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晚清史——一身而二任姜涛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6.21KB
约7页
文档ID:53622722
晚清史——一身而二任姜涛_第1页
1/7

晚清史:一身而二任姜涛一、晚清史的界定顾名思义,所谓“晚清史”是指清代晚期的历史但事实上,人们所理解的“晚清”在时间的跨度上往往并不相同1930 年代,阿英(钱杏邨)著《晚清文学史》,所述对象大体是从甲午战争前后直到清王朝覆灭其时间跨度甚为狭小,前后不超过20 年到了 80 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组织力量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其属于清代后期的两卷(第10 、11 卷),被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但其时间跨度是从1800 到 1911 年,即从嘉庆朝起,历道、咸、同、光四朝直到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不过我们通常还是把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的清代的历史叫做晚清史,也就是从道光二十年(1840)起,直到宣统三年末( 1912 年初)清帝逊位为止,前后计72 年所谓“晚清七十年”,则是其约略的概称二、晚清史首先是属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范畴或许有人会说,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分界对道光朝乃至对清王朝本身都是个割裂从断代的清史的角度看,确实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在更大的尺度范围内,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晚清史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有其合理的存在依据本文所说的晚清史,便是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它首先是属于近代史的研究范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近代,本来也是个相对的概念,是指距自身所处不远的时代公羊学讲三世,所见、所闻、所传闻,其实就是在讲近代史孔子编《春秋》,司马迁著《史记》,班固修《汉书》,其基本的或主要的内容,也正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近代史生活在 20 世纪的人们之于晚清史,首先只能是作为近代史来看待原因很简单:晚清实在是离人们太近了1912 年初清帝的逊位,下距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全国政权,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只38 年,而上距清初的入关已268 年 38 年,对于当时的许多当事者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不待说中共的第一代领导人至迟在清代末年均已出生,就是清王朝的许多遗老遗少,甚至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于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也还依然健在1949 年时已 83 岁的张元济老人是 “参加戊戌变法硕果仅存之一人”,曾自称是“戊戌党锢孑遗”,他于远道进京参加人民政协之时,还特意接受《新建设》杂志社派员采访,回忆 51 年前亲历戊戌政变的往事1[1] 近代史研究所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范文澜同样清楚地记得其少年时代亲见革命先烈“鉴湖女侠”秋瑾骑马操练时的飒爽英姿及其被捕时的有关情景1[2] 对于这些耳闻目睹也即“所见”、“所闻”最多也只是“所传闻”之事,人们习惯于用“近百年史”、“近世史”、“近代史”之类冠名,更多地与鸦片战争以来直到当时为止的一系列激烈变革联系起来。

三、 20 世纪 50 年代大陆学界中国近代史体系结构的确立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大陆学界曾展开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大讨论尽管当时就有人提出:应该把自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直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都称作中国的近代史,但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是到1919 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也就是晚清的72 年再加上民国初期的8 年一部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晚清史但晚清史本身此时还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的地位,而是被严格地纳入中国近代史的框架之中我们这个时代的所谓近代,从世界的范围说,是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是其战胜封建主义和其它一切对手的时代因此,一部世界近代史,只能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中国没有自己的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而是自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逐步进入了屈辱的半殖民地时代中国自此发生了极其重大的变化,也即晚清时代人们所说的“亘古以来未有之巨变”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虽然“腰斩”了清代史,但却是世界历史的进程本身所造成的,是客观历史现实的反映由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所提出,而此时作为新的历史体系指导思想的有关认识主要有二:一是关于近代社会的性质,即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完全是封建社会,而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关于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或根本矛盾,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书中所提出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的矛盾。

1[3] 范文澜为此曾解释道: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有两个根本矛盾,一个是原有的(引者按:指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一个新添的这个新添的根本矛盾,就是中华民族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后来变成帝国主义的经济政治压迫的矛盾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结合成一个反动势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来,两个根本矛盾也就合并成一个根本矛盾以帝国主义为主,以封建势力为辅的反动势力成为这个矛盾的一面,因之中国人民的革命矛头,直接对着封建势力时,实际也对着帝国主义;反过来,也是一样它们利害相关,互相勾结,这就使得中国人民革命不得不同时负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而这个任务中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担当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所有的反抗,都以失败而告结束,原因就在这里1[4]与这一命题密切相关的是毛泽东在同一部书中的另一论述:“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1[5] 这一原则性论述,也即所谓“两个过程”论,被看作是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基本线索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所确立的中国近代史,尽管是要讲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历史,但重点却放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也就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

这就决定了在这一认识下所形成的中国近代史体系,只能是以政治史为主,而所谓的政治史又只能是以人民革命斗争史为主四、大陆学界的晚清史研究,已经取得大量的成果,但直至1978 年改革开放前,主要是政治史的研究,而且限于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30 年, 大陆学界以晚清史为主体的中国近代史已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可与中国古代史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体系相关论著更是汗牛充栋新体系的首要贡献是研究史料的建设以郭沫若、吴玉章、范文澜为正、副会长的中国史学会成立之初,就把主编《中国近代史数据丛刊》的工作确定下来,作为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提倡这一套资料丛刊计10 种 64 册,共约 2300 余万字 1[6] ,集中地反映了发生在晚清时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它们的出版,为中国近代史——首先是晚清政治史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资料基础,海内外的研究者们深受其惠,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十种资料中,《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等三种,共同反映了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中心的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而《鸦片战争》,再加上迟至1979 年出版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反映的又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以战争手段强行打开中国大门的同一主题。

因此,这十种数据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又可以进一步归纳为“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然而,“八大事件”的概括,使得中国近代史的叙述体系和内容结构存在着“政治史内容占了极大的比重,而关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的叙述分量很小,不能得到适当的地位”的缺点 1[7] ,因此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试图克服这一缺点胡绳的文章引发了50 年代中期关于近代史分期问题的一场大讨论但他在批评近代史中政治史占了极大比重的同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标志来划分时期,并提出在中国近代史中曾出现过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即太平天国为第一次,甲午战争以后到义和团失败为第二次,辛亥革命为第三次而学者们在讨论中尽管对于具体的分期问题见仁见智,甚至各不相让,但却基本赞同了以阶级斗争作标志的“三次革命高潮”论至此,中国近代史的新的结构体系已趋于完备和成熟,不仅依然是以晚清政治史为基本框架,而且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史的味道更加浓郁了八大事件”并没有也不可能为“三大高潮”所取代,而是从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事近代史教学的人士往往将“两大矛盾”、“三大高潮”、“八大事件”相提并论,并以此作为对这一体系的简略概括。

按照新体系编写的近代史论著中,最为突出的是人民出版社于1962 年出版的《中国史稿》第四册这部书根据历史演变的时间顺序讲述事件:不仅讲政治事件,也讲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文化发展;不仅讲汉族地区的历史,也讲国内各民族在斗争中与全国的联系和相互关系郭沫若曾盛赞这本不足20 万字的书,“写得扼要、明确、流畅,有吸引力反帝、反封建的一条红线,像一条脊椎一样贯穿着,这是所以有力的基本原因1[8] 这部书后来进一步扩充发展为《中国近代史稿》(刘大年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册1978 年,第二、三册1984 年出版)胡绳按照自己提出的三次革命高潮论所编写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则迟至 1981 年才出版 由于当时的近代史学界已开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出于对其既有体系的维护,胡绳在此书的 《序言》 中强调:“本书不认为有理由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这个时期的进步潮流1[9]在这种体系下的中国近代史论著,虽然几乎都是就晚清而言,却主要不是讲清王朝及其政治活动家们的历史笔者曾据有关资料,专门作过1949-1979 年间对中国近代人物研究的统计:在 1949 年到 1979 年的 30 年间,在国内各主要报刊(含高等院校学报)发表的有关晚清人物(有些已跨到民国时期)的论文、资料中,篇目最多的是关于孙中山的,计453 篇,其中文革前发表的就有422 篇,且以 1956 年最为集中,也即其诞辰90 周年的前后。

其次是有关李秀成的,计306 篇,主要集中于1964 和 1965 年,也就是戚本禹借《李秀成自述》发难,攻击其为“叛徒”以后位居第三的是章太炎,计137 篇,各时期都有,而主要集中于1974-1975 年间,也就是“评法批儒”高潮时期,这是因为他在此期间被“四人帮” 封为“法家” 的缘故其它篇目在20 篇以上的晚清人物依次如下(按篇目多少为序, 括号中为论文或数据的篇目数):洪秀全( 93)、秋瑾( 70)、龚自珍( 62)、林则徐( 58)、石达开( 56)、梁启超( 52)、严复( 50)、康有为( 45)、魏源( 41)、谭嗣同( 40)、詹天佑( 38)、杨秀清( 36)、陈玉成( 29)、曾国藩( 22)、袁世凯( 22)、张謇( 22)、李鸿章( 20)、洪仁玕( 20)这其中,詹天佑并不是政治人物,而是由于他对铁路事业的贡献;龚自珍主要是因其诗文;张謇则是由于他的办实业若除去这三人,则太平天国人物占了压倒多数在晚清权倾一时的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的排名都很靠后另外,晚清大吏中,以兴办洋务著名的张之洞有19 篇;而与曾国藩、李鸿章齐名的左宗棠,竟然只有4 篇,其中发表于文革前的更是只有1 篇(其它 3 篇均发表于 1978 与 1979 年)。

1[10] 这一统计应该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了显然,以政治史、尤其是人民革命斗争史为框架结构的近代史体系,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却不能囊括晚清史的一切,甚至还有着许多重大的遗漏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研究的深化,晚清史与属于中国古代史学科的清代前中期史的联系日益凸显,其为断代的清史有机组分的特点亦日益凸显到了 21 世纪初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达52 年之久,远远超过了民国时期的38 年由于自然规律,亲历晚清史的人士早已相继凋零现在50 岁以下的人们,不仅对晚清史,甚至对民国史也不再是“所见”、“所闻”,而只能是“所传闻”了晚清史正在和我们拉大距离而逐渐“远”去在这一前提下, 近代史的下限不可避免地在向后延伸目前大陆的近代史学界已将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断在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们赞成 1840-1949 年的历史为统一的中国近代史,发生于 191。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