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质朴隽永而又注重创新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32KB
约4页
文档ID:21616411
质朴隽永而又注重创新_第1页
1/4

1质朴隽永而又注重创新 ——例谈《背影》的语言特色内容提要: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通过朱自清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事情,来表现人伦亲情这一人类的永恒主题文章的语言质朴隽永,注重创新,是朱自清朴实而又含义深刻的文风形成的代表作关键词:《背影》 语言特色 质朴隽永 注重创新听说要将《背影》从中学语文课本里删去,笔者忍不住写下下面的文字《背影》这篇叙事散文写的是 1917 年冬天,朱自清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与父亲同路奔丧回扬州,办完丧事,父亲为了谋生,匆匆前往南京谋职,作者也要回北大念书,因而与父亲同行去南京,父子二人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事件简单,是平常百姓之家常发生的故事但寻常之事在朱自清笔下却成为文学经典《背影》脍炙人口,历来是作为名家名篇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之所以如此,除了散文所表现的人伦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外,文章的精巧的构思,多样的手法,别样的线索等也是散文流芳的重要原因,尤为突出的是朱先生的语言特色朱自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散文大家他的早期散文的风格也曾华丽典雅,如《匆匆》 、 《荷塘夜色》等,后期转向了朴素隽永,质朴清新,这是他散文创作成熟的标志,是其艺术个性的体现。

《背影》是他后期文风特点的代表作朱自清在《背影》序里曾说:“我是大时代中一名小卒,是个平凡不过的人 ”他在散文里的自塑形象就是其本色的表现,语言的风格也就当然的质朴自然这种质朴,是语言的洗练而不是叫花子般的寒怆,看似信手取来却又恰到好处,是与时代背景和作者心境相通联,与表现日常亲情相一致,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的结合叶圣陶在评价朱自清先生的用词特色时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2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朱德熙也曾这样评价:“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是的,作为诗人的朱自清,散文《背影》没有华丽的词藻,不似精心的雕琢,而是用平白的字,朴素的词,连缀成文,恰能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就像陶渊明的田园诗一般恬淡朴素,却意蕴丰富,达到了语言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背影》一文用“祸不单行” 、 “奔丧回家” 、 “满院狼藉” 、 “光景(很是)惨淡” 、 “老境(如此)颓唐” 、 “触目伤怀” 、 “情不(能)自已”等似随手拈来的四字词语为“背影”营造了一个感伤的氛围,使全文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这和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关,是作者真实心境的反映。

用了两个“再三” 、两个“踌躇” 、三个“嘱” ,看似重复,却恰如其分的将父亲的犹豫、不放心、患得患失的心理展露无疑 “聪明过分” 、 “太聪明”两个口语化的反语,表现了作者成人后对当时不能理解父爱的深深自责写父亲的穿戴用了五个“布” ,与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 、 “我的眼泪又来了”前后呼应,是纯粹的口语……整篇语言都是“日常口语” ,但又不是日常口语,这些“口语”是提炼的群众口头语言的精华这些质朴的文字,就是生活的本真,它超越了动人的抒情,饱含丰富的情感,像涓涓细流,静静的滋润读者的心田朱德熙先生在《漫谈朱自清的散文》中说“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意新,创语新;在平淡之中显出神奇,平止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 这个评价很贴切的道出《背影》一文的语言特色:质朴隽永而又注重创新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文中的“朱红”一词 “朱红”在文中是形容橘子的,橘子的颜色通常是黄色或深青色,色彩中就有一种叫橘黄, “朱红”的橘子笔者没有亲见,也不知有没有但笔者认为,朱红”一词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创语新” 3朱自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时候,正是朱家家境非常惨淡的时候,父亲赋闲、祖母去世,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 。

丧事办完,家中空空,一家人的生活开支,子女的上学费用,沉重的债务负担等一切重担都压在父亲的肩头尽快实现“再就业” ,获得经济来源成为父亲的当务之急这时的他一定是心急如焚、心如乱麻但为了儿子,他强作镇定,还是在“本已说定不送我” 、 “再三” “踌躇”之后,坚持送儿子去车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事忙”的情况下,还能考虑到儿子旅途口渴,为儿子买了好多橘子(从“抱” “一股脑儿”等词可见橘子的数量不少) 可见他心细如发,爱心之缜密可见一斑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谈《背影》的写作背景时说“文中所记买橘子等细节,使每个读者难以忘怀……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橘子,就是金橘子、银橘子也不稀罕然而,此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橘子便不同寻常了 ”是啊,这时的钱对于父亲来说是多么重要,家里的一切开支使他正发愁,他可能连吃饭、住宿的钱都没法着落,但他为了儿子,他还是买来了橘子这时的朱自清的泪也禁不住流下来了,这是被父亲感动的泪在朱自清看来,买回来的橘子了连色彩都变了,变成了“朱红”的了,这里的橘子已不仅仅是橘子了,这“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的那颗慈爱的心吗?综观整篇文章,全用白描的手法记叙叙事,不作任何修饰渲染,用词非常平实,字里行间充满了淡淡的哀愁。

朱自清的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很有些本事,但后来却家境衰败、老境颓唐,性格变得喜怒无常父亲晚年的不幸,并不是他的无能,而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父亲的老境正是中国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困顿,看不到社会前途、命运的写照但“朱红” ,这全文惟一的形容色彩的词语,犹如一道闪光,使整篇文章呈现出亮色朱父在自己失业、母亲去世、家庭负担很重的情况下,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能说出“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么乐观的话,正说明他对社会抱着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为子女创造一片美好的天地这话也鼓舞了儿子和读者即使后来父亲对生活有些失去信心,但作者还是通4过这一点“朱红”让读者从文章中看到希望的亮光,感动着读者,使整篇文章不显得太伤感朱自清的《背影》及其以后的散文正是靠这质朴而有创新的文风,丰富的意蕴,打动着读者,这样的质朴和创新是一种大智慧,是一种高境界,是华丽的词章不能比拟的读他的散文,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切地谈话,别有一种感人的风采李广田先生曾这样评价他的散文:“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

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杨振声肯定他:“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德熙也说:“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而且自然朴素的文章,不像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粗心的读者往往是发现不了的是的,朱自清的文字,真的需要好好的咀嚼的对于散文,我虽也喜欢浓墨重彩的华章,但更喜欢洗尽铅华的淡泊文字,因此我爱《背影》 ,希望它长留在教科书中参考资料:1、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2、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3、叶圣陶《朱佩弦先生》4、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5、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56、欧秀蓉《生命如背影——读朱自清散文〈背影〉》,《名作欣赏》,2005(16)7、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