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工作计划一: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矛和盾的集合 》、《科利亚的木匣 》《陶罐和铁罐 》略读课文《狮子和鹿 》 及 语文园地七 教材简析: 本组以思考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侯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教学目标: 1. 教学本组课文,引导学生要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 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3. 学会并牢固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 4. 抄写优秀词句,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大一方面的作用;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继续培养积累语言的习惯 课时安排: 25 矛和盾的集合 2课时 26 科利亚的木匣 2课时 27 陶罐和铁罐 2课时 28 狮子和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4课时 合计 11课时 1 3 4 二: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 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 学会听别人说,边听边思考 3、 从中受到新的启示,培养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1、 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很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 烦又不安全------想一想,你有过吗? 2、 读一读 读本次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3、 说一说 小组交流,谈自己在生活当中遇到的不便之处。
如果问题已经解决,说说自己是怎么解决的,也可以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讨论怎样解决 4、 议一议 把小组交流好的同学推荐到班里汇报,交流有无更好的方法 5、 评一评 哪一组问题提得好,问题解决得好 习作 教学目标:想象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过程 1、 写前启发先讲一讲读过的童话故事,带入童话故事的王国鼓励学生发挥 想象力,为学生创设充分的想象空间 2、 提出习作要求出示课文中的图,供学生选择,也可选择其他动物想象动 物之间可能发生的事 3、 写前交流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准备写的动物及他们之间的故事,大家互相启 发,取长补短,进一步开阔思路 4、 动笔写故事 5、 全班交流评议选择故事编得有趣、情节曲折的或某一点写得好的在全班交 流;同时指出存在不足,提出修改意见 6、 修改自己的作文 7、 把自己写的童话故事读给朋友听,分享习作的快乐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发现反义词,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了解语言的一些现象,并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1、读一读:自由读词语 2、谈一谈:读学习伙伴的话。
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每组是意思相反的词,上边一列词,感情比较厌恶,叫贬义词;下边一列词, 感情比较喜欢或者是敬佩,叫褒义词 4、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反义词语 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八个字组成的成语,并能理解其意思 2、通过生字连词,认识八个生字词语 一、“读读背背” 1、 自读成语,思考:这些成语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2、 小组交流成语意思,可解决 3、 全班交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的成功是由从小到大逐渐积累的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学问、成绩达到很高的程度后还要继续努力,向前发展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亲眼见到才是实的强调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的重要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金子不全是纯金,人都有缺点,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4、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然后看谁能最先背出相关的八字成语 5、交流自己还知道的一些八字成语 二、“连连认认” 1、 借助拼音自读,试着连一连。
2、 汇报并说理由: “谎”,与说话有关,左边是言字旁 “笛”,笛子是竹子做的,所以是竹子头 “棍”,木棍是木头做的,是木字旁 “港”;港都与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 “愤”,愤怒与心情有关,左边是竖心旁 “袜”,袜子跟衣物有关,左边是衣字旁 “捆”,捆书要用手,左边是提手旁 “妇”,妇女是女子,左边是女字旁 3、 齐读——指名读——扩词练习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读懂故事内容 2、 理解寓意,明白这个故事讽刺了思想方法保守僵化的人,不能跟着形式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方法 3、结合实际会谈自己的体会 一- “成语故事” 1、自学成语故事:读不懂的可看图、请教同学、等 2、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二、“成语故事擂台” 1、自由准备成语故事 2、然后分小组举行擂台赛,获胜者参加全班的擂台赛 教师可和学生共同制定一张评分卡,师生共同评议,对优胜者给予表扬三: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温岭市城西小学 陈欢欢 教材分析: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
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和本组的专题密切相关在口语交际中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习作中发挥想象写童话故事;成语故事《刻舟求剑》讽刺了只会按老规矩办事,不知对变化了的情况应该作出相应变化的人和事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2.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乐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资料袋: 坦克:英文TANK的译音,旧译为“战车”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由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通信设备以及其他特种设备和装置组成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
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索姆河战役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通常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60年代以来,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坦克主要用于地面作战,用以对坦克及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用于摧毁野战工事,消灭有生力量但地形、天气对它的行动有一定限制 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安上木质的长柄,作战时用于直刺矛在商周时用青铜制成,汉代多用铁制成的矛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故事生动有趣,容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