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讲 角的向量解法(B)(第课时)角的向量解法 求 面 面 夹 角求 线 面 夹 角求 线 线 夹 角用空 间 向 量 夹 角 公 式 的 应 标 系建 立 合 适 的 空 间 直 角 坐重点:1.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及其应用;2.向量坐标运算的应用难点:1.选择合适的空间坐标系;2.正确计算相关点的坐标1.掌握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2.会用数量积求线线、线面和面面夹角立几教材有两种版本,本讲内容属 B 种本,两种教材在高考中的题目没有区别,求空间角是常考内容1.求两异面直线夹角因为规定两异面直线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0, ) ,因此在利用公式 cos= 2ab求夹角时,如果算出其分子 a•b 为负值,则应取其绝对值,使求出的角为锐角例.如图,BC=2,原点 O 是 BC 的中点,点 A 的坐标为 ( ) ,点 D 在平面0,213yoz 上,且 ∠BDC=90 °,∠DCB =30°1)求向量 的坐标;CD(2)求异面直线 AD 与 BC 所成角的大小解:过 D 作 DE⊥BC 于 E,则 DE=CDsin30°= ,OE=OB-23BDcos60°= ,∴ D 的坐标为 ( ) ,21,210又∵ ,∴ =( ) ;)0,(C3,神经网络 准确记忆!重点难点 好好把握!考纲要求 注意紧扣!命题预测 仅供参考!考点热点 一定掌握!(2)依题设有 A 点坐标为 A( ) ,∴ =( ) , 0,213AD23,1)0,2(BC,∴ ,5||,cosBCD故异面直线 AD 与 BC 所成角为 。
10arcos2.求线面夹角线面夹角分线面平行(或在平面内) 、线面垂直和线面斜交三种情况,线面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0, ],求线面夹角2时,要先找出或作出角,再证明其确为所求的角,最后求角常用的公式:如图, 平面 , = ,PABC,则 PBCcoscscos例(2003 年春季高考上海理科题) .如图,已知正三棱柱 - ,在某个空间直AB1角坐标系中, , , ,其中 、 ,)0,23,(m)0,(C),0(1nm0n,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角的大小nm21A1B解:取 中点 ,连接 、 ,BOA∵ ,平面 平面 ,C1∴ 平面 ,1则 为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11在 中, , ,RtAm232nmCA∴ ,∴ sin21nCO451O3.求面面夹角求面面夹角时,要先找出或作出平面角,再证明其确为所求的角,最后求角例(1998 年高考理科题). 如图,已知斜三棱柱 ABC—A1B1C1,侧面 A1ACC1⊥底面 ABC,∠ABC=90°,BC=2,AC= 且 AA1⊥A 1C,AA 1=A1C23(1)求侧棱 AA1 与底面 ABC 所成角的大小;(2)求侧面 ABB1A1 与底面 ABC 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解 (1)由侧面 A1ACC1⊥底面 ABC,作 A1D⊥AC 于 D,则∠A 1AC就是 AA1 与底面 ABC 所成的角,易求得∠A 1AC=45°。
2)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 ,AB()()()03263031, , , , , , , ,CBAPoC1B1A1CBAyxzoC1B1A1CBA 则 AAB10326340()(), , , , ,又 平面 ABC 的法向量为 ,n10), ,设平面 ABB1A1 的法向量为 xyz2(, ,因为 nBxyz2 6340·, , , ,())63所以 xy①因为 nAxz2103, , , ,()(),所以 yz②结合①、②,并令 ,得 ,y21,所以 n21(), ,设平面 ABB1A1 与平面 ABC 所成的二面角为 ,则 , cos||n12·60°LJ 03 05 角的向量解法 1 2 3 4线线夹角 √ √线面夹角 √面面夹角 √1.已知 a、b 为异面直线,A,B∈a,C ,D∈b,AC⊥b,BD⊥b,且 AB=2,CD=1,则 a与 b 所成的角是 ( )A.30° B.45° C.60° D.90°答案: 。
2.如图,已知四面体 O—ABC 中,E、F 分别为 AB,OC 上的点,且 AE= ,F 为中AB31点,若 AB=3,BC=1,BO=2,且∠ABC =90°,∠OBA=∠ OBC=60°,求异面直线 OE 与 BF 所成的角的大小解:∵ ,27|BF能力测试 认真完成!参考答案 仔细核对! ,即 ,434||94| 222 BOABAOE 2|OE又 )2|(1 BCF)42,1473||,cos OEBF故异面直线 OE 与 BF 所成的角为 arcos3.正三棱柱 ABC—A1B1C1 的底面边长为 a,侧棱长为 a2(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写出 A、B、A 1、C 1 的坐标;(2)求 AC1 与侧面 ABB1A1 所成的角解:(1)以点 A 为坐标原点 O,以 AB 所在直线为 Oy 轴,以 AA1 所在直线为 Oz 轴,以经过原点且与平面 ABB1A1 垂直的直线为 Ox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已知,得 A (0,0,0) ,B (0,a,0),A 1 (0,0, a), C1 (- , , a) ,2232(2)取 A1B1 的中点 M,于是有 M(0, , ) ,2连 AM,MC 1 ,有 = (- a,0,0) ,且 = (0,a,0) , = (0,0, a) ,1C3B1A2由于 · =0, · =0,所以 MC1⊥面 ABB1A1,1A∴ AC 1 与 AM 所成的角就是 AC1 与侧面 ABB1A1 所成的角,∵ = ,∴ ,A)2,0(),2,3( aa aa4920, ,C34||1而 324||∴ ,29,cos1aAM所以 所成的角,即 AC1与侧面 ABB1A1所成的角,为 30°。
C与14.如图,以正四棱锥 底面中心建立坐标系 ,其中 ∥ , ∥BCDVxyzOxBCOy, 为 中点,正四棱锥底面为 ,高为 ABEa2h⑴ 求 cos ;E⑵ 记面 为 ,面 为 ,若 是二面角E- - 的平面角,求 VC分析:⑴ 由题意知 , ,)0,(aB)0,(aC, ,)0,(aD)2,(ha∴ , ,,3BE)2,3(hDE Ez yxD CBAV· = ,BED423)(23()23( hahaa,10)cos= ;2106haDEB⑵ ∵ 是二面角 - - 的平面角,则 ,则 · ,VCBECVBE0V又由 , ,有 ,)0,(aC),( ),(ha又 ,∴ · ,解之得 ,23hE 0232ah2∴ cos ,BD1)(10610622aa∴ E3rcos)3rc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