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文解字叙.doc

bao****ty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KB
约15页
文档ID:132088418
说文解字叙.doc_第1页
1/15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庖(po)庖牺氏:即伏羲,华夏民族的文化始祖;《易经》古帝序:庖牺氏—神农氏—黄帝氏—尧氏—舜氏王(wng):治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谓观察天地事物的形状和运行规律互文见义】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文:纹饰,文采;宜:通“仪”,事物的法度】,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用八种卦象来表示所见事物宪:繁体作“憲”,会意字,从心从目,心目并用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n)代表山,巽(xn)代表风,兑代表沼泽从符号的指代功能来说,八卦已有明确的能指和所指,是一种符号文字许慎在六书中把“指事”列为第一,其理源于此】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神农氏时结绳而治,但百业繁荣,结绳记事不足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庶(sh):众多;饰伪:粉饰作假】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知道事物都有自己的纹理以区别于其他事物】,初造书契【以物记事无法应对社会变化,仓颉延续伏羲氏的方法,开始创造文字迒(hng):野兽的足迹】百工以乂【乂(y):治理】,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gui):夬卦,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三卦。

此句说,仓颉造字的意图,大概来自于夬卦,夬卦说:“夬扬于王庭 “夬扬于王庭”【 “夬扬于王庭”说的是,文字的功能是为了朝廷能够宣明教化,政令畅通,君子应当向借助文字广布君王的恩泽,使用文字要以德为先言下之意谓不能借文字之功谋私利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阐明文字的功用,在于宣教化,】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段玉裁:各本无此六字,依左传宣十五年正义补按:此六字与上下文并不关联,补得并不恰当);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文”的根本是物象,意谓它是依照各类物体的形象创造的,而“字”则是在文的基础上逐渐派生而变多的孳乳:派生;浸:逐渐】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书者如也:书写要与事实相吻合如:遵从】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五帝三王的时代,书体发生了变化记录泰山封禅的文字已有七十二代,但字体各有不同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解析】按许慎的观点,创造文字的始祖可推衍至庖牺氏先有文,后有字如果从伏羲氏始作八卦开始作为文字的起源,那么汉字的起源距今已有近一万八千年的历史了。

但仓颉所造的文字究竟是何形状,许慎并没有说世人也无从得知陈梦家先生认为“四千五百年前没有有意义的文字因为仰韶、辛店出土的陶器上只有图画而没有文字文字的真正出现是盘庚迁殷以后的事从庖牺氏创造性地用八卦符号来构造和阐释世界意义的时候起,文字的创造就已具有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八卦虽然不是具体的文字,但它能够把现实世界符号化,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标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观念世界和精神情感世界终于可以得到媒介的支持而变成视觉的符号,并且世界的多样性变化以及人的应对策略和态度等等都得以彰显在符号的不同组合中既然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及其组合的变化来表达复杂的对象世界和社会关系,那么也就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给对象世界中的事物和活动进行命名,由此文字也就呼之欲出之所以把作为符号的八卦看作文字的始祖,是因为它已经具有了能指和所指的含义而能指和所指,正好是文字构成的基础要素鸟兽蹄迒之迹,自然指示着相应的鸟兽,于是这种“迹”自然也就和事物建立了联系,再经仓颉的创造后,具有能指和所指意义的文字也就产生了现实世界为符号世界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符号世界将现实世界传化成了物质的存在所以许慎说:“依类象形谓之文”,在先有了“文”的基础上,形与声互相组合,“字”也就应运而生了,由此,现实世界逐步在符号系统中浮现出来,一个语言文字相统一的符号世界诞生了。

文字的出现为社会的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所以说“百工以乂,万品以察从甲骨文来看,许慎的说法得到了准确的印证在下面这几幅甲骨图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依类象形”的特征图片略)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①教国子先以六书【保氏:古代执掌文教的官员,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国子:段玉裁谓公卿大夫之子弟也世子不在内,然对六书亦有齿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③,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④,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⑤,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②六书:六中造字及解释文字的方法段玉裁: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于此矣有转注假借,字义尽于此矣异字同义曰转注,意异同字曰假借有转注而百字可一意也,有假借而一字可数意也③诘诎(ji qū):及屈曲,屈折变化象形有独体之象形,也有合体之象形,称之为象形会意字,如眉、珏、衰等④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意译)按照事物的名称,用可以理解的形旁加声旁组合成字段注: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

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喻也,喻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于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于会意者,会意合体主意,形声合体主声⑤以见(xin)指撝(huī):指挥挥:备也(《说文》)这里的意思是两个字符合在一起以此表现出一个新字所指示的完备含义解析】先讲造字的基本理念,此处再说造字的理论和方法在六书之中,列于首位的并不是象形,而是指事,足见伏羲氏创建八卦所用方法论对六书的影响,亦可看出古人对抽象思维的重视,似乎可以说形象思维的方法位居其次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①,与古文或异②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③,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④,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⑤,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①宣王:指周宣王,周厉王之子,中国周朝第十一位王姬姓,名静(一作靖)②古文:这里所说的古文不知谓何?是否为仓颉之初造书契?③力政:: 以武力相角逐,争夺权力.④恶礼乐之害己: 痛恨礼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利孔子谓礼崩乐坏由此而始⑤语言异声:各说自己的方言从此句来看,似乎周时即有统一的官话解说】按许氏的说法,春秋以前文字应该是统一的,而且周宣王的史官史籀所作的《大篆》还基本保持了古文的形态由此,似乎可推测古文的渊源可与甲骨文一脉相承?文中所说史籀的大篆与古文或异,意思是说,大篆的大多数字与古文都是一致的,只有一些与古文不同比如上图石鼓文中的许多字都保留了甲骨文的形态,只有一些字不同比如“车”字,甲骨文作“”段玉裁认为大篆即古文,似有不切之处不然许氏在说秦有八体书时只曰大篆,未提古文,可见古文应在大篆之前,后文也提到:“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可见古文至少在许慎的时候起就已经出现了不然“古文”二字作何解?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①;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①讽: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召陵万岁里公乘草莽臣冲稽首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臣伏见陛下神明盛德,承遵圣业上考度于天,下流化于民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万国咸宁,神人以和犹复深惟五经之妙,皆为汉制博采幽远,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先帝诏侍中骑都尉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专,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书》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国其昌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逵受古学,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所由生。

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说淫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书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凡十五卷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 慎前以诏书校东观,教小黄门孟生、李喜等,以文字未定,未奏上今慎已病,遣臣X诣阙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文古《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三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X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臣冲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再拜,以闻皇帝陛下建光元年九月已亥朔二十日戊午上解说】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898年首次发现1928年后,经多次发掘,先后出土10余万片,主要刻卜 辞及占卜纪实的有关文字单字总数约4600字,可识文字达1700余字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 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所以说甲骨文是一种已经成熟了的文字 在甲骨文以前,我国还有没有文字?从史书记载来看,《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颉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 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颉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家氏结绳为治而统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