层贵族墓JT往往有多级台阶,台阶一级一级往下收缩,直至棺椁平民墓则 一般无台阶较高层的贵族一般椁分多室,棺有多重椁室一般为长方木垒成楚墓中的 棺也多为外中内多重多层战国楚墓中随葬詁有一个特点,就是兵器在品种、数量、类别上与洛阳等中 原地区比都比较多,特别是剑随葬非常普遍从上层贵族到一般平民都喜欢用剑 数量众多的精美漆器也是战国楚墓的一大特征四、楚文化的遗物从地下出土的楚文化遗物,包括铜、铁、铅、锌、金银,漆、木、竹器,陶、 玉、石、骨、蚌、琉璃器,丝、麻织物,竹、木简,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骸和农作 物等,用途社稷了楚国社会各个领域,反映了楚国各方而的水平青铜器楚文化铜器的几个特点:1.大部分发现于楚墓内,以护国澳际贵族墓出土的种类较全,用途广泛,文 化特征明显以铜礼乐器最为重要除楚墓外,一直也出土了一些铜器,一般以 实用器为主。
2•楚铜器中,包括蔡器、徐器、黄、曾器等住过铜器这些铭文标注的诸国 铜器多具楚文化特征,实际上归为楚文化铜器而这从侧面表明了湖文化体系是 在江汉淮地区青铜文化发展基础上,随楚国统一事业而逐渐形成的3. 出土的铜器中,往往有不属于楚文化的铜器,例如越式鼎、和巴氏器物则 分别屈于越文化和巴文化,不但出土于楚国江南边疆,纪南才周围也屡冇发现, 反映了楚国境内同时还有其他民族的存在4. 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他国重要兵器,例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徐王义 楚剑等5. 楚铜器还出土于楚国境外其中以三系天马-曲村北赵晋侯墓地出土的 “楚公逆”编钟8件最为重要铁器及其他金属器具发现的楚铁器较多,可分为容器、兵器、生产工具和杂器磊1那个容器主 要冇抽,铁组铜抽、釜、J甘坍,并且有剑、矛、匕首、戈、生产工具和扎起 主要有锄、锤、斧、削等三) 漆器考古发现表明,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漆器的主要产地,丰富的漆器是楚 文化的基本特征其漆器胎骨以竹、木为主,还冇夹红胎、皮胎等可分为:1 •生活器具:主要有耳杯、豆、樽、盒、盘、勺、箱等等,数量最多的是耳 杯,貝:次就是豆、樽、盒2•娱乐器具:有鼓、瑟、笙、箫、六博棋盘等。
以曾侯乙墓出土最多3•兵器和车器:兵器主要有弓、箭杆,盾、甲、胄、剑鞘等车器,除整车 外,主要冇伞兵、伞盖、等车器构件4•丧葬品和艺术类用品:以木质为主,主要器物包括棺、镇墓曽、座屏、木 俑等四) 帛书、帛画1. 人物龙风帛训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一座战国中期楚墓中出土一幅人物龙凤帛画画绘余 棕褐色绢上绢长31厘米,宽22. 5厘米内容为一女子和一龙一凤高至喜先 生认为龙凤在引导墓主人升天,是我国最早的铭旌的实物2. 氏沙帛书(子弹库帛书)1942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帛书帛书长46. 2厘米,宽38. 5 厘米文字荣为三篇中间八行为《四时》篇,中间十三行为《天象》篇,周围十 二段为《月忌篇》五、结束语长江流域的不断出现重大发现,特别是楚文化考占所取得的超过,对逐渐改 变人们对我国古代文化重南轻北的传统观念冇重要意义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 样是文明摇篮的观点基木得到共识但是由于楚文化的复杂性所在,今后对 于楚文化的区域性工作研究比较重要主要参考文献:[1] 杨权喜.楚文化•文物出版社.2000.[2] 高至喜.处文化的南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3] 刘和惠.楚文化的东渐.湖北教育岀版社.1995.[4]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文物出版社.1991.[5] 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考古大事记.文物岀版社,1984.⑹ 湖北省荆州地区I•専物馆•江江陵南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7] 湖北省博物馆•楚都纪南城的勘查与发掘(上)、(下).考古学 报,1982(03), (04).[8] 杨权喜•当阳季家湖考古试掘的主要收获•江汉考古,1980(02).⑼ 段渝•西周时代楚国疆域的几个问题.史研究,1997,(04).[10] 苏秉琦•从楚文化探索中提出的问题.江汉考古,1982,(01).[11] 丁邦钧•寿春城考古的主要收获•东南文化,1991, (02)・[12] 张正明•楚墓与楚文化•中原文物,19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