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第2单元教学设计_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教学 内容 4.《古诗三首》3课时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6.《秋天的雨》2课时 7_.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计划课时 10节 单元 教材 间的 联系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单元 教学 目标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单元 教学 难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3.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单元 教学 措施 及设想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学习古诗,要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本课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天景色的诗句,借景抒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教学 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难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 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 三 课 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 2.背诵古诗 教学 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主题,简介作者 1.教师板书课题,简介三首古诗的作者 2.自读古诗 二、自读古诗,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 2.交流识字 3.再读古诗 三、理解《山行》,感受意境 1.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教师点拨: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是傍晚之景 第一句的“远”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了“远”第二句的“生”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飘浮的动态美,也说明了山高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寒的品质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整首诗的意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好? 2.课件播放秋天的霜叶 3.再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看图说话 二、学习古诗《赠刘景文》,品味诗意 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 4.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三、再读感悟,想象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插图思考:诗歌描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交流读诗后的体会 4、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一读 5、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学写生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认读 3、引导学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汉字的方法 第三课时 一、 复习导入,了解诗人 1.师: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的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你还记得哪些我们学过的思乡古诗呢? 二、学习古诗《夜书所见》,领悟诗情 1.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看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古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一、二句诗,引导学生交流,假如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诗人,读了这两句诗,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3.出示三、四句,引导学生思考:哪些是作者想到的?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4.引导学生感悟写法 5.读、背古诗 三、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课堂小结 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多地收集这些优美的古诗,更好地去领略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瑰宝所带来的无限魅力!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感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重点 认识生字、词语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水泥道的美 教学 难点 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 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感受文中的优美句子 2.练习写话 教学 重点 理解相关句子,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教学 难点 练习写话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重点指导“凌、增、棕、靴”的读音和“铺、印、图、迟”的笔顺 三、熟读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按结构归类复习生字。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感悟 1.自读课文,了解作者观察到的每个景点 2.理解词语:明朗、亮晶晶、湿漉漉、熨帖、凌乱 3.欣赏文中的比喻句 4.根据课文内容释题 二、赏析美句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美景的句子,用“”画出作者高兴的句子 (学生读后,课件相应出示) 2.欣赏、体会这些句子中的美 三、总结仿写 1.多美的水泥道啊,你们喜欢吗? 2.你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7.《秋天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作者的笔触从感觉、色彩、味道、动物的活动几方面为我们描绘出了秋雨中大地的多姿多彩与事物的变化 学习本文,一方面指导学生从语言中感受秋雨的独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体会,从文本中学,从生活中学,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秋天的雨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人、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课时】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 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熟读课文 教学 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 二 课 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难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围绕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 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要学会自己面对生活中难题的能力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教师板书“雨”,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夏、秋的雨各自的特点 2.教师出示秋雨及秋季景色的图片 3.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读文,提出阅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 3.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 三、再读课文,随文积累 1.引导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己喜欢的词句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仿写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带领学生书写,注意笔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句,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回忆上节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秋天的雨。
二、抓重点段,品析课文 1.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 2.引导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 (1)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 (2)这么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 3.引导学生自学3、4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4.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三、练习巩固,总结全文 1.组织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句 3.教师总结全文 4.作业: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写在本子上,背诵喜爱的段落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 7_.《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把握 ,学习能力的培养由于本课是阅读课,教学时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阅读本课“阅读提示”,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学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本课设计上的另一突出特点是朗读的指导,采用教师的配乐范读、学生的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感悟文本,以读促讲,以读促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深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