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96KB
约6页
文档ID:5466445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_第1页
1/6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中图法分类号 F12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实践中,我党勇敢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这对于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所有制结构理论不断突破,所有制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一、改革前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及成因解放初期,我国曾存在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1956 年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就形成了以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模式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建国初期(1952 年)的 44.7%迅速增加到 1957 年的 73%现在看来,当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是正确的,它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 1958 年开始,由于“左”倾思想的干扰,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产生了片面的、教条主义的理解,盲目地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发展除了 60 年代调整时期比较注意发展其它所有制形式外,我国所有制结构发展的总趋向是盲目追求“一大二公”这种“左”倾思想至“ 文化大革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使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更趋单一化,几乎形成工业和商业由全民所有制企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到 1978 年,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城乡私营经济几乎不复存在,个体经济也为数很少,外资经济也因这段时期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一直近于零水平,城乡 99%左右是公有制经济总的说来,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所有制结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排斥其它所有制形式的单一的公有制为特征的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严重挫伤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开始全面纠正“ 左”的错误,纠正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并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所有制结构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 55-56 页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 55-56 页以后又逐渐提出,我国应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注: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第 23-24 页依据这些理论,我国在近 20 年的时期里逐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并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各经济成分的绝对规模看,随着我国经济近 20 年来的快速增长,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以及外资经济都有了明显的增长据统计,从 1978 年到 1995年,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从 3201.4 亿元增加到 29504.8 亿元,以平均每年 18%(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其工业总产值从 3289 亿元增加到 31220 亿元,以平均每年约 15%(未扣除物价指数)的速度在增加;与改革前相比,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和工业总产值均增加了 9 倍左右。

集体经济的增长幅度还要大一些,其工业总产值从 1978 年的948 亿元增加到 1995 年的 33623 亿元,在 18 年中增长了约 35 倍个体和私营经济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一支引人注目的生力军外资经济在经历了80 年代的起步探索阶段之后,在 90 年代也进入高增长阶段,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 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 1748.84 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 10972.8 亿元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经济在资产规模、总产值等总量指标方面都呈现出全面增长的势头,这是改革 20 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具体体现2)从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相对地位的变化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首先,国有经济的份额有所下降,1978 年,国有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 77.6%,1990 年为 54.6%,1996 年为 28.5%80 年代平均每年下降约 2 个百分点,90 年代以后,下降速度有所加快,平均每年下降约 4 个百分点左右其次,集体经济的份额有所上升,1978 年为 22.4%,1990 年为 35.6%,1996 年为 39.4%。

平均每年增长约0.8 个百分点第三,个体、私营和其它经济形式的比重上升较快其中,城乡个体经济工业产值在总的工业产值中的比重,1985 年为 1.8%,1990 年为 4.8%,到 1996 年为15.5%左右平均每年增加 1.5 个百分点左右其它经济类型(包括股份制经济、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也保持了每年近 2 个百分点的增长,到 1996 年,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到 16.7%从各种经济成分的总量和相对变化两方面来看,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稳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正在走上健康发展之路近 20 年来,我国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方面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的1)思想解放是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第一推动力回顾我国近 20 年来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1978 年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否定了“以阶段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保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这是第一次思想解放1992 年的南方谈话,甩开了“姓社姓资”的诘难,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第二闪思想解放。

通过这两次思想解放,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从“ 生产力标准 ”出发,变革“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理论把非国有经济从排除在“体制外 ”到放置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体制内”,在理论上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空间,使非国有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迅速增加,成为推动我国所有制经构变革的现实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我国较低的生产力水平要求有多样化的所有制结构与之相适应正如邓小平所说:“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63 页我国现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国家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任务远没有完成,还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而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大生产和小生产、机械化半机构化和手工劳动、现代化自动设备和原始的生产工具并存同这种生产力状况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必然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3)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开放的必然结果世界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也必然被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必然的选择,并在扩大对外开放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4)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也是我国改革 20 年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 20 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为主的国有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相违背的,又由于体制转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一直未能取得与市场经济很好适应的有效模式加上国有经济的历史包袱重,税收负担、社会责任明显高于其它类型企业,尽管存在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优惠,但其增长潜力仍然受到很大影响,不仅其总量规模的增长幅度低于其它经济成分,经济效益总体上也处在较低水平集体经济相对来说,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高一些,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好一些,其增长速度较国有经济高也是正常,并且集体经济的较快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有经济地位下降对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影响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市场导向调动了个人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理论上的突破为他们提供了创造和积累财富的广阔空间,从而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可能。

正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形式适应市场能力的差别,才得以使各种经济成分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展开竞争,共同发展,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趋于合理三、我国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的依据及变动趋势党的十五大在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关于所有制问题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公有制内涵及其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与以往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相比,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是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安排这个制度安排主要包括了三方面的含义:(1)以公有制为主体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这种定义扩展了公有制的内涵和外延,纠正了人们的片面认识,依据实践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关于公有制经济只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框框,提出了应把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的论断。

这种理论创新,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拓展了改革的空间,使改革可以更深入地进行关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是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更为准确的描述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报告指出:“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注:江泽民: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于公有制经济含义和主体地位以及实现形式的重大创新,使人们的思想又一次得到解放,将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2)国有经济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