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近代殖民主义史研究概述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4KB
约3页
文档ID:206644472
近代殖民主义史研究概述_第1页
1/3

近代殖民主义史研究概述“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国家开始从事海外扩张和殖民活动,近代殖民主义史由此肇始在历史发展的过稈中,亚、非、拉美的许多国家成为西方列强推行殖民主义的对象,它们逐渐地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Z中殖民主义史研究是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亦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认识问题国外对于殖民主义史的研究十分重视,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学术成果稍有欠缺,未能开展体系化的研究木文试对国内关于近代殖民主义史研究的一些成果作一概述,希望能为中学历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一、近代殖民主义史的分期1. “三时期”说:李继东认为,应以资木主义本身历史的发展特点作为划分殖民主义 史的标准,近代殖民主义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商业资本主义时期(16世纪一18世纪), 自由资木主义时期(18世纪一 19世纪下半叶),帝国主义时期(19批纪下半时一战后)[叮 王询华亦持这一看法,将殖民主义史分为商业资本时期、工业资木时期和垄断资本时期[2]2. “两时期”说:谢天冰认为,欧洲殖民主义彷史以19世纪上半叶为转折点或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16—19世纪上半叶,欧洲强国主要在美洲的定居殖民是“早期殖民帝 国”时期;19世纪上半叶一一20世纪中叶,欧洲强国及新兴的美国对亚非拉美人民的殖民 统治为“后期殖民帝国”时期。

[3]高岱认为,殖民主义和资木主义在世界历史上是同步产生和发展的,然而,殖民主义 体系却并不是与殖民主义同步形成与演变的殖民主义制度与殖民主义体系是与资本主义相 伴而生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殖民主义制度是随肴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形成的,是自由资本 主义阶段的产物;殖民主义体系则是自由资木主义衰落和垄断资木主义出现时期的产物因 此,他主张以19世纪70年代为界限,将殖民主义史分为“殖民主义制度”时期和“殖民主 义体系”时期[4]二、殖民主义的政策特点王询华对资木原始积累、自由资木主义和垄断资木主义三个阶段的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作了分析,总结岀不同阶段殖民政策的内容和特点[5]1.商业资本的殖民政策①武力征服和野蛮掠夺殖民地;②实行贸易垄断,强化殖民掠夺;③经营奴隶贸易,牟取暴利;④政治上的专制统治和经济上的前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以暴力手段为基础,不择手段地残酷掠夺,是资木原始积累时期即商业资本殖民政策 的基本特点2 •工业资木的殖民政策①运用廉价商品“重炮”,开辟广阔的海外市场;②改造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使其成 为宗主国的廉价原料生产和供戒基地;③以炮舰政策扩大和加强对殖民地的侵凌;④剥夺被 殖民国家的关税自主权,强行差别关税。

工业资木殖民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凭借科学技术和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以炮舰开路 强行不平等贸易,变更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n己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使之以经济附庸形式纳入世界资木主义体系3. 垄断资木的殖民政策①以资本输出强化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控制;②积极参与对世界领土的瓜分;③发动战 争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调整和强化了殖民政策,其特点是垄断资木和金融资木的统 治,殖民体系成为帝国主义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三、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问题马克思在对东方社会的论述中提出了西方殖民主义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 重使命”的命题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对殖民主义进行评价时,多采取否定的态度,片 面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只突出强调其中的“破坏性使命”,而对与z紧密相联的“建 设性使命”略而不谈,倾向于以道徳判断的标准而非丿力史评判的标准对殖民主义进行评价, 道徳的谴责多于甚至取代了历史的客观评判近年来,一些学者主张应全面理解“双重使命” 问题,避免片面性,但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看法仍有意见分歧1. “破坏性”为主:董小川认为,主张马克思的“双重使命”理论既看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也肯定了殖民主义客观上的进步作用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殖民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没有什么进步意义” [6]。

谢霖认为,育到今天还有人要重新评价殖民主义,要肯定它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而且把这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马克思的观点,“殖民主义统治导致历史的大倒退[7] ”2・“建设性为主”:李继东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历史的发展,毫无疑问是各个阶级 和阶层利益冲突的合力结果,殖民主义当然也包括在这种合力Z中殖民主义的历史作用, 具体地讲,表现在加速了东方封建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加快了民族资木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先讲的工业文明冲垮了传统农业,造成了社会的巨变[8]林泉认为,从全世界 范围来看,资木主义的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掠夺,也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在全球的展现,这是 人类的讲步,而这种进步又不能不是以牺牲东方人民利益的代价换取的[9]3. “双重使命”是历史的悖论,辩证统一于一个整体Z中:刘宗绪认为,殖民掠夺和 殖民统治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來了巨大的灾难,其罪行令人发指,必须揭露和谴责然 而,对它的另一面的作用也要给予客观的评价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改造世 界的过程,征服是罪行,改造则是充当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论述的“双重使命”的 观点在这一点上是适用的[10] O有的学者认为,要把两种使命作为一个整体,看作一个过 程中互相衔接的两个步骤,在过程的开端,“建设性作用”就寓于“破坏性作用” Z中,而 在整个过程的进展中,“破坏性作用”同样也寓于“建设性作用”Z中,这是一个历史过程 中两个并存而又矛盾着的方面,是一个非常深刻、辩证的悖论。

梁志明认为,在理解殖民主 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时,要注意在这两方面使命中都包含着阻碍和促进两种作用 的因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破坏性使命起阻碍和消极作用,建设性的使命貝起促进的积极作 用[ill o四、殖民主义与现代化问题“现代化”问题成为近年來诸多史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一现象可称Z为史学研究的现代化取向围绕看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学者们在东方社会(包括亚非拉国家)能否依靠自身力量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就能否找到内在力量实现伟大的社会变革即实现现代化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1.主张殖民主义对现代化具有促进作用罗荣渠先生坚持“一元多线”的历史观,他指岀:“马克思认为亚洲的古老社会没有 这种内在自我变革的力量,故而这种社会革命需要靠外来的破坏力量来引发[12] ”他还 认为,在非西方世界“即使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早就岀现过资木主义的稀疏的萌芽,但传统结 构形成了稳定的发展定势,因而即使出现推动大变革的某些单个条件,也不可能形成突破传 统的决定性的推动力那里向现代化的变革的启动力量來白外部[13] ”还有些学者认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是封闭的、板结的,自身缺乏 发展机制,推动其发生变化的力最只能来自外部,欧洲的殖民入侵使非欧洲社会产生了现代 化效应。

李继东认为,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化冲击是这些国家现代化的前提,西方殖民主义的 冲击必将为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创造出东方社会所不能产生出来的前提,把亚非拉地区卷入世 界现代化潮流Z中[14]2・主张殖民主义与现代化没有必然联系马克尧先生通过对东西方封建生产方式的深入比较研究,认为它们之间说不上有什么 本质的差异,“它们的发展祁有导向资木主义的可能性”,“资木主义在1840年以前 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的来看比西欧落后、缓慢•……也不宜夸大我们的停滞落后性” o 他强调指出:“中西社会后来发展的不同,从木质上说只是速度不同,而不是道路不同、方 向不同” [15]潘润涵亦不同意没有殖民化就没有现代化的说法,他指岀:“说落后国家的被压迫民 族没有自身现代化的能力,只能求助于殖民入侵,因而欢迎殖民入侵,这不是马克思主 义史学” [16]。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