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课程统整的理念与实践 [摘 要] 知识的更新、建构以及能否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为“课程统整”之诱因,而真实世界的整体性,以及人脑功能之连结与分析,更加突显“课程统整”之重要课程统整是组织学科内容的一项技术与方法,也是一套进步的教育哲学,知识必须与生活面结合、学校与社会连结,让学习者体认到学习的意义课程统整”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习内容或经验,组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统整的学习内容或经验,并达成学习意义化、内化、类化和简化之功能为了达到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及追求永续发展之目标,尝试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做课程纵向及横向之连结,串连生活相关之主题,融入个人、家庭、社会和地球等内容,这个统整课程称为“生活科学概论” [关键词] 课程统整;生态系统;生活科学概论 一、前言 在传统的学科课程里,教科书都是分科知识,彼此各自独立且界限明显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所要面对的和处理的生活事件或问题,却是不分学科的分科教育固然可以培育出各领域的专家,但在多元社会中却有脱节之感,无法使每一个人成为真正的生活家分科孤立的知识在真实的世界并不存在;为了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人有效沟通合作共事,课程统整就显得有其必要。
东方的统整观念源自于中国易经太极的阴阳调和说;而西方则源自柏拉图的灵魂调和说,从那时候开始,经过赫尔巴特等人,再到教育家杜威,“统整”一直是哲学家与教育家追求与实践的方向;过程中虽然受到工业革命促进专业化与分工,以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的影响,世界各地分科愈来愈细,但是各学科的学习加起来并不等于整体的学习,于是这种学科式学习受到了批判,认为学习内容过于零碎、呆板、缺乏实用,与实际生活不符,于是学科统整的理念又再度受到重视 Kovalil & Olsen(1994)认为新世纪最好的课程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非抽象的学科尤其今日社会之复杂性,各种问题的解决必须透过整合的观点,因此,学校课程的整合,有利于让学习者能够和实际生活产生最大的关连(Frazee & Rudnitski,1995)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是以“模组”的方式进行的复杂的学习而课程统整能协助学生创造“模组”,将知识和生活连结起来,促进其连结、组织和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概念,并迁移到另一个情境 课程统整要整体思考,以生活中的问题或各学科之间相同的概念为主题单元,将学科或科目加以统合,围绕这些主题来进行教学,让学习者能了解人类自己、人类与社区、自然环境之间的问题,培养具有美德、合作、基本智能和认知技巧的学习专家。
它是强调能力的学习,而不是关心教材份量与记忆的堆积,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的主题学习,使学习者产生有意义的关连与融合,让他们获得最好的理解 据此,课程统整可说是基于“学习”的本质与“学习者”的需求,而将分立的学科贯串起来,达到更充分有效的教学和整体的学习所以课程统整在于统整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经验,将课程重新设计为一个统合的整体,使学习者能够理解并将各自分立的学科知识进行连结,进而能够有效地感知生活世界里的复杂性(Martin-Kniep,Feige & Soodak,1995) 二、课程统整的意义与功能 “课程”(curriculum)就是所谓的“学习进程”(王文科,1990);“学习计划”(Taba,1992)或“涉及教育计划的内容及目的,以及相关的组织”(Walker,1990)这些课程概念的演变,从传统上把课程视为学习进程,渐渐地演变为更多元化的概念,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计划都可视之为课程 “统整”(integration)通常系指在概念上或组织上将分立的相关事物合在一起或关连起来,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连结与整合之意将这样的观念应用在课程上,就成为一种课程组织的方式,强调横向的联系,希望让特定的课程内容能够和其他的课程内容建立融合一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各种课程贯串起来,了解不同课程彼此之间的关连性(黄政杰,1997)。
简言之,所谓“统整”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起来不相同但却相关的概念、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课程统整是课程组织的一种手段,不只是学科知识的统整,还应包含课程与师生的统整、与自我的统整、与整个世界的统整站在学习者之立场,思考如何架构议题,让学习者有完整之概念,并与实际的生活面结合课程统整是一种连结完整的教学过程,是连与结的一种动态、运作或行动,而统整课程可以说是这种动态、运作或行动所呈现的各种连结之结构、层次或图像 总的来说,课程统整至少具有以下四种功能:第一,统整可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意义化”(signification)第二是“内化”(internalization)的功能第三是“类化”(generalization)的功能;第四是“简易化”(simplification) “意义化”是指学习者若仅针对“部分”进行学习时,不易看出其意义,只有把部分放在“全体”的脉络中去观察和思考,才能看出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全体的关系,从而真正了解其意义之所在 “内化”是学习的内容被揉合而储存到个人原有的心智结构中,成为个人整体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类化”是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以触类旁通,广加运用。
三、课程统整之模式 1. 以课程统整程度区分之课程统整模式 课程统整的类型有很多种,不同的学者又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从课程统整程度来看,统整的类型(图1)可分为:①学科本位,学科各自分离;②平行学科,分科与主题相互配合;③多元学科,以共同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分科教学;④科际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设计统整的单元或科目;⑤统整日,以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设计主题探索;⑥完全方案,为科际融合的极端形式,所有学习均为生活(Jacobs,1989) 2. 以师生参与程度区分之课程统整模式 从师生参与课程设计的程度来看,则统整的类型(图2)分为:①传统学校课程,学科各自分立,以教科书为主要的教材;②多元及跨学科课程,学科间已有联络,但仍采分科教学;③被动统整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学科界限消失,课程由教师单方面规划;④主动统整课程(integrative curriculum),学科界限消失,课程由师生共同规划;⑤超越主动统整课程,课程全由学生自行设计,教师扮演咨询者(Brazze & Capelluti,1995) 3. 以目的大小区分之课程统整模式 依目的大小区分,目前所发展的模式约略有四种(黄译莹,1998): (1) 学科统整课程——建立学科间之连结。
(2) 己课统整课程——建立个人对学科的认知与情意之有意义连结 (3) 己我统整课程——建立个人意识和身心 (4) 己世统整课程——建立个人之世界观以及对待组织系统(如家庭、社会、地球、生态环境等)态度之连结 四种统整课程之间所呈现之关系,目的是逐级放大,有包容和扩大之趋势,就像大小圆锥般层层相叠与包容,详见图3 以课程统整模式中最常见的学科统整模式(图4)为例,约有四种形态:即复科、多科、跨科与科际统整课程四种主要目的是统整已知的各类知识,以求教材精简,并让学科知识能应用在生活中,了解事件的多面性并拓展知识领域 4. 多元课程统整模式 课程统整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模式,它可以是多元的模式,即使单一学科内或跨学科间也可以进行统整,有时还可以维持学科的独立,但学科间则以共同或相关的主题相互联络贯串起来,亦即以主题、概念为核心,将不同学科或科目的知识和技能,整合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合真实生活经验的学习内容,并非只有打破学科界限的科际融合才是统整上述的四种模式间亦可采取不同的组合与取舍,发展出另外的一种形态,其实课程统整最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抛弃学科或科目的传统课程结构,重新发展一种统整的课程,但通常需要投入大批人力,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发展,才会得到最佳的整合结果。
四、课程统整之实践——以生活科学概论课程为例 “生活科学概论”课程,尝试以多元方式进行统整,尽可能打破学科界限,将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加以分析和汇整,并统合相关学科内容与生活经验,透过主题方式引导学习某些主题章节在统整上兼采跨学科、科际融合和超学科的综合模式;有些则兼采学科、己课、己我和己世之统整方式这种统整方式改变传统学类分立的课程结构,教师必须具备较专精的课程设计能力,实施难度较高 1. 生活科学范畴与体系之建立 (1) 生活科学之定义 “生活课程”强调的是生活上的学习,以生活为中心,将社会、自然与生活科技、艺术与人文等三大领域统整成为一“生活领域”,这与日本在1992年4月所实施的“生活科”教材内容大致相同(李坤崇、欧慧敏,2000)从这样的发现当中,告诉我们生活科学概论所要统整的内涵,正是所谓的“生活课程” “生活”乃生存、活动之意;广义而言,生活包括日常生活各种行为,以及各种价值和伦理等课题之总和以哲学角度来看,教育学之“生活”(life,living)、伦理学之“行为”(behavior)、心理学之“行动”(conduct)三者,其实体都是一样的而辞海(张嘉文,1989)及辞源(商务书局,1989)之生活,其实就是生存、境况、生计、工作、手艺,以及一切日常生活相关的食、衣、住、行、育、乐……等之总称。
而广义的科学,其实就是有系统、有组织之知识;包括文史哲、社会科学、应用科学和自然科学之范畴因此,“生活科学”可定义为:“以有系统、有组织之知识来探究人类生活之学,以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并追求永续发展为目的它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一种实践科学,它不同于理论科学,而是源自于理论科学之应用与整合,也是一种科际整合的新兴学门由理论科学的发展与应用,可进而改善生活科学之实践目的,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与永续发展 (2) 生活科学之范畴与体系 生活科学以提升人类生活品质与永续发展为目标,所涉及的是科际间的整合,自然与许多学门密切相关,这些学门与家庭、社会、环境之间有某种程度的关连如果从课程模组化的观念,这些相关学门就构成了生活科学之模组,这些模组与家庭、社会、环境之间的连结,就是在做界面之整合,而课程界面之整合,则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并透过经验的累积与不断的讨论和修正,将生活科学的范畴与体系给建构起来详如图5与图6 生活科学之范畴,除了基础学科之外,绝大多数还是需要经过整合,包括了学科和学类的整合因此,从个人的身心健康,到家庭的健全发展,以及在社会上的互动关系和对环境生态的关怀都包括在生活科学的范畴当中。
生活要过得有价值、有意义,达到真、善、美、圣、健的绝对境界之生活品质,实在需要具备各个学门之涵养,才能成为生活科学的专门家 生活科学之构造体系是植基于基础科学,而在其上发展出生活科学的专门领域,较具科学属性,而各领域经过整合后所发展出来之技术,则较具实践属性,详如图6所示各专门领域之间的关系,以实践的关连性关系较强,而科学的关连性关系则较弱 2. 生活科学概论课程架构模型 (1) 生态学应用在课程统整之妥适性 广义而言,生态学是一种科学,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艺术所以为科学者,在于生态学是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生物与其周边生活环境间之相互关系所以为哲学者,是因为生态学必须有一哲学基础来说明一切自然现象,这种基础就是组织作用(organization)宇宙中原子组成各种元素,元素再组成各种化合物,化合物组织成细胞质,细胞质再组合成细胞,往上则为组织、器官、系统乃至生物体,生物体之上有所谓之族群、群聚等 1975年生态学家奥登(Odum)特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游以德,1999)这表示生态学的原理,可以应用到与人类生活相关之各项问题之解决,以达成避免环境灾难,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