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答谢中书书-《答吴充秀才书》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

公****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4KB
约5页
文档ID:542525572
答谢中书书-《答吴充秀才书》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1页
1/5

答谢中书书|《答吴充秀才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吴充秀才书》阅读答案及翻译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非夫辞丰意雄,沛然有不行御之势,何以至此!然犹自患伥伥①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行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②,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有删减) 【解释】①伥伥:无所适从貌②皇皇:指匆忙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而读之发:启封,打开 B.及少定而视焉少:略微 C.若有所责责:责怪 D.难工而可喜工:精致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学者有所溺焉尔复驾言兮焉求 B.方勉焉以模言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因吾子之能不自止不如因善遇之 4.对这篇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道与文的关系,二者之间,道应为先,主见文章应当追求道 B.欧阳修赞扬吴充的文章“辞丰意雄,沛然有不行御之势”,可见他并不反对文采 C.欧阳修主见要在实践中“充道”,反对作家脱离实际,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D.欧阳修认为,学写文章应先学道,道理充分,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奚取于修焉?(3分) 译文: ⑵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文言文参考译文】 前(些时日)有辱(您)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打开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略微定下神来认真一看,才几百字啊假如不是文辞丰厚,文意宏伟,浩然盛大势不行挡,怎么能达到这种地步呢!然而还有自己感到无所适从,担忧没人开导以求更进一步的内容,这是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足荣耀于世,我(对人)的批判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概力气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气然后来求得进升的,能从我这里取得什么呢?先辈学问精深,文章雄健,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需借助我的声誉而被看重,借助我的力气而被提升的然而先辈却给我恩惠来问我,似乎有求于我,莫非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没有时间选择人而向我询问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探求道理,但是能到达这一境界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其中,由于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简单(使)喜悦而自我满意,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状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

甚至抛弃一切事务,不关怀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才是我的职业这就是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缘由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编纂“六经”,只用了很短的几年时间为什么他花费时间短,却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呢?圣人的文章,虽然是(一般人)不能赶得上的,然而也许说来,道理懂得许多的人,他的文章自然不难达到好的水平所以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匆忙奔跑,没有空闲著书,荀子据说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他们只是牵强仿照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懂得不够多却牵强要写作的文人!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就以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而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可是更加达不到效果这就是您所说的“成天不从书房走出来,下笔时还是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情形啊,这是由于道理不够充分啊假如道理充分,(文章)就是驰骋于广阔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先辈的文章,气概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同时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阔,假如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虽然学习道理但未能达到高境界,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意,停滞不前,由于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荣幸啊!欧阳修禀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