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

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8.50KB
约4页
文档ID:38867831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_第1页
1/4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2012-7-20 战略论坛 甲午战争利润与日本现代化作者:李鹏军明治维新后,日本模仿欧美的近代产业,推行“殖产兴业”措施,在军事、矿山、铁路、通信等方面实行官营,并设立缫丝、纺织等官营模范工厂,略具工业化的雏形,但因资金缺乏,成效十分有限而具有规模的“殖产兴业”其实是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的19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甲午战前,日本的经济增长较慢,甚至在 1892 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而甲午战争后的 10 年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率则达 6.5%是什么加速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在短短的 30 年里获得了欧洲列强要上百年才能完成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其工业化究竟是靠什么支撑的?笔者认为,甲午战争是日本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是甲午战争的利润造就了日本的现代化在成为工业化强国的路径方面,日本完全不同于西方工业强国的原始积累道路,既没有经过自由经济发展,也没有殖民地,而是依靠国家主导和对外战争来积累巨额资本日本经济的起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用中国的甲午战争赔款所完成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国为《马关条约》支付的巨额赔款,中国市场的“门户开放”以及日本对台湾省、朝鲜等殖民地的榨取,为日本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甲午战争赔款使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资本积累先天不足的困境,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充足资金马克思曾说过:“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原始积累是产业革命的必备前提,即充分的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不可逾越的阶段和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西方通常是积累在前,革命在后,日本则是二者几乎同时完成,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进入近代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程度较低,封建封闭的小农经济难以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积累的先天不足严重制约着资本主义初始阶段的经济发展甲午战前,日本主要靠剥削农民和盘剥工人进行原始积累,通过榨取农民劳动果实 70%以上作为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并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女工工资仅及当时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 10%)当然,原始资金的积累也部分依赖于明治政府所实行的改革,如地税改革等但是当日本产业革命全面推进时,国库资金仍然很有限,年收入最多不超过 0.8 亿日元,如此有限的资本远远不够,资本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通过甲午战争,原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

日本通过这次战争从中国共掠去白银 2.3 亿两,约折合 3.6 亿日元,以至于日本历史学家加藤佑三认为:“如按明治二十八年(1896 年)的财政收入计算,这笔赔款相当于 4 年零 2 个月的财政收入这意味着中国对日本的战争赔款数额之大,以至于即使日本人全都不工作,他们也能够在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前提下过上三、四年其实,日本实际所得远远大于 3.6 亿日元的赔款收入根据戚其章先生的研究,日本除了《马关条约》中的赔款和赎辽费以外,还从中国、朝鲜掠夺的各种物品如舰船、武器等和大量的金银货币,折合日元共计 5.1 亿日元,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其数目相当于当时日本年度财政收入的 6.4倍当时日本财政界名人井上曾说过:“在获得这个赔款以前,日本的财政官厅从未谈到过数万万元的大数字国库收入仅达八千万日元因此,三亿六千万日元巨款流入国内,在朝在野的人都认为是无尽的财富国营也好、私营也好,各方面都因此实行大大的扩张了至 1903 年,日本公司的实际收入已比 1894 年增加了 3.3 倍同时,由于战胜勒赔,导致“信用”大膨胀,日本又得以输入外资 1.9 亿日元巨额战争赔款不但改变了日本的财政状况,而且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1894 年,日本全国有各类会社 2844 家,资本总额为 2.45 亿日元这个数目仅及中国赔款3.6 亿日元的 67%但是以甲午战争为起点的此后 10 年间(1894-1904 年),日本的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从 1894 年到 1903 年末,日本公司数量从 2 067 家激增至 9247 家,增长4.47 倍,实缴资本从 2.5543 亿增加到 8.876 亿日元,增长 3.47 倍,出口贸易则增长 1.5倍1900 年日本全部工厂企业的半数为甲午战后所创建自明治维新提出“殖产兴业”到甲午战争前,日本所积累的资本数量很有限,而通过战争赔款却走完了工业发展 36 年的历程1895 年底,日本政府第九届议会通过了伊藤博文提出的战后十年计划(包括军备、事业、行政等多项发展计划),其主要财政源就来自于“清国的赔款”中国的赔款,除1000 万日元作为教育经费、1000 万日元作为救灾准备金外,有 2000 万日元拨充为天皇的财产,其余大部分用于日本扩充军备、发展军事工业和其他相关工业甲午战争赔款,使日本迅速摆脱了资本积累先天不足的困境,为资本主义经营提供了所需的充足资金,再加上通过战争所攫取的各种特权,日本经济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二、甲午战争赔款加速了日本工业化的进程,完成了殖产兴业计划明治政府在成立初期所进行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 1874-1893 年间,日本工业年均增长率高于英、美、法、德诸国但直至 1894 年,日本的工业化仍未实现,其主要症结仍在于资金缺乏甲午战后,日本将战争赔款大部分投入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促使工业化的快速发展1868 年至 1905 年期间,有 85%的企业是在甲午战争后建立的,约有 50%左右的工厂(使用职工 10 人以上者)都是在 1894 年以后创办的日本依靠中国赔款的资金,可以在不需借助外资的情况下,完成其殖产兴业计划井上清认为日本“从中国得到的巨额赔款、广大的领土,扩大了新的市场,又加上战后以‘卧薪尝胆’为名对群众的掠夺,以特权大资本家为首的资本主义工业就有了飞跃的发展”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在 1891-1900 年高达14.3%据统计,到《马关条约》签订后 8 年的 1903 年,各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公司总数由甲午战前 1893 年(下同)的 2844 家增至 8895 家,增长了 2.31 倍;投资金额由 2.45 亿日元增至 9.31 亿日元,增长了 2.8 倍;使用原动力工厂数由 675 家增至 3 741 家,增长了 4.54 倍;铁路营业里程数由 2 039 英里增至 4 495 英里,增长了 1.2倍;出口贸易金额由 8971 万日元增至 28950 万日元,增长了 2.23 倍。

1895 年之后 5 年间的工业化成就相当于 1868 年明治维新以来近 30 年的总和至 1904 年,日本会社数增至8895 家,较 1894 年增加 3.1 倍,资本额达到 9.21 亿日元,增加 3.8 倍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工厂大规模地使用先进动力机械日本在 1903 年使用发动机的工厂在全部工厂中所占比率由 1894 年 18%激增到 45%,向工业近代化跃进了一大步棉纺织业的跃进尤为显着(见表 1)虽然日本纺织业起点较低,但很快就可与英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了1896 年以后,在家庭手工业比重大的缫丝业中,机械化缫丝产量也超过了手工缫丝产量总之,机械生产以纺织、缫丝等轻工业为中心,在甲午战争后确立起来了根据 1900 年对民营工厂的调查,纤维工业拥有工厂总数的 71%,占有发动机马力总数的46%和占职工总人数的 67%经济史学家高桥龟吉认为日本在运用工业原动力方面,就整体而言,已越过西方曾经过的蒸汽动力阶段,而直接跨入电动力阶段,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在轻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重工业部门在甲午战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897 年日本耗资 1 920 万日元开始创办有名的八幡制铁所,资金即来自甲午战争赔款。

该厂于1901 年开工,第一年便产出全日本生铁总产量的 53%、钢总产量的 82%;再加上其他的钢铁厂如釜石钢铁厂,日本的钢铁生产也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了再以造船业为例,1894年日本仅有 4 家造船企业,资本 27 万日元,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到 1896 年日本造船业的资本已达 227 万日元,三年内资本增值高达 8.4 倍;生产能力从 1894-1998 年累计4 艘、10 013 吨,发展到 1904-1907 年累计 47 艘、79639 吨,造船自给率日益提高1908年,日本造船厂造出两艘 1.3 万吨级的轮船,标志着日本造船工业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造船业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日本海运航线向远洋发展,日本的海洋大国地位由此逐步建立起来工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带来了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大提高,国际竞争力自然大大增强日本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迅速出现了进口锐减、出口激增之势,如 1895 年棉纱出口仅及进口量的 14%,而到 1897 年出口量便超过了进口量日本的海上运输随之大兴,贸易金额也随之增长因此,日本的殖产兴业计划由于得益于中国的战争赔款而呈现出空前发展的盛况三、甲午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大门,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产地、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场所资本主义的发展,势必要提出扩大国外市场和原料来源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短缺的国家更是如此。

甲午战前,日本在对中国贸易中已开始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市场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日本取得了在中国上海、汉口、厦门、天津建立租界的权利,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港口随后,日本又把福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成为日本的主要市场仅以棉纱为例,甲午战前,日本棉纱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 2.5%,甲午战后,1898 年飚升至18.7%,1900 年更达到 33.1%日本经济学家涩泽指出:日本纺织业已达到百万纱锭,并且已在迅速发展的纺织公司和各种产品一齐涌向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甲午战后,日本占领了台湾省、朝鲜,获得了稳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台湾省、朝鲜等殖民地提供了日本工业化后所缺的粮食日本工业化后,产业人口变动,农业人口大量移入都市,成为产业工人,造成粮食短缺,需要依赖粮食进口而日本地窄人稠,加剧了缺粮情况自维新以来,米和糖两项的进口就占进口总额的 10%以上日本最终能顺利解决工业化后的粮食问题,完全仰仗来中国台湾地区和朝鲜“外来米”的支持廉价米的输入,既节省了外汇,又稳定日本国内工资,平抑了物价,从而加强了日本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甲午战后,依仗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和朝鲜的输出,两国成为日本工业品倾销的广大市场,日本棉布、棉纱不仅侵占了朝鲜棉布市场,还将印度纱赶出了朝鲜。

与此同时,日本利用战争赔款大量投资于中国的纺织企业、在台湾省投资兴修铁路,在朝鲜修建矿山,如 1900-1902 年日本主要外贸企业三井物产公司的海外收入中,来自于中国的占44%1894 年日本对华资本输出额为 881 万余日元,1897 年增至 2 132 万日元,1903 年更是增至 6499 万日元以上,十年左右大约增加了 6 倍以上1914 年在华投资占各国在华投资总额的 22.2%,居第二位,1931 年跃居第一位日本政府和企业从对华投资中谋取了巨大的利润,从而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日本不但利用战争利润促进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且平稳地度过了 1890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时,米价上涨,商品价格下跌,金融紧迫,股票价格下跌,企业资本总额下降约 11.5%,工人工资下降,市场萧条,出现大量无业的平民,甚至是棉纺织业也有部分停产但是甲午战争就像是一针强心剂,给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强大的推动力,政府加大了军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甲午战争大量的军事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复苏利用战争的刺激和战争的利润,日本很快摆脱了此次危机总之,在甲午战前,日本的产业革命处于初期阶段但从甲午战后到日俄战争前,日本建立起了以造船、钢铁、机械制造等部门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加上轻纺工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日本资本主义扩大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