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姓名 班别《寡人之于国也》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2.(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3.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4.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7.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8.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9.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0.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劝学》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智慧明达,行动没有过错了3.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比不上登上高处见得广4.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土块成为高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 积累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人的智慧自然得到,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6.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没有办法形成江海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了,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过秦论》1.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2.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诸侯恐慌害怕,会集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3.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4.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有富余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追赶逃走的败兵,倒下的尸体上百万,血流成河,可以使盾牌漂浮。
5.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趁着这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诸侯,分割各国的土地强国请求屈服,弱国入秦朝拜6.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大大地发展了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举起长鞭来驾驭天下,吞并东周、西周使各诸侯国灭亡,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7.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胡人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弯弓射箭来报仇8.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变得愚蠢9.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10.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都担着粮食,像影子似地跟着他11.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个戍卒发难宗庙就被毁灭,自身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啊。
《师说》1.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3.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知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6.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职高的人当做老师,就近于谄媚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说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廉颇蔺相如列传》1.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如果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得不到,白白地被骗;如果不给,则担心秦国会出兵攻打赵国拿不定主意,寻找可出使答复秦国的人,找不到2.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比较这两个计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它承担理亏的责任3.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就派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使璧玉归回赵国4.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因此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考虑商议这件事6.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终于在朝廷上接见相如,完成礼节后,让他回赵国去了7.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相如回国之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8.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于是相如的门客就一齐规谏说:“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只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
9.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10.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相如虽然无能,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的原因,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11.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12.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听到这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由宾客引导到蔺相如家的门前请罪,说:“我这个见识短浅的人,想不到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苏武传》1.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并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2.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3.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4.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5.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6.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让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7.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咀嚼着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8.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苏武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他只好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每天躺着起来都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9.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你这样长期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10.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使者非常高兴,依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张衡传》1.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2. 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3.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4.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往往多年得不到提升5.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顿法律制度,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6.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任命他为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