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地集约经营(1)总报酬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品总量(2)平均报酬 指某项生产要素,在一定投入水平下,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产品数量3)边际报酬 指生产过程中,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的投入,较上一水平所增加的产品数量2、报酬的形态(1)实物形态报酬=产出的实物量/某可变要素的实物量(2)价值形态报酬=产出的实物量/某可变要素的价值量(3)价格形态报酬=产出的实物量/某可变要素的货币额(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 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下,对土地的某项投入(变动投入)增加(其他投入不变),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总报酬的增加就会出现递减趋势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形成及演变(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早期表述1、威廉.配第 17世纪中叶,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他发现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土地生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2、杜尔哥18世纪重农学派代表人物,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表述他在18世纪70年代所写的短评中谈到 “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如果没有作任何土地的准备工作,这将是一种几乎完全损失的投资,如果只添加一个劳动力,产品产量就会提高;第二个、第三个劳动力不是简单地使产品产量增加一倍或两倍,而是增加5倍或9倍,这样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产量增加与投资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时为止”,“超过这一点,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投资,产品产量也会增加,但增加得较少,而且总是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耗尽,耕作技术也不会再使土地生产力提高时,投资的增加就不会使产品产量有任何提高了。
但杜尔哥没有将这段文字明确定义为规律3、安德森英国农场主,1777年发表的《谷物法性质的研究》中认为,对土地追加劳动和资本可使土地肥力不断递增土地生产率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但又认为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从而引证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也没有明确提出什么规律,但他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4、威斯特英国,首先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说到“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他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定了一个明确的内涵“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1、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观察:在资源充裕的美洲殖民地,人口大约每隔25年增长一倍,马因此推论,除非受食物供给的抑制,人口的普遍趋势是按指数即几何级数增长,人口每隔一代人的时间就增长一倍由于自然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粮食生产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人口保持同步增长2、大卫.李嘉图1817年在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成产生地租的原因。
“如果优良土地的存在量远多于为日益增加的人口生产粮食所需要的量,或者在旧有土地上可以无限地使用资本,且无报酬递减现象,那么地租便不会上涨,因为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劳动量所获得的报酬相应减少产生的(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上的条件代表人物:西尼尔、马歇尔、克拉克、布林克曼、萨缪尔森1、西尼尔 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2、美经济学家克拉克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3、研究报酬变化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4、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他190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说“这个规律无所不包,整个经济生活都受到他的支配在古典著作中对于所谓农业报酬的研究给我们指出了有关这个规律的一个狭小部分,…这个原则有广泛应用的范围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马克思在论述地租问题时曾明确提出,“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土地的优点是,各个连续的投资能够带来利益,而不会使以前的投资丧失作用。
不过这个优点同时也包含着这些连续投资在收益上产生差额的可能性恩格斯在批驳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中对土地肥力递减律的解释时,提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无限提高土地收获量”的结论(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几点启示第一,必须给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加上一个前提条件,即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不变第二,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发生变化这是保持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只改变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实质第三,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是生产单位第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仅适用于农业生产部门,而且可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任何领域§3.2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个阶段一、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一般分析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劳动投入量X全年总产量Y平均产量A=Y/X边际产量M=△Y/△X012345670720313740393507.010.010.39.38.06.55.007131163-1-4MPP第一阶段I,从原点到MPP与APP相交点,为平均报酬递增阶段特征: APP一直处于递增状态,MPP先递增后递减, MPP>APP 第二阶段II,从MPP与APP相交点到MPP=0点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MPP0TPP递增直至TPP=max第三阶段III,MPP=0点之后。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TPP递减二、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数学分析 Y=fY=f((X X1 1,,X X2 2,,…X…Xn n))=F=F((X Xi i))((i=1i=1,,2 2,, …n …n)) Y=fY=f((X X)) APP=y/x APP=y/x MPP=dy/dxMPP=dy/dx 第一阶段:图中区域为第一阶段:图中区域为[0[0,,Q]Q],又可分为,又可分为[0[0,,I]I]和和[I[I,,Q]Q][0[0,,I]I],, 0 0<< X X << I I dy/dx dy/dx >>0 0 d d2 2y /dxy /dx2 2>>0 0 X X==I dy/dx I dy/dx >>0 0 d d2 2y /dxy /dx2 2 == 0 0 ((I I,,Q Q),), I I<< X X << Q Q dy/dx dy/dx >>0 0 d d2 2y /dxy /dx2 2 << 0 0 X X==Q dy/dx Q dy/dx >>0 0 d d2 2y /dxy /dx2 2 << 0 0 dy/dx dy/dx ==Y YQ Q/X/XQ Q第二阶段,图中区域为第二阶段,图中区域为[Q,,R]。
((Q,,R],, Q<< X << R dy/dx >>0 d2y /dx2 << 0 X==R dy/dx == 0 d2y /dx2 << 0第三阶段,图中区域为第三阶段,图中区域为[R,,∞] ((Q,,∞),), X >> R dy/dx << 0 d2y /dx2 << 0Y=f(X) APP=y/x MPP=dy/dx假设:Px为要素价格, Py为产品价格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的经济效益将依次出现下列变化:△△y×Py > △△x×Px (IIa)△△y × Py = △△x × Px (IIb)△△y × Py < △△x × Px (IIc)Π代表要素投入利润,I代表要素成本,y代表总增产量。
Π=y×Py-I求要素利润Π对要素成本I的一阶导数d Π/dI=Py × dy/dI-1 dI=Px × dxd Π/dI=Py/Px×dy/dx-1=Rdy/dx=Px/Py×(R+1)R=0.2~0.3经济最佳要素投入点例:小麦磷肥效应函数为: y = 285.0 + 12.74x – 0.54x2 y = 小麦产量,x = P2O5 Px = 1.56元/kg,Py = 0.30元/kg dy/dx = 12.74 – 1.08x = 1.56/0.3×(R+1) R=0,x=7.0, R=0.2,x=6.0§3.3 土地集约经营一、土地集约经营原理(一)土地利用集约度1、土地利用集约度 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2、初级集约度指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土地的资本或劳动的数量3、次级集约度指特定地点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使用资本或劳动的数量4、集约经营 1、集约边际 土地集约经营的上限称为集约边际2、粗放边际 土地集约经营的下限称为粗放边际 单位土地上使用高比率资本和劳动投入 5、粗放经营 利用大面积土地而资本和劳动投入量较少指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与其它生产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时所能受容其他变量资源的数量。
二)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和粗放边际6、土地受容力上海金茂大厦上海金茂大厦 二、农地的集约利用 影响农地利用集约度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1、农地位置2、自然状况3、国民经济的发展4、人口压力5、产品价格的升降6、生产中的限制因素:农地经营者的状况、 农地制度深圳深圳香港香港土地总面积土地总面积1995平方公里平方公里1000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总量为可建设用地总量为814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04年年 839平方公里平方公里((2010年年 622.01))2001996597.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人口人口1206697万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60456970人均建设用地人均建设用地70平方米平方米29平方米平方米从从1986年到年到2000年,年, GDP每增每增长1亿元,土元,土地地资源消耗就相源消耗就相应增增长24万平方米万平方米2000平方米平方米GDP1>2工业园区工业园区6004个个工业用地工业用地超过超过40%%发达国家和可比发达国家和可比城市城市15%% 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的数据显示,2004年广东省停止建设的项目29项,暂停建设、限期整顿的项目253项,取消立项的项目43项。
停建项目当中包括去年正在建设当中的多个高尔夫球场项目此外,广东全省开发区数量从原来的499个减至102个,减幅达80%;规划用地面积从原来的339907公顷减至101708公顷,减幅达70%;复耕土地面积4736公顷,收回闲置土地5625公顷,退回土地42309公顷 三、市地的集约利用1、考察指标1)城市人均占地面积 建设部1990年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人均用地指标分为四级:特大城市60.1~75.0m2小城市105.1-120.0m22)城市土地建筑物容积率 =城市房屋建筑总面积/城市建成区总面积2000年 全国平均 0.342 上海 0.621武汉 0.549 北京 0.562深圳 0.546 济南 0.538青岛 0.534 厦门 0.450大连 0.4202、市地的立体利用 ①市地利用的二重性:平面性、立体性②衡量指标:1)土地容积率:建筑总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2)土地体积负荷率:指单位面积宗地所容纳的地上、地下建筑物的体积(m3) 地上体积负荷率地下体积负荷率③市地利用的适度性从微观层次上看,市地利用的适度性是指一个宗地或一座建筑物所占土地范围内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安全适用性三个方面。
从宏观层次上看,市地利用的适度性是指一个开发区或一个城市范围内人口密度适度、基础设施负担适度、生态环境适度、建筑物疏密高低组合适度评价目价目标评价指价指标指指标内含内含 建建设 用地用地 集集约 利用利用 评价价建建设用地投用地投资强强度指度指标单位建位建设用地固用地固定定资产投投资额固定固定资产投投资额/建建设用地面用地面积((P1))建建设用地用地利用密度利用密度指指标人均建人均建设用地用地建建设用地用地/总人口(人口(P2))城城镇人均建人均建设用地用地城城镇用地面用地面积/城城镇人口(人口(P3))城城镇建建设用地用地综合容合容积率率城城镇总建筑面建筑面积/城城镇建建设用用地面地面积((P4))农村居民点建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用地农村居民点建村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用地面积/农村村总人口(人口(P5))农村居民点建村居民点建设用地用地综合容合容积率率农村居民点村居民点总建筑面建筑面积/农村村居民点建居民点建设用地面用地面积((P6))建建设用地用地产出指出指标单位位GDP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交通用地总面面积/GDP((P7))单位工位工业用地工用地工业产值工工业产值/工工业用地用地总面面积((P8))单位建位建设用地二、用地二、三三产业增加增加值第二、三第二、三产业增加增加值/建建设用用地面地面积((P9))行行业代代码名称名称投投资强强度度容容积率率一一级二二级三三级四四级五五级长沙沙株洲株洲岳阳岳阳邵阳邵阳永州永州1313农副副产品加工品加工业≥1680≥1680≥1428≥1428≥1008≥1008≥756≥756≥675≥675≥1.0≥1.014食品加食品加工工业≥1680≥1428≥1008≥756≥675≥1.01.015饮料制料制造造业≥1680≥1428≥1008≥756≥675≥1.01.016烟草加烟草加工工业≥1680≥1428≥1008≥756≥675≥1.01.017纺织业≥1680≥1428≥1008≥756≥675≥0.8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四项指标。
具体如下: ①工业项目投资强度控制指标应符合投资强度控制指标表的规定; ②容积率控制指标应符合容积率控制指标表的规定; ③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应不得低于30%; ④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严禁在工业项目用地范围内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和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